建安七子

2017-06-21

导语: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建安七子

一:孔融: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东汉末年开创“‘以气为主’写文章”(鲁迅:《而已集》)风气的重要文学家。

孔融是孔子二十代裔孙。然而,他在汉末受到尊崇,却并非因为他是“圣裔”,主要还是他自幼的聪悟及过人的胆识,形成了他逐日增高的声誉。孔融10岁,随父孔宙来到洛阳。孔融很想一睹当时名士派领袖李膺的风采;李膺苦于应酬,规定非当今名人及世代通家概不接见。孔融迫不得已,灵机一动,跑到李膺府前,“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李膺接见了孔融,却又感到莫名其妙,便问孔融:“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义乎?”孔融说:“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孔融把二十代前先人之间的交往拉到目前,使李膺折服,亦使在座的宾客倾倒。太中大夫陈炜后到,有人告诉他刚才发生的事。陈炜颇不以为然:“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孔融立即应道:“观君所言,将不早慧乎?”陈炜语塞。李膺欢欣地说:“高明必为伟器。”孔融16岁,名士张俭为躲避宦官侯览的通缉跑到孔融家,企图找孔融的哥哥孔褒帮助。适值孔褒外出,应门的则是满脸稚气的孔融,张俭为之窘迫。孔融见到张俭的惶恐,则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并果敢地把张俭掩藏起来。后来事泄,官府拿孔融一家治罪。孔融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尽管官府只是杀了孔褒,孔融却为之名声大振,“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州郡”(《后汉书·孔融传》)。并被辟就司徒杨赐府中任职。

公元196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又随之升为少府。在这期间,他提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在拉拢荆州的刘表以巩固初建的许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又谏阻“马日磾不宜加礼”,借以打击屈服于僭逆势力的离心力量,进一步明确必须以汉天子为本位的意义。还谏阻颁施肉刑,以减少杀戮,征服民心。但更为重要的则是积极荐举人材,以期形成匡辅汉室的一批中坚力量。孔融荐举的第一个人物是祢衡。孔融认为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如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如果能让这样的人物站立朝堂,则会“增四门之穆穆”(《荐祢衡表》)。孔融荐举的第二个人物是谢该。他说谢该:“体曾、史之淑性,兼商、偃之文学。博通群艺,周览古今;物来有应,事至不惑;清白异行,敦悦道训。求之远近,少有畴匹。若乃巨骨出吴,集集陈庭,黄能入寝,亥有二首,非夫洽闻者莫识其端也。隽不疑定北阙之前,夏侯胜辨常阴之险,然后朝士益重儒术。今该实卓然比迹前列”(《荐谢该上 书》)。总之,孔融在初征为少府时,政治上十分活跃,并围绕着他的主张,形成一系列章表论疏。因为触及时政,为文则少迂腐经学之气;又多拨乱反正,创制则纵横骋辞。可以见出孔融为“笔”的盛况。尤其是《荐祢衡表》、《荐谢该上 书》,孔融满蓄着慷慨激昂的政治情怀和对这两位贤士的真挚深情,致使文章“溢气坌涌”、“慷慨激厉”,改变了“东汉之文,均尚和缓”(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的态势,开建安文学“以气为主”的先河。这是孔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曹操权力日重,而孔融的政见多与曹操相左,因而曹操与孔融在政治上日趋对立。孔融荐举的祢衡“裸衣庙堂”戏侮曹操,使这一对立尖锐化,孔融亦被驱赶至前沿阵地与曹操相刃。曹操为筹集军饷发布“禁酒令”,孔融就写成《与曹操论酒-》,历数酒的功德,指出曹操禁酒实为违犯天功人心。曹操从酒误政这一角度为他的“禁酒令”辩护,孔融即予驳斥。孔融并不否认曹操所例举沉溺于酒而失国的事实,但孔融则认为失国的根本原因并不止于酒,尚有女色;为什么不因此禁绝婚姻呢?曹操所托的“以亡王为诫”只不过是个遁词,骨子里不过“惜谷耳”(《与曹操论酒禁·又》),这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平定袁术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纳袁术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再次讽讥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一时不解,问孔融“出何经典”。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汉书·孔融传》)。这些都为孔融被杀埋下了祸根,不过这些写成叼啁曹操的文字,寓庄于谐,在短章之内埋伏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不止成为文学史上的趣谈,而且推拥着杂文这一文学样式的发生及发展。

孔融在许都的日渐失势,并没有销蚀其名士派的锋芒,他自言其志:“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措。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杂诗二首》)更加与诸多名士跌荡放言,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曹操暗示路粹罗织孔融的罪名,借其“欲为不轨”,将孔融斩首。孔融临刑前作有《临终诗》一首,回顾了他“小而聪了”、长为“伟器”的平生;只是由于不慎细行、不密言辞,才使-势力掀起浊流秽涛,白日被翳,公正被害。谎言成了真理,真理成了谬误,处在这样的时势,不能立身,更难言立业!只好让终生图虑的大业听凭时光的摆布吧!让凄凄惶惶的壮心用黄土堆埋吧!这是孔融悲愤的呼喊,情词凄壮,实为孔融用其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壮美诗篇。

孔融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孔少府集》,一题《孔北海集》。

二:刘桢:

刘桢介绍: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文学家刘梁之孙。刘梁少孤贫,卖书自给,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终官野王令。性耿介,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当时颇有影响(见《后汉书·文苑传》)这样的家世,对刘桢自然有深刻影响。

刘桢早年即有才名,八、九岁诵《论语》、诗赋数十万言,而且“警悟辩捷,所向应答如响,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成年之后,他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0、-之中。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这使当时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瑜、汝南应塌,以及刘桢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一时人才荟萃,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并由于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慷慨多气,悲凉豪壮,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桢是这一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统一中国的汉高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见《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之一)。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从现存诗文看,他与丕关系至为密切,而曹丕兄弟亦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载《典略》)。然而,刘桢性傲,不拘礼法。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这对刘桢自然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在《赠徐干》一诗中流露出他的痛苦心情。此后不久,北方瘟疫流行,刘桢便与徐干、陈琳、应瑒等一起染病亡故。曹丕为此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见《与吴质书》)。

在“建安七子”中,刘桢以五言诗见称。曹丕谓“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与吴质书》),钟嵘《诗品》将他列入上品,称其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认为他的诗内容超尘拔俗,感情奔放,而语言朴质,文采不足。评价较为中肯。在“建安七子”中,钟嵘认为“陈思已下,桢称独步。”今因他的诗流传下来仅得15首,无法对钟嵘这一评价加以评断,而为人传诵的《赠从弟》、《赠徐干》诸诗,却大体可以窥见刘桢诗歌的艺术风貌。如《赠从弟》第二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诗以松柏为喻,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要因环境恶劣而有所移易。三首全用比兴,感情深沉,风格遒劲,而语言朴质,毫无雕琢之迹,确为五言妙品。至如《赠徐干》一诗,以西园春景,映衬乖离之情,“笔气隽逸”(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词句清秀,写来婉转切情,凄恻动人,颇得《古诗十九首》韵致。

刘桢的散文,刘勰认为“丽而规益”,“若略取于名实,别有美于为诗矣。”(《文心雕龙·书记》)但他留传下来的散文,今仅见寥寥三篇:《与曹植书》(载《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九)、《谏曹植书》(载《三国志·魏志·邢颐传》)、《答魏太子丕借廓落带书》(载《典略》)。前两篇皆已残缺,唯后一篇较为完整,且辞多谐趣,颇可一读。

刘桢作品大部散佚,明人辑为《刘公干集》。

三:徐干:

徐干介绍:

徐干(170—217年),字伟长,北海剧(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徐干“其先业以清亮臧否为家”,“未志乎学,盖已诵数十万言矣。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五十五阙名《中论序》)。他父亲担心他累坏身体,常常加以劝阻。由于勤学苦读,20岁前已经精通五经,博览史传,而且出口成章,操翰成文,成为一个淹贯经史、文才超众的青年学者了。

徐干“清玄体道”,“轻官忽禄,不耽世荣”(《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先贤行状》)。时值灵帝末年,政治腐败,世家子弟结党权门,争名逐利,而干清贞自守,闭门谢客,以读书为乐。虽“州牧郡守礼命跛踖连武数致之”,亦拒不赴召。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身穷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引并见《中论序》)后授上艾长,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

刘勰说徐干“以赋、论标美”(《文心雕龙·才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徐干的赋作给予很高评价,说他的“《玄猿》、《漏卮》、《团扇》、《松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但是,这几篇除《团扇赋》残篇载《北堂书钞》外,都已散佚。今存严可均辑《全后汉文》中,有徐干《齐都赋》、《序征赋》等近十篇,也已残缺不全,无法窥见徐干赋作的整体风貌。

徐干的政治散文,主要是《中论》一书。据阙名《中论序》说,徐干著此书是为“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都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其思想倾向“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然也杂有道家、法家的思想。虽然《中论》辞旨邈远,较少直接指斥现实的内容,而语言平实,论证详密,在建安时代自成一家之言,是一部值得重视的政论专著。

徐干诗歌成就不高,钟嵘《诗品》把他列入下品。虽钟嵘贬抑过甚,而从干今存之诗看,较王粲、刘桢亦稍逊。干诗大部散佚,今存10首(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而以《室思》6首和《答刘桢》较为出色。《室思》设为思妇之词,写一位妇女对远行不归的丈夫的怀念:“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以至“展转不能寐”,幻想乘鸿鸾之羽飞到丈夫身边,与之相会。有时又担心丈夫“重新而忘故”,在外另有新欢。全诗情致缱绻,心理刻画细腻,十分委婉动人。《答刘桢》则语言浑朴,感情真挚,亦为佳作。

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人杨德周辑、清人陈朝辅增补《徐伟长集》6卷。《中论》2卷。

四:王粲:

王粲介绍: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父祖辈,在汉位至三公,世为名门望族,自幼得力于家学,而以博学多识著称。14岁抵洛阳,即为当时一代大儒蔡邕所赏识,以致听到王粲来访,蔡邕即倒屣相迎。在座诸宾客,见王粲“年既幼小,容状短小”,无不十分惊讶。而蔡邕这时,则从容向大家介绍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三国志·王粲传》)。

公元192年,王粲16岁,“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三国志·王粲传》)。这时正值董卓横行长安,讨卓同盟正在缔结,而朝中诸大臣谋诛董卓的计划也在进行,长安不久就会变成厮杀激烈的战场。更为重要的是王粲在-由洛阳迁往长安的途中,目睹了一幕幕董卓倒行逆施的罪行,决不愿意与一个豺狼成性的弄权之臣同立一个庙堂。于是就拒绝了朝廷的征辟,与族兄王凯等结伴,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在去荆州的途中,王粲再一次目睹了连年征战所造成的社会灾难:白骨敝野,饥殍遍地;难民成群;更有甚者,有的母亲不忍心孩子饿死在自己的怀中,竟将呱呱待哺的婴儿弃置在蔓草中间,掩袂而去。王粲把这一惨绝人寰的情景写入《七哀诗》第一首中。《七哀诗》第一首,有自哀的成分,也有哀汉的成分,但中心点却是集中在人民的苦难方面,如吴淇所说:“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因而它当与曹操的《蒿里行》,同为那个时代的最光辉的现实主义作品。至于论建安文学诗歌创作,亦当如方东树所言:“苍凉悲慨,才力豪强,陈思而下,一人(指王粲)而已”(《昭昧詹言》)。王粲去荆州途中,还写有《初征赋》等作品,也都透出“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文学转换的风气。

刘表纵然为当时名士派所归心的领袖人物,并与王粲有着某些乡谊亲情,但他并不是于沧海横流能成就大业的人物;至于“而心多忌”(《后汉书·刘表传》),使许多聚拢来的人士淹滞不用。王粲并非在荆州没有显示自己才学的机会和成就,只是“表以粲貌寝,体弱通悦,不甚重也。”(《三国志·王粲传》)从而使王粲不能乘风高举,内心有着深深的抑郁。至王粲滞居荆州的后期,这种怨愤之情则尤为浓烈。曾在一次登当阳城楼时,写作了《登楼赋》悲乡念远,以发泄自己内心的苦痛。王粲初赴荆州,是为了寻找“明王贤伯”,在匡扶汉室的过程中建立自己所追求的功业。可是一去12年,王粲本人的不为重用,另当别论;而刘表从来就没有过积极的勤王之举,从而使王粲更大失所望。“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惜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足以见出王粲的情痛之深。由于《登楼赋》把念井思乡之情与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互相融合在一起,使《登楼赋》成为开魏晋抒情短赋之先的佳作,赢得了曹丕“虽蔡、张不如也”(《典论·论文》)的高度赞扬。当然就其与汉代大赋比较,它也已经摆脱了体貌状物的叙事方法,而在赋的嬗变过程中注入了新质。

公元208年,刘表病危,刘表内部的倾轧日趋尖锐。而迁汉献帝于许昌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进军荆州,使荆州危在旦夕。若东依孙权,刘表与之有杀父之仇;若移权与刘备,则刘备尚羽翼未丰。何去何从,成为决定荆州命运的问题。王粲主降曹归汉,并向继位的刘表之子刘琮进言,使曹操不战而取得荆州;王粲也因此得到了曹操的信任,辟为丞相掾。王粲在荆州多有文学创作,只是由于乱离,大多佚失。梁萧绎就曾说:“王仲宣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指《登楼赋》),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太平御览》卷602引《金楼子》)。后来人曾多有辑佚,亦十不存一。可见,王粲在荆州的创作活动相当活跃。

王粲归附曹操之后,如鱼得水,才志有所施展,然亦不过是文学侍从而已。这一时期,他也写有不少诗文,然都多-之作。因此,王粲之在建安文坛,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前期诗文。对于他在前期的诗文创作,刘勰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播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赢,在曹(植)、刘(桢)间别构一体”(《诗品》)。而刘勰论及他的后期之作,则说:“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已尽畅涤走“梗慨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特色。

王粲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均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五:陈琳:

陈琳介绍: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人物生平

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虐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作品一览

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又《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陈琳在汉魏间-时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与“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是较突出的。

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陈琳(王涛饰)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其作品有: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鬪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高会时不娱。覊客难为心。殷怀从中发。悲感激清音。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林。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惆怅忘旋反。?#91;欷涕沾襟。

节运时气舒。秋风凉且清。闲居心不娱。驾言从友生。翱翔戏长流。逍遥登高城。东望看畴野。回顾览园庭。嘉木凋绿叶。芳草纤红荣。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收念还寝房。慷慨咏坟经。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

诗四首

春天润九野。卉木涣油油。红华纷晔晔。发秀曜中衢。

仲尼以圣德。行聘徧周流。遭斥厄陈蔡。归之命也夫。

沉沦众庶间。与世无有殊。纡郁怀伤结。舒展有何由。

轗轲固宜然。卑陋何所羞。援兹自抑慰。研精于道腴。

宴会诗

凯风飘阴云。白日扬素晖。良友招我游。高会宴中闱。玄鹤浮清泉。绮树焕青蕤。

六:阮瑀:

阮瑀介绍:

阮瑀(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七:应玚:

应玚介绍: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相关文章:

1.高考生家长如何扮演好孩子身边的三个角色

2.中高考备考时父母应该如何关心孩子?

3.孩子在平常生活中的常见表现能说明什么?

4.高三应不应该给孩子报补习班?

5.家长对孩子有哪些话不能说

6.孩子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

7.父母少谈高考是否有利于孩子高考

8.不要让情绪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

9.如何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爱

10.孩子从小一到六年级各年级的培养重点

11.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

12.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心得

13.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疏导

14.孩子如何学好语文

15.分享家长教育孩子心得

16.孩子学习差怎么办

17. 教育孩子方法和经验

18.怎样学会做人道理的句子

19.教育孩子的心得分享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