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学论文
社会的发展呼吁创造性人才,但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众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从众心理学论文范文一: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一 从众心理的意义: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又俗称“随大流”。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二 从众心理的利与弊:
从众心理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 研究从众心理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的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的过程。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四 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
1 实验方案
我们的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3幅图片,在不同的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的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记录实验结果。 2 实验步骤
1. 试验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实验地点:1、5、6号餐厅,教育超市门口。 实验设备:手机一部(用于拍摄)、本子,笔(用于记录)、图片三张(用做测试)
2. 实验人员安排:测试者(),记录员(),拍摄员(),假被试() 我们在上述四个地点每个地点随机选择一位被试者。 测试者分别向四位假被试以及真被试询问问题,记录员记录结果。 3 实验结果
实验误差分析:
因为时间地点等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与被测者完成多次试验,即我们无法对他们完成开头的引导实验,无法让他们相信我们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只能从人数上来增加可信度,所以会造成误差。还有就是实验样本过少,造成特殊性的比例增大,产生误差。 实验结果分析:
1. 通过女1的第三个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的时候,我们的从众心理会尤为突出,会更加相信多数人的答案。
2. 第二个实验可以看出,我们往往会相信原有的经验,就像这个实验,我们会认为这张图片给出这么多的支线就是为了掩盖它是平行的这一结果,这也是一种从众现象。
3. 由于对于被测者的人生底色不了解,所以个人因素方面不做说明。
五 成员心得体会
:实验总体来说实行地较成功,但是样本数量比较少,加上环境等因素地影响,还是有些不足的地方,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克服这些问题,将实验做得更完善。 :通过这次从众心理学实验,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做实验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规划,计划好去怎么进行,安排好人员,谁是假被试,谁是记录员,谁是观察员等,提前做好全面的安排对于一个实验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实验中我的角色是假被试,作为一个托儿,我认为还是挺考验演技的,因为我要让真被试相信我跟实验者是不认识的,所以我不能笑场,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吧,实验过程挺有趣的,使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使我期待着以后能够做更多的实验
:通过这次试验,我发现有一个计划是很重要的,同时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很重要。最后,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做这一类实验,演技也很重要。
:第一次做心理实验,所以还是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同时也获得了较宝贵的经验。 首先一个问题是实验的规范性。我们忽略了实验中建立信任的环节(即先对后错的回答方式),而直接进行了三次从众实验。幸运的是被试并未对我们进行怀疑。其次,作为实验的三张图片本身也伴随着某些干扰因素(如第二张图,经验也许会告诉被试线段其实是平行的),使得结果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不过我也相信实验总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干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降低干扰,做好变量分析控制。
最后,说一点优点就是我觉得在整个团队配合中,我们还是做的不错的。相互的沟通和实验中的伪装都比较好。数据视频也都做好了记录。希望之后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做得更出色。 :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没有事先讨论好,在实验过程中也会有些不理想的情况,但是跟大家一起实验很有趣,也吸取了一些经验,很有意义。
从众心理学论文范文二:浅谈从众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百度上告诉我们,所谓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一种现象。”从众现象的主要特点是它对集团压力的服从性和服从的盲目性以及服从的去个性。”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小孩子的模仿攀比到青年人的追赶“流行”,从社会管理的遵纪守法到消费中的“喜新厌旧”,乃至婚姻中的“赶潮流”等等都是从众心理的外现。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针对传统从众定义的局限,宋官东于2005年再次对从众进行了如下界定:从众分为狭义从众和广义从众两个层面。狭义从众,即字面上的含义,它是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狭义从众只是广义从众的一种特殊形式。广义从众,是主体因客体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主体即从众个体;而客体则是可能引起“从”之行为的各种外在的或内在的因素,可以是个体、群体、组织及代表个体、群体、组织意愿的政策、法律、规章、条例、规则等,也可以是主体本身的经验或本能。
从众心理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
第二,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第三,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总之,从众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注意扬利除弊。利用从众的积极效应,一方面可帮助个体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促进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它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贯彻有关政策和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另外,个体应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走在大街上,前面有一群人都在停下来朝高出看,你大概也会停下脚步,抬头观察一番,尽管你可能什么都没有发现,又如在班级中讨论评选某同学为班干部时,你可能想不出这位同学具有何种胜任能力,但其他大部分同学都表现赞成,于是自己最终也投了赞成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个人在群体中时常表现出的一种心态—从众。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从众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2.挫折的心理学论文
3.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4.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毕业论文
5.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