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2017-03-20

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师自幼习武,刻苦用功,奋进不息,尽得太极拳真谛,以其健康地度过96岁高龄被誉为“武坛寿星”。 杨禹廷宗师为人诚信谦和,虚怀若谷,坦荡无私,广结善缘,德艺双馨。杨禹廷宗师全面继承了鼻祖吴全佑先师、王茂斋先师和吴鉴泉先师创立的吴式太极拳,在八十年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开创了八方线和太极拳规范化教学的先河,培育了众多德艺双馨的驰名国内外的武术家,对于吴式太极拳的弘扬和推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吴式太极拳以其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和斜中寓正的风格特点,被国家体委确定为主要优秀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深受国内外广大的爱好者的欢迎。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在纪念吴式太极拳宗师杨禹廷先师诞辰115周年暨忌辰20周年的时刻,缅怀杨禹廷先师的业绩,同时要进行杨禹廷先师太极拳学术思想的分析研究。杨禹廷先师认真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八十年的太极拳教学和研究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了吴式太极拳。本文就《孙子兵法》对吴式太极拳的指导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纪念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师诞辰115周年暨忌辰20周年。

中国古代兵法学是指古代用兵作战的战略和战术,古代武术是完成战略和战术所必须的格斗杀敌技术。在军旅武术中,具有攻防涵义的武术,表现为消灭敌人,保卫自己。在民间武术和现代武术的散打格斗运动中,武术的攻防涵义表现为击败对手,自卫防身。中国古代兵法学不仅制约和影响军旅武术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指导、影响着整个民间武术和现代武术的发展。

春秋末期孙武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学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成书大约在2400年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总结了中国春秋末期及以前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哲学思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太极拳的习练和攻防技击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后人发,先人至”以及“诡道十二法”等,都被武术家作为攻防技击的基本法则,倍受推崇。《孙子兵法》在唐朝初年传入日本,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明朝传入欧洲,在世界军事理论上,享有极高声誉,与欧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齐名,但成书较其早2200多年。《孙子兵法》对后世影响,尤其是对武艺的论述为后世拳家所推崇,是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一.《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对太极拳的攻防技击战略的影响

《孙子兵法》指出:“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意思是可以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也可以采用防御战略,制胜对方。这两种战略思想和实施原则在武术中,表现为“主于搏人”和“主于御敌”两种攻防技击方式。

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的战略原则时,《孙子兵法•势篇》指出:进攻时要集中优势兵力,“以石投卵”那样以刚硬击薄弱,攻击速度要“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迅猛锐利,势不可挡,速战速决。在这种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部分武术采取“主于搏人”的攻防技击方式。例如长拳短打和少林拳都是“主于搏人”的典型拳术。这类拳术的特点是“冷、弹、脆、快、硬”,动作刚劲有力,迅猛快速,讲究以手快打手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发制人,硬打硬进,所向无敌。

采用防御战略,制胜对方的战略原则时,《孙子兵法•形篇•虚实篇》指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要求“兵形像水”,“避高”,“避实”,“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因攻而制胜”。意思是说:实行战略防御时,要注意隐蔽自己的力量,像水那样柔和地避高趋下,避实就虚,先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战胜,才能伺机抓住战机,突然发起进攻,战胜敌人。太极拳就是“主于御敌”的典型拳术,太极拳圆和柔缓,推手时讲究“舍己从人”,不与人顶抗,以内劲击发对方。这与兵法的防御战略一脉相承。

太极拳理论指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以柔化为主的吴式太极拳,讲究忌犯“双重”之病。“双重”就是虚实不分。太极拳经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双重之病是很难自觉自悟的,懂得了虚实变化的道理,才能避免双重之病。双重之病在太极拳中最忌犯。对这点不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决不会练到高深的程度。许多人练了很长时间,没有进步或不能运化,都是由于犯了双重之病的缘故。在遇到对方用力打来时,如果立即还手抵抗,那就违反了太极拳中最重要、最忌犯的“双重”之病。这种见招打招、见式打式的攻防手法属于先天自然之能,是一种本能。太极拳不采用这种手法,而是“先化后打”。在打击之前,要造成“我顺人背”的形势,然后乘机追击,用力不多即可取胜。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意思是说无论对方用力或大或小,自己都要看作是“刚”来对待,不和他对抗,总以柔化为主,称谓“走”。兵法上讲: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拳谱上还讲“我顺人背谓之粘”。意思是说:在自己发招之前,先要“顺”,“顺”是得机得势,还要解除“背”,“背”是背着劲,不得机不得势。要使身体由难受变为舒服,就必须按拳谱所说“身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须于腰腿求之”,否则,就是舍近求远。意思是说:在推手时,当腰难受不舒服即背着劲时,动一动腿就解决问题了。当腿上背着劲、别扭、吃力不舒服时,动一动腰也就解决问题了。按照这个要领去做,就会使难受变为舒服,也就是由“背”转为“顺”了。在自己感到得机得势、身上舒服时,对方正是处于不得机不得势、不舒服的时候。这就是“我顺人背谓之粘”。此时要切记,发招时要刻不容缓,一缓机失,前功尽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攻击速度要“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迅猛锐利,势不可挡,速战速决。这一点很重要。吴式太极拳训练的不是在本能上加工,使它快而有力,而是在本能上加以抑制,这就是用意不用力。使它用得更为适当,更为有效。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二. 《孙子兵法》的策略思想指导影响了太极拳的训练和推手

兵法的策略思想强调习练太极拳,首先练好自己的基本功,盘好架子,在推手中强调要“知己知彼”和“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形篇》 指出:“昔日善战者,先为不可能,以待敌之可胜。”这种强调训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历来为军事家恪守。三国时期诸葛亮著的《心书•习练》指出:“军不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这种加强训练强化基本功的思想,体现在武术的训练上,强调朝夕用功,坚持不懈。

在自己基本功训练扎实,功力深厚以后,临战时必须“知己知彼”。《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是定计决策的客观基础,克敌制胜的前提条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把“知己知彼”运用于策划战争、指导战争,形成了一套审视决策的思维规律。例如:“得失之道,利在先知”,“智者之虑,杂于利害”,“相克相生,赢缩转化”,“兵无定势”。这些兵法思想,闪耀着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的光辉,是克敌制胜的锐利思想武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后人发,先人至”的典型是太极拳。‘

太极拳的经典之作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全面接受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指出:“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在知己知彼、功力雄厚的基础上,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敌人调动。在人生百年中,掌握主动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战争中尤其如此。古今兵法学家都极重视《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李卫公问对”说:“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不致于人。”真正掌握主动权并非易事,不仅要细审详察,还要有恰当的战略战术。武术当中,太极拳正如“太极拳论”所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太极拳把掌握主动权,称为“懂劲”,要求熟练体悟,“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太极拳要求“后人发,先人至”,这本质上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所谓“后发”是先观察对方的招势变化,而主动借对方的招势,快速出击,所谓“后发而先致”,就是这个意思。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三. 《孙子兵法》的“诡道”指导影响了太极拳的攻防技击方式

《孙子兵法•计篇》 指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敌而取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武术全面接受了《孙子兵法•计篇》的战术思想。《国术摘要》谈内家拳的特点时指出:“凡所谓内者,多不露于外;其妙用有形者少,专重于无形┅┅是以多暗手,少明手;多险招奇招,少猛招烈招。自古以内家擅长者,往往伤敌于不知,败敌于无形。”

在《越女论剑》中就指出:“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吴式太极拳的推手讲究“听劲”、“问答”、“虚实”、“量敌”。

“听劲”就是权其轻重的意思,在推手为“侦察敌情”。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手。所以说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曲,乃能进退自如,都是以听劲为基础的。

“问答”是: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既存动静又分虚实。在推手时以意探之,以劲问之,等其答复,再听其虚实。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需听其动静的缓急和进退的方向。这可以辨别出对方真正的虚实变化。

“虚实”。兵不厌诈,以计胜之。姿势动作,用意运动各有虚实。要以实击虚,击虚避实,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先重而后轻,先轻而后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对方不知我的虚实,而我处处打对方的虚实。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要分清虚实,一处有一处的虚实,了解道理之后,再默识揣摩,才能渐至从心所欲。

“量敌”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计,取胜之法在得失之间,这个“量敌”是个关键的问题。在对方尚未攻击之前,应以静待动,毫无成见,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就要知其虚实而应付。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四. 《孙子兵法》的理论在太极拳基本技术和技法中的体现

太极拳的技击战略思想,体现了《孙子兵法》的“兵形像水”“因敌制胜”“善用兵者,有如常山之蛇”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接受了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提出:“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借水的适应性来比喻用兵要根据客观形势,从而得出“因敌制胜”的战略思想,在武术的技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强调“舍己从人”,《打手要言》指出:“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舍己从人”“以柔克刚”都是太极拳深刻地领会了《孙子兵法》中“兵形像水”、“因敌制胜”思想的智慧结晶。

《孙子兵法》的“善用兵者,有如常山之蛇”的战略思想,在太极拳的推手中得到了出色的体现。

中国古代兵法学对武术的指导和影响广泛而深刻。《孙子兵法》是古代兵书中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孙子兵法》被战略家奉为珍宝,武术界、科技界、经济界及商界都在精心研究,有识之士都称《孙子兵法》为“超越时代的经典”。美国波音公司副总裁斯蒂芬•默瑟(中文的名字叫“马上”,曾在通用电气公司任教育部经理30多年)就学习过《孙子兵法》,他说:“尽管《孙子兵法》是2000多年前写的,但是现在仍有很大的价值。我读《孙子兵法》是创造性阅读,将兵法与商业运作相结合。比如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实际就是告诉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周围的商业环境,什么竞争可以参与,什么竞争不可以参与。”《孙子兵法》的威慑全胜战略,今天正在成为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战略思想。武术作为一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术,全面吸收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作为武术技击理论和技击方法的指导思想。在武术竞赛套路即将进入奥运会,武术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兵法学,特别是深入研究《孙子兵法》对武术的影响,努力继承优秀传统武术,发展创新武术,把武术推向世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造福于人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