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卷

2017-05-04

在平时做一份良好的历史检测题能有效的检查出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至于,到了考前要如何做练习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反映出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信息是 (A )

众囚刑劓

A.商朝社会阶级压迫非常残酷 B.商朝统治者很迷信

C.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商王权威大大超越了夏王

解析:从甲骨文“众”、“囚”、“刑”、“劓”这四个象形字看,“众”、“囚”、“刑”、“劓”反是夏商时期的几种刑法,甲骨文是商代文字,这些字是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有益信息,这些字体现出商朝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反应了商朝社会阶级压迫非常残酷和奴隶社会的政治特点。

2.《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B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解析:周代最重要的两项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材料则放映了宗法制度中的政权继承问题,由于季武子嫡子死,所以立季武子其弟为继承人,反映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郡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朝全面实行。材料与分封制和监察制度没有关系,所以选B.宗法制度。

3.《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 C)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同之间为争夺人口和土地互相厮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于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解析:时间看是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最大政治特点是奴隶社会瓦解,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材料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分封制度下的旧政权的瓦解,分封制的破坏,奴隶社会趋于崩溃。

4.《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项高阳。……(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D)

①楚国国君是先代贵族的后代 ②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 ③楚王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 ④周王室已经衰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题干材料的信息:“楚之选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放映了楚国国君是先代贵族的后代;“(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放映了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楚王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反应了问鼎中原的典故,说明了周王室已经衰弱。所以①②③④均是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 D )

A.王位世袭制确立 B.分封制确立

C.宗法制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解析: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历史的三次大变革,“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从时间上看第一次革命是秦朝统一由王国变成帝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第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建立民国;第三次革命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6.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7万枚秦代简牍,举世震惊。这些简牍是秦代地方官府档案。其中一篇简牍释文:(正面)三年四月辛丑朔丙午司空腾敢言之阳陵逆都士五越人有赀钱千(第1行)百世四越人戍洞庭都不智何县署,今为钱校卷一上谒今洞庭尉(第2行)越人署所县责以受阳陵司空(司空)不名计问何县官计付署计年(第3行)报。可以从中得到的信息有 (A )

①秦代确已实行郡县制 ②秦代确已统一文字为秦篆 ③这些简牍早于公元前221年④秦代已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从出土地点看,湖南是秦朝的领土,放映了当时秦已统一全国,所以这些简牍不可能早于公元前221年,由图中文字可以看出,地方官员的任命等都来自于皇上,反应的是郡县制度,不可能实行三权分立。从字形看这些字是小篆,放映了秦统一文字。

7.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D)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做法的影响,即秦王朝舍弃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的功效泽被后世的事实。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A与材料无关。C是材料的表层意思,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材料没有表达这一意思,D错

8.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D )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解析:秦朝建立后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君权与相权的问题就产生了,太尉一职的职权是掌管军队,丞相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了防止丞相专权,太尉一职由皇帝直接控制。

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解析:这则材料放映了秦王朝统一全国和郡县制度的全面实行,郡县长官的任命与管理及职责与分封制度下地诸侯有本质区别: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职责是管理地方事务。 10.“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在结合图中“封建论”的字样,就可以判断题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封建”概念的理解,“封建”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所以选B 。

11.唐制规定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曾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并得到太宗许可。但魏征拒绝签署文件导致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B)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解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书省的职责是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构,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对起草文件审核。所以看出魏征的职责是决策,供职于中书省。

1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A.皇权得到加强 B.汉代的宰相位高权重

C.宰相数量增加 D.宰相由处理政事改为负责监察

解析:钱穆讲“汉代宰相是首长制”说明汉朝宰相人数一个,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说明唐朝宰相是数人,放映了皇帝加强皇权,削弱了相权。

13.隋唐时期中央设立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其根本的不同在于:

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 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解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书省的职责是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是决策机构;元朝的中书省掌管六部,行使丞相职权,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

1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高考资源网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1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D)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A.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B.察举制实行于汉朝,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在宋朝日臻完善。

16.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反映的实质是 (D)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17“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C )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解析: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从题干材料“王沔……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可以推断应该是宋朝人。

18.右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B )A.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1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D )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解析:秦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对皇帝负责;唐朝三省六部制度,分工与合作;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为皇帝服务。

20.某大学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一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B)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解析:分析重大制度的设立与废除都必须结合时代的条件与背景进行分析,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是封建君主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措施,结果是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没有导致社会的动荡。所以选B。

21.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解析:明初为减轻皇帝繁杂的事务设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最初主要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后来形成内阁。

2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D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出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

23.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D)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解析:明朝殿阁大学士的设立是因为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需要处理日常事务的帮手;康熙设立南书房的目的是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的权力,为加强皇权需要。D是两者的共同目的的结果。

24.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但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这一变化说明 (C)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解析:秦汉以来帝王泰山封禅,主要是突出帝王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具有浓郁的神话皇权的特色,目的是巩固帝王的统治,经过数代政的措施,政权与神权已经密切结合;唐宋朝以来中央集权日益完善,帝王已没有必要再通过封禅神话皇权,所以帝王由封山告天转变成了祭神求福。答案是C。

25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D)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解析:单元课题研究的选题必需是建立在正确的基础知识之上,大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制度;周武王是主要的分封者之一;隋唐采取的三省六部制度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继承了明制,所以无法完成《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下一页更多有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卷”的内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