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井》观后感

2017-01-15

看《盲井》,小编的观后感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终能展示人性之恶。那么观众的观后感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盲井》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盲井》观后感篇一

在课堂上看完盲井以后,便回寝里查看了盲井资料,这是一部由李杨执导,改自刘庆邦的小说神木。不得不承认,这些人对于我来说很陌生,而影片所呈现给我的那个黑漆漆的矿井,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

步入大学的我们知道社会的黑暗,但我们并没有深层次的体会到。而盲井则借一个特殊的社会身份—矿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初期来表现出了人性情感和现实利益的冲突与妥协。矿工一直是血和不公的代名词,在煤矿事故多发的中国,他们为了生存如蝼蚁般的活着。

唐朝阳,影片中完全黑暗面的人物,至死他都没有表现出半点人性与良知,他的心里只有利益,当宋金明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凤鸣时,唐拒绝并向对宋下了杀手。而宋金明则在于凤鸣相处中不断找回了自己失去的人性,影片记录了他人性慢慢的回归。其实,一开始宋和唐就是不一样的,虽说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能够带钱回家,但是宋更大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上学,宋有一个争气的儿子,在宋的心里,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走正道,将来也有出息,而唐呢,他曾说过自己的儿子和他一个球样。

凤鸣,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学习优秀,对长辈甚至是自己认来的二叔又很是孝顺。王宝强将是这部影片中的少的可怜的阳光人物演得惟妙惟肖,演出了山沟里孩子的憨厚,善良,也演出了很多人在初涉社会时,现实对人性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承认,经历了成人礼的凤鸣变了,小红唤起了他内心对性欲情爱。他已经不再当初那么简单了,在这里我不经问我自己,再过一段时间,凤鸣会变成什么样,他会向这个世界妥协,然后慢慢的失去良知,人性吗?影片并没有讲述到这一步,很快,受不了井底生活的唐失去了耐性,终于向凤鸣举起了铁棒,在举起铁棒之前,唐说起了和影片开头一样的话,娃你想家了吗,让你二叔送你回家。在这时,唐还是希望宋能够和自己在一起的,宋没答应,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的唐将铁棒砸向了宋。宋的震惊,凤鸣的恐惧,影片表露无遗,接着唐又拖着铁棒走向凤鸣,倒地的宋捡起了铁棒,朝唐挥去,唐倒下了,宋倒下了,屠夫们倒在了昔日他们的屠场。他们,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影片的最后,凤鸣得到了6万块钱,离开矿场时看到了唐,宋二人被锅炉火化烟囱里升起的黑烟。这样的结局,有着宿命,一报还一报的味道,有人说,凤鸣明了了一切,他父亲的死,唐宋二人的阴谋。因为在宋火化时,镜头随着凤鸣的目光,停留在了宋穿在脚上的凤鸣父亲的鞋子。其实,我觉得凤鸣是不会知道的,我也不希望他明了这一切,他,一直都是傻傻的孩子,单纯简单。那么单纯的他,怎么会明白呢?

《盲井》观后感篇二

盲井对人性的善恶做了很好的诠释。影片从始至终展现了中国煤矿工人的真实生活,其中也不乏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应,如色情服务,办假证,教育费负担。除了现象的真实反应,对情感的反应更深入人心,唐朝阳的冷血无情,追求享乐;煤矿老板对矿工的唯利是图,对生命的漠视;凤鸣偷吃禁果前后的情感变化。凤鸣对二叔的知恩图报,对家人的爱,对上不起高中的同龄人的同情。宋对凤鸣的照顾,对高中生的同情。片中宋被凤鸣感动,最终把本该砸向凤鸣的榔头对准了唐。人性的真善美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仍能得以体现让观众在痛恨唐宋二人卑鄙的同时又获得一丝安慰。而相对于宋,唐朝阳一心要致人于死地的心机就让人深恶痛绝。这样的挣钱方式也透露出中国下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对教育的重视,对金钱的追求。但在影片里,人性的光辉战胜了唯利是图的邪恶。若要对本片做出全面的评论也许就从真、善、美三方面吧。

《盲井》观后感篇三

《盲井》是一部以人为制造矿难,冒充亲属而骗取抚恤金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反应道德与谴责,伦理与悲剧,人性与善恶,金钱与品行,贫困与无奈的生活的缩影。故事开篇平静而沉默,一群下井的工人随着电梯的下降,而进入井内,画面平和自然,随着下降的深度增加,画面变得昏暗,以至于一片黑暗,只有井口的一丝阳光。镜头才用拉移和跟随拍摄,让人感觉进入井底,黑暗似乎预示着什么,而一丝亮光把人的注意全部集中起来。

起初让人们感觉,这个故事是描写矿工的苦难生活,矿难的惨烈或者是矿主的剥削。然而直到在漆黑的背景下一场骇人的悲剧发生的时候,本片带给了观众第一个情感上的波动。这一情节大量采用了特写,两个杀人者(唐朝阳,老宋)和受害者(唐朝阳的弟弟)平淡地说话,似乎在这黑暗中只有平和。发生命案后,给观众的感觉似乎故事要向着他们苦难的生活发展。但是影片第二次的给了观众一个以外。这一切完全是二人设下的陷阱,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取抚恤金,又由于工头的虚假和社会上对事件的隐瞒一次又一次的得逞和让无辜的矿工死于非命。在二人与工头对话时,镜头采用交替拍摄,和面部特写。而剧情将工头的丑恶和剥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人性的善恶产生了第一次的怀疑和质问。

影片告一段落,镜头跟随拍摄,其中一幕小的细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唐宋)在街上险些被车撞到,反而被车主谩骂。让人感到作为农民工的他们被人们低贱对待的复杂心情。镜头摇拍,二人给家里寄钱,然后去玩乐。其中宋的一句话“这一百元钱给娃干点什么不好”以及后来他总在嘴边挂着自己的孩子,既是对下文他救了元凤鸣埋下伏笔,也让人感到人性的复杂。一方面二人是杀人犯,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家庭和生活,是生活所迫。复杂的感情又一次让人感到沉思。

镜头采用拍摄远景远景和摇拉的拍摄手法拍摄三人坐车去矿区的情景。三人到了矿区终于找到了工作的地方,在和工头谈话的时候,镜头给予几个人面部特写。当谈及到矿难死人时候,工头说“挖矿能不死人么,能干就干,不能就滚蛋”然后将身份证仍在地上,镜头转过给地上的身份证特写,这一细节完全的体现出工头矿主的冷血和对人生命的藐视。三人下井工作,画面近乎黑色,情节平淡的发展,在元凤鸣提及到家里的时候,让宋感到了怜惜,不想杀害他,以及事后买鸡,照片,写信,还钱等给宋救元买下了伏笔,宋的人性善良的一面渐渐体现,镜头大量采用跟随拍摄和脸部特写,近景拍摄手法。其中一幕,元向宋借钱给一个上不起学的孩子捐钱,宋也给了那个孩子钱,将人性的善良表现出来,完全没人会想到这么一个人确实是一个用别人生命来换取利益的杀人犯。宋一次又一次的劝阻唐来杀害元,也预示着两人死于井中的后果。

镜头转向黑暗,唐现将一名矿工杀死,又将宋打倒准备杀元的时候,被宋打倒。镜头采用特写和快速转动,画面急促。在元逃出的时候,门口的矿工问他有没有人了,也许是惊吓未定,并没有回答。矿工炸毁了矿井,唐宋死在井下。事后,反而元得到了抚恤金,矿主的丑恶再一次体现,而元凤鸣也没有说出真正的事实。戏剧的是唐宋二人似乎是将元的父亲杀死,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却给人一种戏剧感的心酸感受。

镜头定点拍摄元远去的车,在给宋火化的时候,镜头随着元的目光一直拍摄火化炉上的烟,长时间的拍摄烟的时候,结束影片,让人随着那飞上天的烟再一次的沉思。

本片最让我感到惊叹的不是拍摄手法而是故事情节和人性的表现。老宋为了利益将矿工杀死,然而他是获利者也是受害者,是生活的所迫让他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谋求生活。他的做法既是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对自己家庭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别人家庭的破坏和社会的威胁。他既不是一个十全的坏人,也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另一方面,促使他们的骗局和这么多家庭悲惨结局的背后,社会和矿工企业也非作着良好的作用。社会上的不管不问,对民工的看法低下,完全不顾及这社会的底层群众,甚至联合矿主,共同压榨和迫害这些地基体力劳动者,“几万元就可以买一条命”这样的看法已经在那些人眼里根深蒂固了。矿主为了利益和不被社会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而私自解决,买通上层,这一切的一切是他们的悲剧也是给唐宋两人骗取钱财,杀人取命做的最好的保护伞,可以说这部影片阐述了一层又一层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们都是受害者,但是都获得了利益,唯独那些死难的矿工,他们被社会丢弃在社会底层,就连性命都可以随着矿井一起泯灭。在身深的矿井下,黑暗似乎是长久的。《盲井》表面上也许是阐述井下的黑暗,让人如同盲了一样,也许也是再阐述,在这黑暗中发生的一切,社会就像是盲井里的人,什么都看不见了吧。

另一方面人性的善良也在一点一滴的体现,如同井上的那屡阳光。王宝强饰演的元凤鸣在一点一滴的感化,挖掘者老宋体内的善良。整部影片给予人们的是人性的深思。孔子说:“人之处于善”老子则认为“人之处于恶”,看了这部影片,我想,人性的复杂,除了善恶的本身,也许并不是那么清楚,善与恶也许十分不清楚的。利益,家庭,生活,社会,情感,也许每一样都会改变善恶的界限,盲井于井口只有一步之遥罢了。

电影盲井观后感相关文章:

1.盲井电影影评3篇

2.盲井影评3篇

3.盲山电影影评3篇

4.观盲山有感3篇

5.盲山观后感3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