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

2016-12-02

太极拳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武术的一半。太极拳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太极拳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内修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欢迎阅读!

传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

养生和技击有共同之内容。其共同之处就是要松着练。要用意不用力。而身法之要领和步法之要求在养生练法中并不是必须去处处契合的。即使按照要求去做,也是不需要有过深的要求。

而技击是要处处合乎规矩的才可以练出功夫来。譬如,拳谱里说的大虚大实,也是老师所说的单轻单重的练法,这对下盘的要求很高,是一种相对养生的练法很苦的难度大的训练。只有练出单轻单重的阴阳腿,瘦身不挂力,劲点都在脚底下才算是入了太极拳的门。而脚底下的劲还要能从下向上节节贯穿的走,最后形于手指,这种过程不许中间有挂力,发力的点,中间的全部都是一个很顺溜的过渡传递才对。最终劲在手上体现出来。这个过程不许有单独的,多余的,零碎的动,劲起于脚,落于手。这既是一个和谐的动则俱动,静则俱静的过程,同时也是手脚合一的瞬间体现。这些是养生所不需要具备以及涉及的。

养生但求体松,心静,养神即可。而技击也要包含这个部分。这就譬如一个猎豹捕猎的时候,要蓄其气,凝其神,守其静,然后才能见机见势的雷霆一扑。拳法之道很多处都有仿生之学问。

以上为养生与技击异同之大概!

陈式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

陈氏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技击作用。练好陈氏太极拳必须把健身运动和技击运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保证陈氏太极拳的古老本色。

众所周知,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庭所创;他巧妙地将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及技击结合起来创编成了刚柔相济、不丢不顶、老少皆宜的太极拳。 创拳之始在明末清初,目的在于强身自卫,抵御外侵,故太极拳有强烈的技击性能;由于它结合了中医导引吐纳等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健身作用。

几百年以来,陈氏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技击性能无不被历史实践所证明。例如:已故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陈长兴、陈照丕、王廷选等名家好手,他们不但身体强健,寿命在八十岁以上,而且,都堪称当世技击名家。 整套太极拳运动,要求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腰为肾之府,又为带脉所绕之处腰脊运动带动身形,使中气行于手指,达于四梢,复归丹田。长期锻炼可使肾气旺盛,带脉充盈,阴阳调和,减少肾疾病的发生。 整套太极拳运动要求尾闾中正,上下相随,达到此项要求,就会使身体上下相应,百会穴,长强穴相互灌注,有利于督脉经气畅通。百会、长强乃督脉之要穴,气通此穴后,便能开提中气,增强韧带及扩约肌功能,起到对脱肛、子宫下垂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的各项要求无不对健身防病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健身的同时,它的技击作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同样列举以上例子。 太极拳的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在技击上,化劲,发力无不以腰为先,腰到身到打人如拔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丹田内转,顶劲领起,发人于无形之时,练到高级阶段,更以“腰活似车轮,发劲如放箭”,“松活弹抖”,“有挨着何处何处击之妙”。 太极拳的尾闾中正,上下相随在技击上更是突出。拳论上讲,尾闾中正,上下相随人难侵,即讲此要求。先人陈长兴有“牌位大王”之美名,皆由于此要求做得好而得。 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技击作在运动中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它的健身作用和技击作用究竟怎样相结合呢? 例如:练陈氏太极拳的掩手肱拳一式。老年人在练习时可以不发力,按照要求,转腰悬胯,立身中正,走内缠丝劲,即可劲达拳面,既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又可以领略技击实用的风采。因为在内缠丝劲达拳面的同时,即是点位成功之时。年轻人练习可以立身中正,转腰悬胯,走内缠丝劲,力由脊发,更有助于健身与技击的统一。如果老年人在练习时,只是转腰悬胯,没有内缠丝劲达拳面,那就背离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要求,因为转腰悬胯是配合内缠丝劲路的运行的,做到了转腰悬胯而没有在胳膊上,手上也走内缠丝劲配合是不能起到健身作用的,更不能有技击作用。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是相辅相成的;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健身是目的,技击是健身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练好太极拳。掌握健身和技击的统一,对老年人,年轻人练习太极拳健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