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是什么
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
产出效应
政府增加货币供给,资金市场利率降低,企业容易贷款扩大再生产,产量增加,产生产出效应。
挤出效应
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专业术语
挤进效应
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着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帕金先生提出的挤进效应的概念为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新视角。根据帕金的阐述,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比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的外在经济效应,因此,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再如,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居民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打消谨慎消费的念头,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扩张性经济行为。
FDI挤出效应
FDI 的技术挤出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替代国内投资,制造非公平竞争,抑制当地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阻碍技术扩散以及窃取国内企业先进技术情报等事件因素引起的负面效应。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扩张,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力量,会对本国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被挤出市场。Aitken 和 Harrison 在对委内瑞拉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外资企业在短期内通过迫使本地企业减小生产规模来降低本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市场窃取效应。随着本地企业逐渐退出该市场,形成了外资企业处于垄断地位的市场结构,而这种结构会极大地阻碍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最终会伤害到本地消费者的利益。极端的情形是外资企业获得垄断地位后, 利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条件,获取超额利润,并将利润输回母国。
从现实情况来看,FDI 对内资企业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三种:一是在一些已有较多国内投资的行业,FDI 凭借其品牌、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打入市场,并在竞争中逐步将内资企业挤出市场,二是在一些内资企业投资不足的行业,FDI大举进入,迅速占领市场,并凭借其先发的市场优势地位阻碍了其他国内投资的进入。此外,还有一种经验性的可能,即外资企业向先进的内资企业学习技术,享受内资的技术溢出,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相对挤出效应。
国债的挤出效应
简单的说,国债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投资者喜好这种投资工具,因而大量购买,导致资金用于非生产,使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减少,造成企业与政府争资金的情况。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凑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就非常明显,是有害于生产的,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国债有害论。当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并且用于国家项目投资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即用于社会生产的话),从而使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