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仔细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值得今天继承和借鉴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范文一:浅析工艺美术复兴背景下的中国工艺美术教育
摘 要:2012年,工艺美术作为设计学的二级学科重新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工艺美术以全新的姿态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回顾了工艺美术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新工艺美术的表现特点,从而阐述了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法及方向。
关键词:工艺美术;特点;工艺美术教育
1 “工艺美术”之发展
据现存资料,“工艺美术”最早提出是在1920年5月,蔡元培先生的《美术的起源》一文中。与此同时,还出现过“图案”一词,它的本意与当时的“工艺美术”并无二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工业也有所发展。“工艺美术”的内涵也不断地被丰富,已经不仅仅包含手工艺,它还包含了工业文明中产生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因素,比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工艺美术的概念范畴被扩大了,而且很具有中国特色。
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有些人认为“工艺美术”一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工艺美术”应该被“艺术设计”所代替。1988年9月《中国美术报》刊发《博物馆――工艺美术的必然归宿》一文,认为:“工艺美术由于其来源以及自身无法摆脱的经验美学,决定了它是与时代精神――工业文明下的人文精神格格不入的怪物,……今天,工艺美术除了与工业设计背道而驰,除了满足海外猎奇的消费心理需要,除了帮助好古者们找到绵绵回旋的清廷遗风之外,已无力承担生活环境改善的任务……。
这些论点的提出者往往是走入了一个对“工艺美术”认识的误区,把“工艺美术”与“特种工艺”划上了等号。然而,对“工艺美术”有这种认识的人都是对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认识与当时时代背景认识不清的。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工艺美术品”的造物就不单单指特种工艺,而更多的是包含有一定审美因素的实用器物。
从历史的观点看,工艺美术中无论是宫廷造物还是民间造物始终没有脱离“用”的范畴。从发展的观点看,工艺美术只能是受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与西方所说的“艺术设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它与艺术设计也应该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
1998年国家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把本科专业目录里的“工艺美术”用“艺术设计”代替。在工艺美术被替代以后,工艺美术更是受到了相当的误解,几乎成为特种工艺、陈设、观赏品的代名词,受到忽视甚至贬低。艺术设计代替工艺美术后,更加侧重于对于西方设计理念、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只认识到了艺术设计的“国际性”而忽视了它的“民族性”,丢掉了原来工艺美术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缩小了工艺美术的范围,这样必然会导致中国艺术设计民族身份的缺失,对于中国未来的艺术设计是非常不利的。
2012年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学”成为新的学科门类,并且“工艺美术”作为设计学的二级学科重新出现在专业目录里,这意味着艺术设计“民族性”的觉醒,工艺美术以其特有的“民族身份”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历史的看,当大机器批量标准化工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力的支配力量时,一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的民族性才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民族性的存在和新生新质才能推动一个国家工业设计更加完善地发展。
所以工艺美术作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造物活动,它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消失,而是每个时代都有它不同的存在方式。在中国人的生活已被各种标准化、单一化的产品包围时,在中国设计逐渐以失去自我为代价来与世界“接轨”时,工艺美术的回归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这里的工艺美术更多的是指蕴含有丰富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新工艺美术”。当务之急就是深入挖掘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让学习别人与挖掘自己同时进行。
2 “工艺美术”之特点
在笔者看来,重新回归专业目录的“工艺美术”是蕴含有丰富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新工艺美术”,并且是要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新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专业很快会作为设计学的专业方向之一而在各个院校设立,要探究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方法,很有必要现探讨一下“新工艺美术”的特点:
(1)文化性。日本学者水尾比吕志教授认为:“工艺是一面镜子,它比什么都更清楚地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特色并不是由个人的或特殊的艺术所表现的,而是在与那民族、地域一般人的生活休戚相关的文化艺术中才最充分地得以表现的。……工艺就处在这种生活文化的核心。”所以要理解一个民族,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的智慧离不开对工艺的研究。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美术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每个时代都有所不同,但在不同的背后也能找到蕴含在它们深层的共同的文化因素。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出现的各种工艺美术品通过它们的自身材料、造型、装饰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自然、造物和人自身的深入探讨。“顺物自然”是老庄工艺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也都是自觉不自觉地这么做的,无论是原始的彩陶、秦汉的漆器、还是宋元的瓷器、明式家具,这些造物从材料到使用都无不蕴含了“顺物自然”的思想。
总之,工艺美术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造物文化,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要想建立一种独立的文化身份,就必须深入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中所蕴含的造物文化,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扩展中找到自我,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工艺美术的“文化性”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2)技术性。从工艺美术字面上来说,是以“工艺”限定“美术”。“工”在古代泛指工匠艺人,手工劳动者;“艺”最初之意为种植,亦指才能、技艺、准则、限度;“工艺”二字在一定意义上是与技艺、手工劳动有密切关系的,这就表明工艺美术与纯美术的根本区别。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古代,传统的工艺美术所包含的技术大多是手工技艺,也正是手工技艺赋予了工艺美术品独特的审美因素。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手工技艺更显得尤为重要。手工技艺成为提升产品品质、体现消费者独特个性的手段。高新技术的出现也使得现代工艺美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显示出时代的特色。可见,手工技艺与高新技术并不是不可共存、相互对立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提升的。从这一点上看,现在所说的工艺美术,不能与手工画上等号,但也不可把手工技艺一味否定和抛弃,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才是“新工艺美术”技术性的发展方向所在。
(3)融入性。中国工艺美术是丰富灿烂、历史悠久的。无论是原始彩陶、商周青铜器、汉代漆器还是唐代丝绸、宋代瓷器、元代青花都无不体现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智慧。每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不论在外观形态上还是在具体使用上都必须真正符合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与审美需求,这样才能融入时代生活当中。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形成各自风格,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
继承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现在我们所说的工艺美术不仅仅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还要做到适当的创新。适当的创新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良好的传承,它会使传统工艺美术充满勃勃生机,是融入时刻变化的人们生活的必要手段。我们不能把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硬生生地推到博物馆里去,而是要它们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创新,使传统成为流动的水而不是凝固的冰,形成一个活态的文化传承体系。而传承工艺美术的最好方式便是融入生活,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不能摒弃其自身特有的融入性,只有充分发挥它的这一性质,让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空间,才能更好地为当代人们的生活服务。
(4)经济性。“工艺美术作为造物活动,是一种经济生产活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一部分,它本质上是经济的,是一种社会经济的产物和社会经济现象。”[1]这也是工艺美术与纯艺术的区别所在。工艺美术作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要素而存在,就如人们家里的餐厅可以不挂字画,但不可以没有吃饭的碗筷一样。
工艺美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形态,又是一种经济形态,它的实用特征就是其经济性的具体表现。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工艺美术必然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从设计到生产,从流通到使用都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在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艺美术的“经济性”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和不可忽视。
3 工艺美术教育
我国在1956年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艺术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随后浙江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内开设了工艺美术系。这一时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工艺美术教育一度被艺术设计教育所取代,但在设计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工艺美术的不可替代性,工艺美术教育成为我们要重新考虑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从建国初期的工艺美术教育到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都不是很重视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外在的技术素质,而没有文化底蕴的积累,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也将是空洞的。工艺美术的“文化性”的彰显必须通过工艺美术教育。新的工艺美术教育必须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包括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对于这方面的教学,不能像纯文科教育的方式一样做到细致、深入的教学,而是要做到全面、精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大脑。同时还要加强对于传统造物文化的教学,包括工艺美术史、造物思想、工艺美术著作等的学习。让学生从大的文化层面对于工艺美术建立一种全面的认识。
(2)目前设计教育偏重于单纯的美术教育,对实用工艺存在偏见,这直接影响到了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导致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过于追求艺术的自我表现,而忽视了工艺美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生们轻视实践教育环节,不愿意去生产的一线锻炼自己,这样使设计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非常不利于学生就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教师大多数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只会带领学生在学校闭门造车。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加强学生对于技术课程的学习包括生产工艺、材料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等,同时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市场经济、消费行为及心理、营销策划、管理等等知识也都要学习。要注意传统工艺美术信息资源的转化,加强工艺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群之间的交流。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际设计项目,在真实的实践中提升自己。
学校要多聘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而且学校要设立齐全的实践设备,供学生使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从中学生们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真正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去调查,使学生的作品始终不脱离社会的实际,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3)现在工艺美术教育要明确基础知识、技法的训练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技法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设计观念和创造能力。在当代语境下的工艺美术已经与工艺美术最初的含义出现了区别,这也是工艺美术被艺术设计所替代后其发展的必然。当代语境下的工艺美术更多地被加入了传统的内涵,要发展当代的工艺美术必须要重视对于传统的继承。
对于当代工艺美术继承传统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合理创新的必要途径,纵观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其在继承与创新方面都做得不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在2013年新设立的工艺美术专业里就非常注重手工艺传统理论与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可以从事各种传统与现代工艺美术品设计制作以及相关教学与研究,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制造业无法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不但要有自己强大的实体经济,还要有自己的知识性经济产业,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学校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传统的工艺美术形式,比如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教学;带领学生到民间调研等都是很好的方法,这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于传统手工技艺有所掌握,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传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这是对于传统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88.
[2]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 潘鲁生.为“工艺美术”正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2).
[4] 潘鲁生.手工艺的中国语境[J].装饰,2011(1).
[5] 周爱民.工艺美术是什么?――庞熏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略论[J]艺术设计研究,2011(4).
[6] 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范文二:浅析土山湾与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
【摘 要】土山湾是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一页。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土山湾是天主教耶稣会上海教区的中心,为解决孤儿长大后的生计问题和当时教会宗教用品的大量需求问题,清同治三年(1864年),成立土山湾孤儿院,作为宗教慈善和宣传事业的重要部分,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一方面生产出大量的艺术产品;另一方面工读结合和师徒相授的西学教育模式,为中国近代培养了许多人才。
【关键词】土山湾 工艺美术教育 天主教 艺术产品
土山湾文化土壤丰饶,曾被徐悲鸿先生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它不仅对中国近代绘画影响深远,也对中国近代的摄影、印刷、建筑、天文、航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山湾孤儿院的整个职业教育模式,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土山湾的历史渊源
1846年,清政府解除 “禁教令”,徐家汇成为天主教传播的一块宝地。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加之江南地区灾害频繁,位于上海法租界的徐家汇有大量的弃婴存在。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土山湾地区设立了孤儿院,维持孤儿的生存,只靠募捐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孤儿长大后需要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谋生;另一方面教会发展迅速,宗教用品需求数量不断增大,如果向欧洲订货,不仅花费大而且单程就需要半年之久,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化生产尤为重要。
关于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的创立,有关记载如下:土山湾有一育婴堂,为天主教所设,其创始在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初堂在沪南,继而迁至距徐家汇约十余里之蔡家湾。太平天国时,战火四起,堂事中止,所留孩童亦星散,直至同治三年(1864)始再迁至土山湾而定居矣。此育婴堂实即一美术之工场也。
二、土山湾孤儿院的教育体系
1.全日制小学教育阶段
20世纪初,孤儿院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小学,1941年定名为慈云小学。小学设初小四年,高小二年。高小期间除普通学科的学习之外,每天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各工场了解工艺流程。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使孩童通过学习能够粗通文字、写算。
2.半工半读阶段
高小毕业后,继续两年时间的半工半读学习。上午七时至九时,上国语、代数、理化、地理、外国语等课程;下午一时半至三时,上修身、打样等课程,使其将来具备充分的国民常识与知识基础。每日除早晚上课,其余时间皆在工艺训练班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木工、制鞋、雕刻、油画、水彩画、印刷等技艺。目的是使“孤儿们于学业上具有初中程度,工艺上获得灵巧之手腕”。
3.学徒阶段
两年的半工半读阶段后,进入了学徒阶段。孤儿院内办有各种工场,引进并传授西方的各种技艺。管理修士根据学徒的天赋和兴趣,分派至工厂学习专门技艺。学徒阶段是六年,毕业后,或留院工作,或外出谋生。
土山湾孤儿院创立了半工半读的教学体制,摒弃了狭隘的师徒模式,师生间没有传统手工作坊的依附和雇佣关系,课程设置也比较规范。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使当时的孤儿、学徒在社会竞争中掌握了能够安身立命的技艺。
三、土山湾对近代工艺美术作出的贡献
天主教耶稣会为办好各个工场,先后派出许多有各种技能的神父和修士到土山湾。这些指导者,在技艺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他们为土山湾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画馆创始人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就出生在雕塑世家;再如法国传教士马历耀,是一位建筑师,造型艺术家,精通营造学,徐家汇的许多天主教建筑都是他设计营造的。
土山湾孤儿院在文化贡献方面和影响最大的是图画馆、印书馆和木工部。
1.土山湾画馆
图画部对外称土山湾画馆,是孤儿院最早设立的部门。土山湾画馆采用的是西洋美术的教育方法和体系,教学中多以临摹写生为主,并辅以石膏像等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这种西画的传习,构成了土山湾画馆最明显的专业特色。有一些临摹欧洲名画的作品,售价昂贵,往往三四尺见方就要七八担米钱。另外,土山湾在西洋画技法还不断融入中国画笔墨和画法,轰动当时国际艺术界。1933年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徐汇记略》,对“图画馆”记载:“近日新添彩绘玻璃,将人物鸟兽彩画于玻璃上,后置炉中煨炙,彩色深入玻璃内,永久不退,中国彩绘玻璃,此为第一出品处。”这些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在土山湾的影响下,所谓“壬寅――癸卯学制”,第一次将美术纳入了教学内容,并规定高小以上美术为必修课,为近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
2.土山湾印书馆
土山湾印书馆创办于1876年,是当时中国天主教最早最大的出版机构。土山湾印书馆最先把石印术、珂罗版和照相铜锌版技术设备引进中国,极大促进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土山湾印书馆平均每年出版中文图书50种,250000到350000册,到20世纪30年代,曾创下了印刷品总数达53万种的记录。
3.土山湾木工部
木工部生产的工艺品,技艺精湛,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远销到东南亚和欧洲,被称作“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是真正的杰作”。现陈列在土山湾博物馆的土山湾牌楼,便是由德国建筑师葛承亮,带领土山湾孤儿院的十几个孤儿制作完成的,是中国传统雕刻工艺和西方雕塑艺术结合之典范。土山湾牌楼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获得“甲等大奖章”,这是当时的最高奖。
土山湾美术工场以西方传教士文化为载体,在“中体西用”的半开放氛围中,渗入了中国的文化,建立了适应自身长期发展的模式。土山湾美术工场的建立,对中国早期的职业教育起了启蒙和催化作用,促进了当时工艺技术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徐悲鸿.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J].时事新报,1942.
[2](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解与思考论文
2.工艺美术设计论文 工艺美术运用论文
3.工艺美术应用教学毕业论文
4.关于工艺美术论文
5.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状况分析报告论文
6.浅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