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解品牌的侧重点
编者按:十九世纪末,曾有智者大声疾呼,改良社会必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游历欧洲后更深以为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价值取向必然结出不同的文明成果,尤其在品牌创建层面。
西方文化由于历史上基督教的长期浸染,相信“人性本恶”,所以需要洗礼,需要去教堂忏悔,久而久之形成人际之间共同遵守的“契约精神”,反而“诚信”成为入门级的约束,他们塑造品牌更关注“差异化”。正如brand词根源自于拉丁语“烙印”,区隔大过天。
而我们中国理解品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儒教作为主流文化,千百年来宣扬“人之初,性本善”,在一个信奉多神的国度试图让制度管治让位于道德约束,危险性可想而知,人们犯错成本极低,久而久之,人际之间信任感日趋稀薄,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电商的生命线是“供应链的管理”,而我们中国电商的死穴却是“信任度的建立”,马云的伟大之处在于对国人的人性洞察,没有“支付宝”、“诚信通”保驾护航,很难想象今天的淘宝、天猫会发展成什么样。
品牌的“品”,三张嘴在讲。“牌”是相对固定的内容,像门牌号、墓碑以及各种铭牌,内容基本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中国人理解的“品牌”一定是众口一辞的在说一个东西。说的多了,又固定不变,自然而然就信了。像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张小泉的剪刀、全聚德的烤鸭以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等,莫不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品牌的光环在口碑中诞生,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信赖感大过天。
十九世纪末,曾有智者大声疾呼,改良社会必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游历欧洲后更深以为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价值取向必然结出不同的文明成果,尤其在品牌创建层面,我们必须正视目前面对的社会现实,照抄是行不通的,消费者被市场教育了这么多年,也不会用人民币来投票的。正如王志纲所言:“中国就像一条穿越在时光隧道中的巨龙,龙头已经探进信息文明,龙身还翻滚在工业文明中,龙尾依然扎根在农耕文明里。三种文明交相叠加,乱象纷呈。”
我们经常说“把握未来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读懂现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