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心得体会 学习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2016-11-03

相关话题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需要大家的扶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学习一带一路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一带一路心得体会篇一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

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

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

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

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这项政策有其自身的金融意义。“一带一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它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流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国内金融机制提出双重需求,即功能与融资的需求。为满足这两个需求,我国金融产业需要研究建立新机制。我国应尽快完善人民币环流机制,并且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全球清算体系建设,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高效安全,需要加大支持境内机构使用人民币对外贷款和投资。

“一带一路”也带动了股市的发展。继沪港通之后,A股市场近期又掀起了一波新的主题炒作—“一带一路”。在这种炒作氛围下,基建、涉外工程、港口等概念股持续受到资金关注,此前遭到冷遇的中国交建 、中国铁建、中材国际等这些传统基建股纷纷得以“翻身”,股价迎来大涨。随着“一带一路”主题炒作升温,民生证券、申银万国 、兴业证券等多家券商近日相继发布研报 ,推荐该主题的投资机会。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大国我们需要引领或者说是主导世界格局向一个合作共赢的方向去走。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仅仅是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亚非拉国家的一些经济援助,我们还会分享很多自身发展的经验。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一带一路”可以帮助缓解这个问题。“一带一路”将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传播。平等友好、互惠互利是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活动的主旋律,“一带一路”的构建必将使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大范围地走向世界。加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将有利于推动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和智力支持,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动欧亚大陆的文明多维交融,推动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就没有亚投行;如果没有亚投行,就搞不成“一带一路”。实业和金融,互为彼此,所以为了一个大目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正在齐头并进。亚投行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半官方金融机构,亚投行的成功运作,为一带一路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开端。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下,亚投行就有了用武之地。不仅是亚洲国家,甚至是英国等西方国家也加入了亚投行,这不仅显示了中国越加提升的国际地位,对美国也造成了一定冲击。亚投行对于“一带一路”中所包含的巨大的投资机会提供了辅助作用,更有利于“一带一路”的实施。随着亚投行在地区基建投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路一带”战略的现实意义越来越显著。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新动力、营造良好环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战略发展动态,学好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这项策略更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将来的学习发展。通过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为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坚定奋斗。我相信,中国正朝着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道路前进。

学习一带一路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学习了解,我对“一带一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方法,是大国崛起所依托的时代精神。

“一带一路”构想与“中国梦”的理念相辅相成。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在思想上,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普通公民,我时刻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国家和国际的动态 在学习上我,认真学习每一科专业课课程和选修课程,取长补短,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课业,我还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不断开拓视野,为日后迈向工作岗位做准备。

在工作上,时刻都不忘本身的职责所在,认真完成领导老师安排的工作。

生活中,我朴素节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尊敬师长,平时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融洽和睦地相处,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与需要帮助的人。

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社团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注意克服本身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以上是我近期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情况。

学习一带一路心得体会篇三

“一带一路”建设是需要所有参与的国家共同来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它不是靠一个国家的规划能解决的。那么“一带一路”的机遇在哪里?简单的回答就是:关键是要敏锐地发现商机的盈利点,找准“一带一路”机制建设的突破点。

以务实的经济项目做支撑。在调研内容'>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城市和企业依然不知道要卖什么,还在丝绸、茶叶、瓷器等“老三样”上做文章,或者认为“新三样”(高铁、核电、航天科技)是国家和国有企业的事情,既不是自身的需求,也不是自己的强项,因此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不够、介入性不强。故此,中国城市和企业首先要在“买卖”等务实的经济项目上做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之所以不知道卖什么,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此外,我们要摆脱对稀缺性资源的依赖,摆脱“有什么就卖什么”的顽固惯性。例如,一说到东北就卖粮食,一说到内蒙就卖羊肉,一说到新疆就卖能源和棉花,一说到宁夏就卖枸杞,一说到广西就卖水果、橡胶和黄花梨……另一方面,要摆脱各省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惰性。例如新疆举办亚欧博览会,仅新疆企业是难以满足近50个亚欧国家商业需求的;广西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企业也满足不了东盟十国的差异性需求;宁夏举办中阿博览会,22个阿拉伯国家到宁夏发现可买的东西实在不多……因此要打破地域限制,在务实的经济项目上做文章,找到市场的盈利点。

不要过度抬高某些国家或某些项目。不要让人感到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有求于人”。有企业家对笔者讲,中国企业原来到中亚投资,拿一个项目可能只需要10亿美元,现在对方知道“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必须要做的“政治任务”,而本国又属于中国必须争取的“节点国家”,因此开始坐地要价,最后导致我们的企业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竞标一个项目,而且项目本身自然而然会延伸出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在经济上讨价还价是好事,但在政治上讨价还价,我们往往是只赔不赚。目前最突出的任务是先把标志性项目做好,积极去除“一带一路”过多的政治化色彩,等沿线国家主动来找我们,到那时候,我们提要求、设门槛,沿线国家必然会自愿提供相关项目的落地保障。

打造优质和品牌项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很多企业“蜂拥”而出,不分企业业绩、能力、口碑、背景等,统统喊着“一带一路”的口号,“攻城略地”,其场面颇为壮观。但是,越火热时越需要冷静,需要国家对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进行识别管理,建立优质企业名单(红榜)和不达标企业名单(黑榜)制度,不好的企业和项目上黑榜,优质的企业和项目上红榜,国家要支持有能力、有品质的企业做大做强海外业务,鼓励有意愿走出去的企业逐步提升能力、树立品牌,并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代表中国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目前,中国企业已经有一些海外项目出了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其他企业的后续项目,连相关基建项目都受到牵连。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项目都和“一带一路”挂钩,出了问题必然导致恶性的连锁反应,导致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满与排斥。

尽快编制与完善“轻资产”名单。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的很多是“重资产”项目:港口、运河、高铁、核电、大坝……这些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我们再怎么低调,都会被人以高调看待,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战略意图”。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始分析这些重资产项目了,他们认为这些项目是中国国有企业做的,而且这些企业几乎都具有军工背景,所以警惕性上升。例如,瓜达尔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尼加拉瓜运河等,总让人感到这些项目背后的动机“不一般”。因此,我们要打造一批能够理直气壮推销的轻资产项目,如现代农业、中国餐饮、民俗文化、中医药等,但前提不是仅卖历史久远、独一无二、价值连城的稀缺资源,而是要通过资源的整合与转化能够严丝合缝地对接国际需求,在“必需品”上做文章。美国的三片文化、双H战略,即美国最赚钱的是“薯片、芯片、影片”以及“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休闲娱乐+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优质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不要忘记和冷落国内市场和需求。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脉络是: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由东部向西部推进。“一带一路”也要服务我国广大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内陆地区一方面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还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效释放发展潜力和空间,将改革开放的末梢变成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常常有人问:“在新疆、西藏建高铁,是三股恐怖势力利用的多,还是我们利用的多?”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命题,而且这种意识的杀伤力绝对不亚于恐怖分子。不能因为有一小撮恐怖分子,就不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福利。在西部或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没有经济发展一定解决不了问题。因此,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激励东部沿海的优质企业和负责任的跨国公司主动到西部去,既把项目和资金带到西部,也把相互了解和彼此欣赏带到西部。

避免“一带一路”主体资源的碎片化。要实现国内“四大主体资源”的联动效应。“一带一路”的有效推进,既要靠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要靠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两者如车之两轮,需要同步驱动;学者、专家、智库是第三大主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枢和大脑,要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没有思路就没有丝路”;第四大主体是媒体,媒体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插上飞翔的翅膀。目前,上述四大主体基本上是分散的,相关资源整合严重不足。此外,有很多政府、企业和高校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但大多数单位只不过是挂一块牌子而已,没有整合上述主体资源,没有进行实地调研内容'>调研,甚至没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最终很难向社会提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国内主体资源的碎片化,必然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接国际资源。

注重“一带一路”的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有很多细节问题我们做得还远不够理想。例如,“一带一路”的英文译法较为混乱,特别是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精准的英文缩写。首先“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不应和“战略”挂钩(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而应强调“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那么,问题来了,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缩写是“BARI”,这个词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因为它已经有特定的指代,即意大利东南部的港口城市“巴里”。如果把Initiative去掉,缩写变为“BAR”,又容易让人联想到“酒吧”。看来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虽然表述准确,但缩写困难。还有一种说法是New Silk Road Initiative,但这同美国的“新丝路战略”很类似,而且极易让人类比成中国的中亚战略或霸权计划。笔者建议,用One Belt One Road(OBOR),政府用“倡议”,智库或学者不妨就谈OBOR,避免所有的议题都同政府对标,导致很多事物被贴上政治标签,反而对我们不利。在国际关系舞台,很多全球议题被人们熟知,往往不是其全称,而是其缩写,如WTO、FIFA等。今天,“一带一路”有了大名,也要有英文名和小名。“一带一路”才刚刚上路,要做的事情远比我们想象得要繁杂、要细致。

不要过度放大“一带一路”的风险。从2013年9月至今,同“一带一路”搭配最多的词汇可能是“风险”,但诸多的风险分析基本上是泛泛而谈,而且仅仅讲风险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提供具体落地的可操作性建议。其实,中国企业不走出去也有风险,而且风险可能更大。原来问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很多企业家回答:“要服务国家战略”。现在的答案往往是:“走出去是要解决生存压力。”可见,企业家越来越在商言商,这是件好事。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中,不要过分夸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关键是自身要准备好、要把项目选好,要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意识。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企业没说要做“一带一路”,但他们实际做的就是“一带一路”,即用产品和文化“征服”人心。其实,中国企业的最大风险是中国企业性格的内向性,不走出去,中国企业会越来越被动,会越来越受制于人。

把产能合作的基本内涵讲清楚。“一带一路”上的产能合作要从“三个一”入手。具体来说:“一个前提”是中国在诸多领域拥有先进的富余产能,如钢铁、水泥、铝、平板玻璃等。“一个条件”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铁路、公路、核电、电力等领域有竞争优势。上述富余产能能够提升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一个路径”是在沿线国家就地取材,并建立相关园区,一方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中国富余产能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合作工业化和共同现代化。当然,产能合作的升级版是基于平等与需求层面的产业合作。毕竟同产能相关的词汇往往是“过剩”“富余”,这些词汇首先不准确,是相对的,同时也容易形成“中国中心主义”的错觉。

把“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讲清楚。“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首先,中国希望自身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赢得尊重,不希望国际社会把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仅仅看作是“会走路的钱包”。其次,要强调中国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现代化、信息化的负效应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疏离,人内心的孤独和空虚。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暴力、自杀等极端事件依然是社会顽疾。故此,以“向善关怀”“正心修身”为内核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许能够对此做出独特的贡献。“一带一路”就是要通过文明互鉴解决相关国家的治理失败问题,解决深层次的国际冲突问题。再次,从本质上说,“一带一路”也是文化交流与人心亲近的项目,要让国际社会既“喜欢中国做什么”,也“喜欢中国是什么”。

总之,“一带一路”,需要我们一路行、一路思,唯有找准关键点,才能攻坚克难。

更多的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1.党员学习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2.2016一带一路战略心得体会

3.一带一路党课学习体会5篇

4.一带一路8项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5.学习习近平一带一路8项要求心得体会

6.一带一路心得体会范文3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