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卑心理探索论文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自卑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复杂情绪。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自卑心理探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自卑心理探索论文篇一
《从自我认知角度来看大学生自卑心理》
【摘 要】自卑心理是大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出发,探究自卑心理的形成及其表现,并具体阐述了自我认知与自卑心理的双向预测作用,为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 自卑
1前言
自卑心理是由于个体对自我评价不当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心理体验,它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心理是基于社会比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不如人的心理体验,它可能成为个体进步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前进的障碍,这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调查显示42.83%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基础之上。以往研究表示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由不当的自我评价所产生的消极心理体验。樊富珉、黄希庭等采用自我概念作为基本维度研究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存在着双向预测和影响作用。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普遍将自我概念作为评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2自卑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2.1自卑心理的表现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过过低的评价,夸大自己的短处,忽视自身优点,悲观、意志消沉、对生活的热情不高。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的自我去实现理想的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的自我,趋同现实的自我,其结果是更为自卑。自卑心理表现具有如下特点:敏感性、封闭性、虚荣性、掩蔽性、嫉妒性。
2.2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的产生不是单一的,它是在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2.2.1生理、气质和性格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自身生理素质特别在乎,如性别、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自卑心理的源泉,尤以有生理缺陷的更甚。研究表明,性格内向、具有抑郁气质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类性格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性强,表现为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不善交往,常常自惭形秽,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
2.2.2自我认识消极与自我评价过低容易诱发自卑心理
自卑者具有作不正确比较的心理倾向,习惯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从而形成“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模式抑制了自身能力的正常发挥,最后陷入自卑的泥塘不能自拔。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在自我评价时,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狂妄自大。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哪怕是小挫折、小困难,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情绪从高峰跌入低谷,于是便怀疑、否定自我,产生自卑心理。
3自我认知与自卑心理两者具有双向预测与影响的关系
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自我概念探究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张智昱、张华东等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概念和自卑心理两者存在双向预测相关关系。
自我概念测量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问卷的编制以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维层次理论模型为指导,参考了郑涌、黄希庭(1998)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维度分析,以及Marsh(1988)编制经我国陈国鹏等人修订的自我描述问卷(SDQ)。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中的情绪自我对心理健康各个因子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中的自卑因子对能力自我、成就自我、情绪自我、学业自我、生理自我、人际自我和一般自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4.1端正对待自卑的态度
终生从事人类自卑感研究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关计夫指出,只有“智力低下的人不感到自卑,他们在客观上能力差,在主观上并不为之苦恼。因此,全然没有自卑感,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可见,在大学生身上出现的自卑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问题在于有了自卑感怎么办?自卑者往往谦虚谨慎,稳妥细心,安分随和,所以比起狂妄自大的人要讨人喜欢。认识到这些优点,逐步增强自信心,为消除自卑奠定心理基础。大学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就应该端正对待自卑的态度,认真分析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通过合理积极的自我调节来消除自卑心理。
4.2客观评价自我
正确面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角色定位健全自我评价机制。一个人如果没有成熟的自我定位,就会丧失自信,出现消极情感,甚至出现消极行为方式;如果定位过高,又易产生自傲,听不进去意见。在与周围人的接触中,应注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认识。
4.3确立明确的目标
正确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强化人的行为,并促使其指向预定的方向。设置合适目标,是指不要给自己提出力所不能及的过高的要求,使自己总是陷入自责、自怨、自恨的境地,而是要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付出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从而能够在坦然面对自己的客观存在中,不失积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智勇,罗珊红. 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2).
[2]张智昱,张华东.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