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富士苹果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论文关键词:红富士 栽培
论文摘要:依据红富士品系的特性和形态特点,结合天水果农的经验,总结提出红富士苹果丰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1红富士苹果早果、丰产、优质指标
1.1早结果
定植1a生优质红富士苹果苗木,3~4a结果为早果;每667m2产量平均为250~500kg为早果。
1.2早丰产
定植1a生优质红富士苹果苗木,5~7a丰产为早丰产,其产量为:山地果园平均每667m2产500~750kg,川地果园平均每667m2产750~1 000kg。
1.3优质
果个大,平均单果重200~250g,果形端正,色泽鲜艳,果面光洁,平滑,无创伤等。采收时果实着色面积达66%以上,全红果占30%以上,硬度达到7kg/cm2以上,果形指数0.80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以上。全园优质果率达到70%以上。
2主要的栽培技术
2.1建园地的选择
园地选择在海拔1 500m以下最为适宜,海拔高度达1 500~1 600m之间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的地方也适宜。
2.2整地规划
根据近年建园经验一般川地建园,果树行向确定为东西行向较好;山地大块梯田规模建园,南北定行向较好;坡地规模建园时,顺着坡向定行向较好;河流两岸规模建园要顺着河水流动方向定行向;公路两旁规划建园时按垂直地公路定行向。间距按具体情况确定,行距一般以4m为好。
2.3栽植技术
2.3.1秋栽
一般在冬季封冬前栽植,秋栽应注意的是:一要摘叶,二要防止根系受冻,秋栽在封冻前应浇足水,接芽周围堆成土堆,沿接芽对面方向慢慢将苗压下然后埋严土防寒越冬。
2.3.2春栽
一般在土壤解冻后,苗木发芽前栽植。春栽经秋挖冬假植的比春季随挖随栽的好,不论是春栽还是秋栽,栽植前应把苗木根系放在鲜牛粪与黄土以3:7或4:6的比例和成的稀泥浆内浸泡一昼夜再栽。
2.3.3栽植方法
先放线打点,确定栽植位置,再开始栽植,深度一般使根部保持在地表土层(深3~5cm)为宜,但对于矮化砧的自根苗,接口应高出地面10cm左右;对矮化中间砧苗应将中间砧深埋1/3~1/2长度,还要注意栽植时根系不能直接接触肥料,要把根系置于土中,边填土边舒展根系,边填土边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密结,栽后及时定干浇水,秋栽苗再适时埋干。
2.4整形
2.4.1株行距3m×5m,3m×4m,2.50m×4m即每667m2栽44株,56株,67株的果园,适宜采用小冠疏层形整形技术,树体结构5a成形,干高40~60cm,全树高度约3m左右,树冠扁圆形,冠径2.50~3m,主枝5~7个,分3~4层,第1层与第2层间距60~70cm。
2.4.2株行距2.50m×4m,2m×4m,3m×4m即每667m2栽67株,83株和56株的富士园宜采用自由纺锤形整形技术。树体结构:主干高度50~60cm,树高2.50~3m,中央领导干直立,其上错落着生小主枝12个左右向四周伸展。
2.4.3株行距1.50m×4m和2m×4m即每667m2栽111株和83株的果园宜整形成细长纺锤形,树体结构:主干高度50~60cm的中央领导干直立粗壮,其上不分层错落着生小主枝12~15个,基角呈85°~95°,单轴延伸,下部长而上部略短,中央领导干与小主枝径粗比例3:1,全树呈瘦长圆锥形,树体结构简单,便于管理。
3土肥水管理
一般以9月下旬施基肥最好,以土杂肥为主,每667m2产2 000kg以下的幼树园以每千克果2~3kg肥为准,每667m2产2 000~3 000kg丰产园以每千克果1kg肥为准,每667m2产3 000kg的以上的高产园以每千克果0.50kg肥为准。叶面喷肥,可在花后10d左右开始,每隔10d喷1次尿素与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连喷3~4次,采收果实前一个半月内连喷4次磷钾肥,采果后连喷2次氮肥和磷钾肥。在春季萌芽前(3月份)结合施追肥适量灌1次水,此后一般不浇水,直到11月份封冻前可浇1次水。
4花果管理
花果管理原则:一是因树定花,因花疏果,合理负载;二是在花期天气不稳或授粉不足缺少花粉的果园以疏果为主,并要比需要量多留10%~20%;三是授粉树上不疏花,花后少留果。方法上疏花芽优于疏花蕾,疏花蕾优于疏花,疏花优于疏果。疏花时疏边花留中心花,疏晚花留早花,疏弱花留强花,疏畸形病虫花留正常花,先顶花后腋花,先外围后内膛,先上部后下部,先弱树后壮树;疏果时疏边果留中心果,疏小果留大果,疏扁圆形果留长圆形果,疏侧生朝天果留下垂果,疏弱花枝果留强花枝果,疏畸形偏斜病虫果留好果。比例上保持枝果比4~5:1,叶果比50~70:1,间距20~25cm留1个果的标准留果量。
参考文献
[1]汪景彦,王以胜,武雅平,吴恩军编著.红富士苹果生产关键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6.
[2]康士勤编著.天水优质苹果栽培技术[G].甘新出006字总419号(97)25号.
[3]周学伍,陈守伦,吕斌编著.果园施肥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