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学习语文 高中生语文的高效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必须养成一套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习惯养成,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自觉到自觉,增进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语文的高效学习方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中生语文的高效学习方法:.勤于诵读的习惯
学习语文离不开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环节。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而诵读则是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诵读,不只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其作用早有定论。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无不揭示一个道理:诵读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因为,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刻骨铭心”,而诵读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效果自然就好得多,记忆也就更深刻些。又因为,诵读是一个由感知到理性反复交替的过程,反复诵读,反复思考,使人的思维渐入佳境,感受愈深,进而“意象全出”。
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一篇文章反复诵读,读流畅了,读动情了,理解自然会入木三分。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诵读习惯的培养。
高中生语文的高效学习方法: 处处留心的习惯
留心,就是把心思留在某种事物的上面,可以说就是观察。但它不是简单的观察,其中还包含着对某一事物的思考和分析,是集察、思、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凭借它可以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可以捕捉初露端倪的意象,可以透视内心深处的灵魂,可以将新旧知识联为一体。
有些同学由于缺少这种处处留心的习惯,对外界事物,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然,写起文章来也只好“盲人摸象”了。
鲁迅说:“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不看到一点就写,多看看……”,“对任何事物都做必要的观察,要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鲁迅在这里讲的是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讲的是观察要“准确、透彻”,不是马虎、肤浅。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只要养成处处留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取舍,其语文营养是取之不尽的。
高中生语文的高效学习方法:勤于积累的习惯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最怕的作业莫过于作文了。如果平时缺少积累,作文时一看题目便觉头脑发胀,腹中空空然,不知如何下笔,即使搜肠刮肚也难以行文成篇。有人把大脑比作“加工厂”,为了使这个加工厂有“工”可加,就须不断地采集“原料”或“半成品”进来。古语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善用兵者必善养兵,善为文者必善积累。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没有平时的积累,想要学好语文是很难的。因此,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诸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
当然,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行的,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建立诸如“词语集锦”、“佳句摘抄”、“材料手册”、“写作素材”等不同的知识储备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积累的内容大致可有下列几个方面:(1)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及文学、文化常识;(2)自己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3)课文、报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4)通过自身实践,为自己所自如运用的学习方法、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积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元末的陶宗仪对身边的事一有所感就停止耕种,随手把它记在树上,回去贮在坛子里。如此日积月累,写就名著《南村辍耕录》,成为一代大学问家。著名作家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俄国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一切都应该好好地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应用。凡是大作家,这一类笔记都写过很多。”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经验。
高中生语文的高效学习方法:勤于思考的习惯
有些同学认为,学习语文只不过是读读、背背、记记而已,学数理化才需要思考。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思考对学习语文同样很重要。我们有些同学早读时也很会朗读课文,上课时也很认真,课外阅读也很积极,可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他们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识记;朗读课文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外阅读只是浮光掠影,当作消遣;写作文只是简单地模仿,从来不会质疑思辩。其实语文的奥妙同样无穷无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那么,该怎样思考呢?
(1)比较法。比较其实是一种权衡、筛选的思维活动,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一种好方法。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要在听说读写中学会比较,从比较中鉴赏,在比较中领悟。对相同的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的立意比较;对相同的景色,可以从不同角度的描写比较;对相同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描写侧重点比较;对相同的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表现手法比较;对相同的题材,可以从不同的文体比较;对相同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观点比较;对相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写法比较。
(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景、情,引起与此有关系的另一人、事、物、景、情的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学习语文需要联想,尤其是写作文,更离不开联想。世上万事万物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思索就不易发现。我们平时写作文感到思路闭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自己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它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如果善于联想,发现了这种联系,思路就自然开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写北京的“胡同文化”,由北京的胡同联想到胡同的取名,联想到北京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封闭文化,联想到反映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大白菜文化”,联想到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这些联想,无疑拓宽了思路,张扬了主旨,丰富和加深了文章的内容。如果不联想,普普通通的胡同,就不会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