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
往往在高一这一阶段,对于历史的复习要怎样有针对性的做练习呢?接下来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
选择题
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下图是西汉时期关于地方制度的封泥,从中不能获取的历史结论是
A.西汉地方上继承秦朝制度 B.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
C.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D.西汉初年分封同姓王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候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观念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
A.“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B.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C.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D.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这说明
A.罗马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法律
B.罗马法在近代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运用
C.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且条理明晰
D.罗马法的某些理念具有普世性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
B.保留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
C.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
D.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
“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统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A.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B.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C.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歇其志意,推究辩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这一描述反映了作者对
A.英国宪政制度的赞赏 B.美国分权体制的赞赏
C.一战前德国政治体制的赞赏 D.美国选官制度的赞赏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A.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在中国近代的一份历史档案中这样写道:“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北洋)六镇诸军防卫……”。据材料,这最有可能反应的是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A.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战争
C.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
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C.“创立民国” D.“天下为公”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南方交通发达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砍死。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 B.排斥洋货,提倡国货
C.极端排外 D.维护传统社会秩序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之策是
A.开展洋务运动 B.实施“新政”
C.禁止学校读经 D.清帝正式下诏退位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雅典民主制在民主运作方式上表现为
①差额选举 ②终身制 ③议会制 ④比例代表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荀子·君道》中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制度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通判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
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 ④君主专制有百害无一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C.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
A.图腾崇拜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三省六部制 D.军机处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巡抚”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宋太宗曾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
A.不公平 B.不具备选才功能
C.只能使一部分成才 D.在维护统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下列关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是后者的渊源 B.后者直接继承前者的所有成果
C.前者决定后者的发展方向 D.后者与前者没有任何关系
近代法国政局动荡,1789-1875年间,曾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法国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法国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D.法国民主进程历经曲折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再经长官推举到中央,经过中央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B.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D.材料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为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B.摒弃了诸子百家思想
C.依然实行分封制 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下列法律文件中体现上述原则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官僚政治的弊端 B.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
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2分)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3分)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tiku.21cnjy.com/ 21教育网在线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采纳了英国的代议制度,他们称之为“共和”。在“民主共和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既注重权利的平等,又时刻防止专制权力的出现。前者如民众投票权方面,选民的财产资格得到放宽,小州在参议院中获得了平等的代表权。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分权和制衡方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联邦政府内实现了三权分立。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的是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两国分别建立了哪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政体?(2分)体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中哪些特点或原则?(3分)
(2)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核心内容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二,美国在建立资本主义政体的过程中,制定过什么重要的法律文件?(1分)这个法律文件有何局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