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型氟中毒防治知识

2017-01-05

饮水型氟中毒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中国是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如何有效防治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饮水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饮水型氟中毒

因长期引入过量氟而造成的对牙齿和骨骼的损害,即所谓的氟骨病或斑釉病,主要发生在高氟地区。黑龙江、吉林、北京、天津、广西、山西等地均曾发生。

表现

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早期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过量的氟进入人体后,主要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上,形成氟斑牙和氟骨症。

氟斑牙在牙齿表面出现白色不透明的斑点,斑点扩大后牙齿失去光泽,明显时呈黄色、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纹。严重者牙面出现浅窝或花样缺损,牙齿外形不完整,往往早期脱落。

氟骨症表现为腰腿痛、关节僵硬、骨骼变形、下肢弯曲、驼背,甚至瘫痪。妇女因骨盆变形而造成难产。

据世界卫生组织信息,适量的氟是人体所必需的,适量摄入能减少龋齿的发生,但长期大量接触会引起氟牙症和氟骨症。而产生这些相反作用的摄入量范围相差并不大。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大型集中式供水的氟含量须控制在每升1毫克以下,世卫组织的规定是每升1.5毫克以下。

根据氟的来源和摄氟途径不同将地方性氟中毒分为三大类:饮水型氟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饮茶型氟中毒。饮水型氟中毒是病区分布最广、患病人数最多的类型,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中国是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近日在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举办的地方病防治项目总结培训班上,为推进饮水、饮茶型氟中毒防治工作,7地市及7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都将配置氟离子电极检测仪。中国地病中心沈雁峰教授现场讲解了仪器操作方法并进行现场实践,从而提高我区地(市)、县级地方病防控人员氟离子检测工作能力。

水病的治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千万不能松懈。饮水型氟中毒地区预防的根本措施是降低水氟含量,使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防治饮水型氟中毒,首先“改水”是关键,即改高氟水为低氟水,或是改用其他低氟水源。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应当尽量不饮高氟水,改饮如深井水、自来水、雨水、雪水等低氟水源。在干旱地区,找不到可利用的低氟水源或无条件引水、打深井的地区,可利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水中过量的氟,使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其次不食用高氟水及氟污染的食品。同时还要定期测水质。

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

什么是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齿和骨骼的改变,牙齿损伤的表现称氟斑牙,主要表现为儿童牙齿出现斑釉、着色或缺损改变。骨骼损伤为主表现称氟骨症,主要表现为成人出现腰腿及全身关节麻木、疼痛、功能障碍等。严重者表现弯腰驼背,甚至瘫痪。

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氟对机体的影响随着摄入量而改变。当氟缺乏时,动物和儿童龋齿发病率升高,摄入适量的氟可预防龋齿,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可预防老年人骨质变脆。氟过量时可影响细胞酶系统的功能,破坏钙磷代谢平衡,抑制酶活性。当大量的氟进入体内后,钙与氟化合成氟化钙,沉积于骨组织中,引起血中钙离子浓度下降,临床上出现骨质脱钙的变化。骨质脱钙首先累及脊椎,脊椎支持不住身体重量时,逐渐发生骨骼变形。

氟对牙齿的作用机制,适量的氟可取代羟磷灰石中的羟根形成氟磷灰石,氟磷灰石是牙齿的基本成分,使牙质光滑坚硬、耐酸、耐磨。但当进入体内的氟过多时,大量的氟沉积于组织中,以致牙釉质不能形成正常的梭晶结构,而形成不规则的球状结构,渐使牙釉质发生色素沉着,牙的硬度减弱,牙质遭受破坏。

地方性氟中毒的类型

根据氟的来源和摄氟途径不同将地方性氟中毒分为三大类:饮水型氟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饮茶型氟中毒。饮水型氟中毒是病区分布最广、患病人数最多的一型。

氟中毒的预防措施

由于氟中毒的发病机理不太清楚,故目前尚未研究出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饮水型氟中毒地区预防的根本措施是降低水氟含量,使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1、改换水源。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引水、打深井等措施,使病区群众改用低氟水源。

2、在干旱地区,找不到可利用的低氟水源或无条件引水、打深井的地区,可利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水中过量的氟,使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混凝沉淀法、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骨炭过滤法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