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语的议论文

2017-04-14

汉语,沉淀了民族的历史,包含了民族的文化,昭示了民族的精神。我们必须精心呵护我们的母语,从中汲取力量与勇气,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锤炼自己的人格品质,规范自己的成长轨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母语的作文,仅供参考。

关于母语的议论文篇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便是《诗经》的魅力,短短16个字便引起了人无尽的情愫。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这是诗仙李白用华丽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浪漫的画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声嘹亮的声音如霹雳般划破天空,打破寂静,这是苏轼用诗文彰显着自己豪放的性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诗文是永远理不清的愁思,李煜用他细腻的文字抒发了自己满腹的忧伤。

哦,诗文绚丽多姿,简约明快。每当读诗都会引起我对它的无限遐想,我痴迷于它,不仅是因为它带给我的一次次感动,更因为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文字真正的灵魂,那便是我的母语——汉语。

汉语博大精深,从象形的甲骨文,到现在方方正正的汉字。几千年悠悠岁月,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进步着,积淀着,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平平仄仄的读音,尽管简单,却构成了朗朗上口的佳作;方方正正的汉字,从中流露出中国人自古而来的性格——正直。

我如此痴迷于我的母语,是她带我走进了文化这神圣的殿堂,是她领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她真的如一位母亲,耐心地教会了咿呀学语的孩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大了的孩子却忘记了母亲的恩情,对她日益冷淡。他们投身于一次次的外语热的浪潮中。雅思托福成为他们追捧的对象。历史观悠久的中华文化被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外语学习的狂热。

我不禁要大喝一声:“都学外语,你们就不说中文了吗?”然而在一片外语声中,我的声音却显得那样的微弱,最后只能淹没在声潮中。

我痛心,为母语被淡漠而痛心。我们都曾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不能说母语的悲伤。

在我看来,或许领土的侵略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我们还有思想做支柱,有力量重夺山河。最可怕的是文化的侵略,那种思想被彻底控制,击毁了思想的支柱,不知反抗,最终沦为侵略者的奴隶。

而现在的中国,面临的就是这种严重的文化侵略:有中文的地方一定有英语,而在中国本土上,有英语的地方,却寻不到方方正正的汉字!面对这样的侵略,我们不得不考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是否也会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永久的封存呢;在几千年后,我们会不会手捧汉字却早已忘记它的读音,胸中回荡的是莫名的熟悉与悲伤呢?

啊,中华的龙子龙孙们,请放慢你们对外语追捧的脚步,静下来听听来自母语,来自母亲的呼救吧!

关于母语的议论文篇二

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精髓,挖掘了我们一幕续一幕的传统言语;母语授给了我们毕生的光辉,讲述了人生的启明之路。

——题记

“妈……妈……”年幼的我笨拙地吐出这二字,母亲却高兴得双眼泛起泪花。

这两个字或许就是我们最初学会的话语,或许年纪还小的我们不太明白为什么父母亲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或许我们到现在都还不明白这语言,到底是由什么得来的。

当然,有的人会这么说,语言的由来是因为母亲,若没有母亲附有耐心的教我们一字一句的语言,不然如今的我们怎么会说出如此通畅的话?

这并不是完成归功于母亲,母亲的语言,不也是母亲的母亲给予的吗?

若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上去,那不就归功于我们的祖先了吗?

最早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随着后代的改变渐渐形成现代的汉语文字,也正是我们所说的母亲。

母语被中国颇有名的书法家挥舞几笔便展示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母语仿佛附上了灵魂般在浮云中游走,一竖一撇刚劲有力的笔画带走我们的疲惫,换来一身的神清气爽。

母语,这种灵巧的话语,富有灵性,有人用母语侮辱他人;有人用母语赞美他人;有的人用母语便拼凑出了一副身临其境的山水胜地;有的人用母语雕刻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人用母语刻画出了他心中仅存的梦想;还有的人用母语诉说出了他宏伟的抱负……

母语,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拥有你等于拥有一切;

母语,深不可测的神秘,到底有多少谜题深埋其中;

母语,母亲的语言,如细语般呢喃;如泉水般润流;如天籁般讴歌;

母语,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沧桑;不留恋尘世缔造了你不朽的生命延续,用饱经沧桑的手臂拖起你新生的太阳;你不惜虚废自身的光阴从而成就我们的未来与梦想;你不惜借用自身的年华从而帮助我们越过人生历经的困难与坎河。

母语与我们终究有一股无法逾越的鸿沟,那就是爱。

母语就像是位慈母,无时无刻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令我们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露水的润滑;绿叶的微光。

在徘徊的人生路上,你将自己埋葬在风艾云散的花甲暮年当中,想说些什么却又佝偻的肢体拒之一切,这就是你,一意孤行的你。

关于母语的议论文篇三

一个民族是一段历史的沉淀,一幅画卷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一种语言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诸子百家,初唐四杰;中国,更有着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秘魅力。因此,汉语是我们民族的根,精神的根,需要我们悉心呵护。

呵护母语,就是尊重民族的历史。世界上有太多的民族有过灿烂的文明,有过伟大的文字,但在最后却屈服于火与剑之下,而文字不是从此绝迹,便是混入外来语,从此不伦不类。而中国,作为唯一一个古代文明从未间断过的国家,有着取百家之长而独树一帜的伟大文字,这不仅仅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更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汉语乃至我们民族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呵护母语,就是尊重民族的历史。

呵护母语,也有利于我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人说,中国史就是一段灿烂的文化史,此言不虚。在汉语中,积淀着深厚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孔孟之道,屈原之精神,老庄之潇洒,孙子之兵法。也有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有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豪壮,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有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禅意,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所谓刚曰读经,柔曰读史。读经,能养浩然正气;读史,能辨是非得失。因此,母语有着太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必须倾注心力呵护并学习的。

呵护母语,更有助于我们锤炼完整的人格。汉字的方正,告诉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汉语的多变,告诉我们做事要不拘一格;汉字的内蕴,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汉字对于外来语的包容力,告诉我们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总之,一个汉字就像一个完整的人,有骨有架有神。我们锤炼人格,必须从汉语中汲取养分。

汉语,沉淀了民族的历史,包含了民族的文化,昭示了民族的精神。我们必须精心呵护我们的母语,从中汲取力量与勇气,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锤炼自己的人格品质,规范自己的成长轨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