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论文2000字_2000字创新科技论文

2017-06-01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科技论文2000字,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创新科技论文2000字篇一

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从创新课堂教学抓起。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巧妙设疑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谈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 实践操作 巧妙设疑 教学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是当前摆在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从创新课堂教学抓起。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于教师精心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大赛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动物设计的自行车可多了:轮子有方的、椭圆的,有的轮子是圆的,但轴没安在中心;有的轮子是圆的,轴安在中心。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比赛的结果。然后点击按钮,比赛正式开始,轮胎是圆形的汽车平稳地行驶在马路上,而其他汽车则伴随着“咔嚓,咔嚓”的颠簸声,艰难地行驶着,结果自然是圆形轮胎的汽车先到达终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轮子是圆的、轴安在中心的能得冠军?圆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它。

在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能够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趣味性、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思起于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程序和精心设计、选择的学具,让学具、操作,活动、指导等客观因素诱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之中,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状态,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之中自己去领悟,这是教师的任何精彩讲解都无法比拟的。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这一内容时,就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教师先用例题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弄明白计算法则(从个位减起,不够向十位借一),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巩固。这种教法比较省事,效果也比较好,但没有给学生提供动脑思考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天性。另一种处理方法是,教师先将抽象的算式还原成直观的学具(如小棒),先让学生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和摆弄,自己去计算出结果,去发现怎样算;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由于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便会“发明”很多种算法出来,如87-9=80-9+7=78;87-9=87-7-2=78;87-9=87-10+1=78,等等。对7、8岁的小朋友来说,这难道不是很伟大的创新吗?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疑巧妙新颖,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据统计,一堂课约有80%左右的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从这个角度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受激反馈、教师再对反馈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教师所提问题的思维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使学生的思考过窄,跨度太小,学习被动,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应具有技巧性、启发性、灵活性、创新性、趣味性,甚至答案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宽敞的思维空间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尽可能多、新、奇的发现。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寻找启发性提问,如启发得当,学生思维顺畅,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要行驶400千米的路程,前5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为:400÷(400×2/5÷5)=12.5(小时)

教师接着提问:“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1.把全程看做单位“1”怎样列式?

2.能不能把全程看做5个单位来解答?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1÷(2/5÷5)=12.5(小时)

(5÷2)×5=12.5(小时)

这样通过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同时激励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四、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运用启发式谈话、探究式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并具有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又如:合理运用教具,能促进学生的直观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一些难点突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子黑板、动画于一体,能迅速出题、解答,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便于辅助课堂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圆柱的体积公式,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推导过程,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从而推导出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将“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了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创新科技论文2000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