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手十二论》之论摆拳

2017-03-21

摆拳,是一种横弧线运动的拳法,其攻击特点都是从侧面攻入,有进攻力量大、击得较远等特点。摆拳练法比起直、勾二拳容易,因为人们都有本能性的两手横舞习惯,即使从来都 没练过搏击术的人,都会本能地使用。比如扇别人耳光,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摆拳动作。 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散手十二论》之论摆拳。

《散手十二论》之论摆拳

在解放前,成都地区有位绰号朱贯捶的人,跟师习武时头脑不灵活,几年苦练毫无成绩,后来到一粜米行做事,专门从事做斗把装米。过去盛粮的斗有大小,40、50、80斤不等,来买米的在柜上交了钱,这边就用斗装米。这朱贯捶习惯用右手抓住斗柄,向米堆中一挖即装满,然后提起就倒到买米者的口袋中,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做这一动作,练出了右臂有千斤之力。后来在成都青羊宫打擂,仅凭这一动作,一路过关斩将,直打至银章时,才被后来观看多场的武林高手识破他只此一个横捶,此时才落败下来位居第三名。从此后,武林中人送雅号叫朱贯捶,因为一般武林中人都难承受他的一贯捶。练出这一绝招,并非师父之功,而是在平时生活劳动中养成的习惯。假如说他的这一习惯,能加以科学地训练,配合好其它拳法组合运用的话,你能想象得出他的威力吗?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就知道摆拳的练习是相当容易掌握,而且也是最容易练出相当威力的一种拳法。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将摆拳和平勾拳、侧勾拳混淆;以及受西洋拳击中摆拳打法的影响,其出拳动作姿势受到限制。拳台上为安全起见,击打点是以拳面为主,此部受拳套较厚的海绵保护,击打在对方身上,不会产生多大的渗透杀伤力;而我国传统性的摆拳多以掌跟和拳凸第二指关节为击打点,杀伤力相当大,击中对方头部时,一般都会造成死亡。同时这也就是摆拳与平勾、侧勾拳造成混淆的原因。勾拳的屈肘角度不得大于130度,而摆拳的屈肘角度至少不能小于150度,只要清楚了这两点的区别,就能清晰地判断勾拳和摆拳的打击动作了。

《散手十二论》之论摆拳一、摆拳的基本技术

摆拳是从侧面偷袭对手的拳法,打击部位多以对手脸侧、太阳、耳门,或面部、后脑。稍低则可击后腰、两肋、肩背等部。使用时的战术多以声东击西为主,必须要其它拳法、腿法作为引手,再发以突袭。摆拳的动作快,但要求腰部发力很好地配合,以增强出拳的力量。基本技术练法分为前手摆拳和后手摆拳两种。

(一)前手摆拳

以左侧实战姿势为例:左脚向左闪步的同时,左臂稍向前伸,随即借助腰部转动的爆发力向右弧形摆击,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成后点步。然后左拳富有弹性地弧形收回,目视前方。

出拳时,肩关节肌肉要放松,拳由直线转为弧形要迅速圆滑,击中目标的瞬间手臂紧张有力,带有“抽”的意味。如果攻击对方腹部,上体可向右倾或向右跨步,以降低重心,便于打击。至于拳部的击打点,应该先以拳心为着击点,在一触敌体的瞬间,猛地转动拳面,肘关节上翻,以增大攻击效果。

(二)后手摆拳

以左侧实战姿势为例:左脚侧闪步的同时,右脚蹬力前送,转髋左旋腰之际,右拳随身体重心前移至左脚,肩、肘、手臂往前送,突然向左前弧形摆击而出,待拳刚摆至定位的瞬间,肘关节上翻,力点转至拳面上,上体略向左俯,然后右拳轻快而富有弹性地以弧形收回至原势,目视前方。

后手摆拳的发出,要充分利用腰髋劲,后脚跟和后肩必须配合出拳作扭转。而身体重量则落于前脚以稳住前半身的重心,并以前脚掌为支撑点以提高后半身的扭劲,且凝聚全力于拳面,发拳于瞬间。随着后拳的突击,借身体的扭力,且使后脚前移数寸,以强化攻击力。

(三)注意要领

1、在练习之初,一定要掌握好出拳的顺序力度,动作正确,由于摆击时弧度过大,其旋转力就强,容易造成身体失去平衡,而且易造成肩、肘关节在强大的拉力下脱臼。所以要注意发拳时以身体转动力摧动拳力,不能仅凭手臂之力挥动。

2、摆拳的直臂,并非像直拳一样全部伸直,实际肘微弯,只是比勾拳的肘弯角度明显的大,肘臂太直时,不但没有击打力度,而且一但反弹力过大时,会震伤肘、肩关节。

3、前、后摆拳多是连续性的出击,两拳所击出的终点要以本身中线为准。开初练习不要用力太大,只是轻快地做熟动作,体会身体各部的用力和运动力就行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