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月经周期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它的周期性变化,而月经是这个周期变化的重要标志。小编在此整理了女性的月经周期,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
女性的月经周期介绍
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因此月经周期的计算应包括月经来潮的时间。有些女性只计算月经干净的时间,这样就可能认为月经周期缩短了,临床上有的妇女常自诉月经不正常,一个月月经来潮两次。其实仔细算来,月初及月末各来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经周期为28~35天,周期长短可因人而异,提前或错后7~10天可视为正常范围,只要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就不能认为是月经不调。
末次月经是指距就诊日最近的一次月经,应从出血第1天计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经系指此次月经与通常一样的行经持续时间及量,不要将阴道不正常出血误认为是月经。此种出血一般量较月经少,时间或短或延长,或失去平时月经来潮的规律。
月经来潮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内,以第2~3天为最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一般女性月经期无症状,少数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坠感、乳房胀痛、便秘或腹泻、头痛等不适,一般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女性的月经周期变化原因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它的周期性变化,而月经是这个周期变化的重要标志。月经周期主要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功能,而垂体又调节卵巢的功能。
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卵巢产生的性激素,反过来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释放,即所谓反馈作用;抑制其释放时称为负反馈,促使其释放时称为正反馈。
正常月经周期血液内激素的变化与卵巢、子宫内膜的关系如下:在前一月经周期黄体萎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随之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抑制。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静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促使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及释放。在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卵巢中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产生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卵泡发育成熟后,体内雌激素出现第一个高峰。
雌激素分泌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产生反馈作用,抑制促卵泡激素的产生,促进促黄体生成激素分泌增多,出现促黄体生成激素峰,触发了排卵。排卵后黄体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典型的分泌期变化。排卵后,雌激素水平暂时降低,随后又出现第二个较低的高峰。
黄体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使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分泌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黄体萎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随之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而月经来潮。黄体萎缩后,也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再分泌,而开始了另一个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