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持人语言的规范
摘要:当今社会,媒体的发展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各种各样的节目让人眼花缭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节目脱颖而出呢?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十分关键。本文就对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对观众吸引力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主持人;语言规范;语言魅力
当今社会,媒体的发展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各种各样的节目让人眼花缭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节目脱颖而出呢?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十分关键。而对主持人来说,语言的表达又是重中之重。一个节目的主持人只有使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才可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继而欣赏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播出的效果,并且对受众的语言面貌和水平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持人语言的规范性是每个主持人节目、主持人的生命线。
主持人的语言不同于报纸杂志,它属于口头语言的范畴。它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也是不同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范畴,自然应有它特定的要求与规范。
首先,主持人应具备基本的语言条件:清晰的发音和吐字,抑扬顿挫的语调,适当的语言节奏。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主持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领了视听空间。当初广播电视急需大批节目主持人,只得从社会上广泛招聘。许多支持人未经任何专业培训便仓促上阵,不少主持人缺乏基本的新闻素质。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如今主持人作为一种与大众密切联系的职业,社会影响日益增大。主持人语音不标准,甚至是南腔北调,已逐渐显现出弊端,亟待整顿。主持人应同播音员一样,自觉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字音准确、吐字清晰、气息流畅,使语言的表现力更富有情感性和丰富性。主持人语言发音的规范是一种学习之后的回归自然,是用受众乐于接受的表述方式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并成为社会语言使用的典范。
其次,主持人语言的规范还表现在语言内容上,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必须是规范的生活化语言。主持人的用词造句应该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有所升华,使它达到正确、简练、生动的境界。
所谓正确,就是用适当的词语和逻辑框架来叙述事实,讲述道理,通过合适的语言形式正确地表达节目内容。有的主持人节目中表述不准确,张冠李戴,错话连篇,贻笑大方。在一些直播节目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一个通病——我们权且称它为“那么”病。
“那么”是一个连词,常跟“如果”、“若是”等相呼应,但有些主持人不管前后句是怎样的转折关系,一律冠以“那么”或者“那么呢”。于是说出的话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灌在受众耳朵中的只有连续不断的“那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连接词乱用的现象还不止“那么”一个。要想做到语言表述准确,逻辑严谨,就一定要注意学习和积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年轻的时候就熟读唐诗宋词,博览群书,因而他的主持语言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说正确的语言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
所谓简练,就是简约凝练,用最少的语言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意思。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说,这是他们从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美,冗长的语言是藻饰。”现在有些主持人,一说话就总想显示自己的口才,口若悬河,洋洋洒洒,堆砌辞藻,根本谈不上简练。用词造句往往迁就于形式,其中有些甚至是叠床架屋。殊不知,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越是简洁精练,思想的表达才能越明确,也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简练的风格来自于常态节目的实践与提炼,切不可以卖弄、凑时间而翻来覆去、离题千里、主次不分,口水比茶水还多。
所谓生动,就是形象、灵动,有活力,能感人。受众有收看、收听的自由。正因为如此,主持人受受众的制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实。由此向主持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用突破时空的界限紧紧抓住受众的心。主持人语言的生动性是制胜的法宝。不生动的语言如同白水,无滋无味;只有具体形象的语言才能使受众感到有声有色,亲切活泼,引人入胜,并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吸引受众耳朵、眼球的根本所在。生动的表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在语言能力上外化的具体体现。试想,一个掌握2000个词汇的主持人和一个掌握5000个词汇的主持人,他们在语言应用时所产生的效果是绝对不同的。
再次,主持人语言的规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社会的文化、科技的进步都将随时影响、反映到人们的语言中来。比如“这部电影很生活”在过去或许是一种不规范的表达,而现在则行得通。原先作名词的“生活”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还有些词的外延在扩大。比如“牛市”、“熊市”,以前只是股市上的专业俗语,并没有低靡滑落和强劲上升的意思,而现在却有了新的注释,用起来更加生动准确。主持人应该善于在时代的更迭、发展中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使自己的语言在准确、简练、生动的基础上更有时代气息。
总之,主持人作为大众媒介的成员,应主动承担起传播规范语言的职责,以净化我们的语言环境,让语言更好地为主持人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