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
教师们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之时,准备好了学生们的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预先做一份试卷,这份设计良好的试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试卷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井冈山道路
2.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最有利于纪念 (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长征胜利
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
3.20世纪30年代,中国奥运第一人、辽宁短跑选手刘长春发表过如下声明: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作马牛!上述材料中的“傀儡”是指 ( )
A.伪满洲国 B.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C.冀察政务委员会 D.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4.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谈话中表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他 ( )
A.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视卢沟桥事变为全国抗战的开始
C.准备抗战的同时态度尚不够坚决 D.希望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共同抗日
5.下列四则材料,能够反映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中国时局特点的是 ( )
A.“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
B.“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C.“敌焰犹张,国仇未雪,如复自为鹬蚌,势必利落渔人,民族惨祸,伊于胡底。”
D.“自治性的军队……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
A.太平天国起义军从广西打到南京 B.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7.某大学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沿途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下列按当年红军长征历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排序第二的应是 ( )
A B C D
8.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人民解放军 ( )
A.由战备防御转入反攻 B.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C.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D.攻占南京全国解放
9.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
A.北平和谈 B.西安事变 C.皖南事变 D.重庆谈判
10.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迫不得已的办法……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以和平外交方式,求得卢事的解决。”下列对这段话表明的问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日本的侵略尚未危及蒋介石及英美的主要利益
B.蒋介石表示准备抗战
C.蒋介石仍寄希望于和平解决
D.蒋介石继续推行对内镇压国内革命的政策
11.山东莱芜县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扁担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支前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等地,从以上路线可知,他参加了(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2.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13.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
A.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
B.日本731部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
C.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最终破裂
D.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
14.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某一地区时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竞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日胜利的曙光。这一地区指的是( )
A.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B.邓小平领导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到达的陕甘根据地
D.抗战初期建立的晋察冀根据地
15.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 )
A.粉碎重点进攻 B.发动三大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横渡长江,
1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7.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 )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绘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1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B.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
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19.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投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20.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21.“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22. 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此讲话发表于 ( )
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
23.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4.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 )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25.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一切工作中心是 ( )
A.推翻国民政府 B.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建立新中国 D.恢复和发展生产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满分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0分。)
26.(1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满蒙对帝国的国防和国民经济有很深的特殊关系……我认为日本帝国的使命在于维持东洋的永久和平以贡献于世界和平,解决满蒙问题是以实现日本帝国使命的远大理想这个信念为依据的,明治天皇的圣意就在于此。
材料二 由于帝国掌握着满蒙战略关键的据点,在这里形成了帝国国防的第一线。从消极方面来说,达到保卫朝鲜的目的;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牵制俄国向南发展,并且对中国掌握着有利的发言权,万一日本从满蒙退出,不但立刻会危及帝国的生存,并且立刻会破坏东洋的和平。
材料三 满蒙的资源很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必需的所有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
材料四 我认为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目前中国方面的态度来考察,如果单用外交的和平手段,毕竟不能达到解决满蒙问题的目的。
——摘自坂垣征四郎1931年3月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出的“满蒙”是指什么地方?(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在近现代史上是怎样“保卫朝鲜”、“牵制俄国向南发展”
的?(4分)
(3)坂垣征四郎的讲话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真实意图?日本是怎样解决“满蒙”问题的?
(3分)
(4)举例说明日本是怎样将“满蒙”作为其“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的?
(3分)
27.(14分)阅读以下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固守一隅,束手待毙。”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人(1934年)
材料二 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便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三 长期的战争使扩大红军指标难以如期完成。如“上杭县才溪乡,共有二千余口人,在一次一次的扩军突击后,乡里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扩大红军),这当然不现实。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四 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
《红色中华》第146期(1934年)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所面临的严峻内外形势(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两方面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的主要原因。(6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抗战开始后,有人分析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针时说:“今日红军(指已改编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材料二:1940年2月,在反对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取得胜利后,敌伪军在华北地区制造谣言迷惑群众,主要是挑拨八路军和地方群众的关系。如说“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不打日军”,有一部分人上了圈套,而对八路军产生了怀疑。国民党以“曲线救国”指使他们一些部队降日,组织伪军,秘密承认伪军合法化。
──《彭德怀自述》
材料三:(百四大战)暴露了八路军主力的实力,造成了根据地1941—1942年严重困难局面。……皖南事变是因为百团大战暴露了力量,引起了蒋介石的进攻,消灭了新四军八九千人。这个罪应有彭德怀负。
──《文化大革命档案资料》
材料四: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开始,至12月结束,历时三个月。总计大小战斗1824次,歼灭日伪军4.63万人。攻克敌为据点共2993个。破坏铁路480余公里、公路1500公里。车站、桥梁、隧道、水塔等建筑物260余处。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大战略意义……它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的团结”。
回答:
(1)料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四,概括当时的抗战形势。(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的说法是否属实?(3分)
29.(14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要决定。1927年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面取得的”思想。
材料二 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作出重要决定。
材料三 1949年,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中共中央在河北西北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作了报告,作出了相应决议。
(1)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华北事变后、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分别制定了什么政策?(4分)
(2)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华北事变后,为贯彻党的重要决定分别采取了什么行动?(4分)
(3)依据材料一、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从1927-1949年工作重心分别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对比中共不同时期政策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认识?(6分)
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A C D D C A D D C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C C C D B C A A C D B D
二、非选择题
26.(1)“满蒙”是指中国的内蒙、东北地区。(2分)
(2)日本有近现代史上迫使朝鲜在1876年签订《江华条约》;1895年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加强对朝鲜的统治;1905年在日俄战争后将朝鲜变为其保护国;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此后,利用朝鲜为基地扩大在东北的势力,通过日俄战争与俄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势力范围转入日本手里。(4分)
(3)坂垣征四郎的讲话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野心。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又扶持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至此,中国东三省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分)
(4)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东北变为其殖民地,对东北地区疯狂地掠夺,实行“以战养战”政策,表现为:掠夺工矿业,强占耕地,掠夺劳动力,抢占银行、金银和现款,增加苛捐杂税等,将“满蒙”沦陷区变为其工农业原料基地,以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3分)
27.(1)内外形势: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更加严密;(2 分)国民党军在装备上比红军强大得多;(2 分)红军在兵源(征兵)、物资(粮食)等方面都已相当匮乏。(4 分)
(2)失败原因:指导方针:“左”倾错误主导红军的军事指导方针,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消极防御。(4分)客观形势:敌我双方力量悬殊。(2 分)
28.(1)不同。材料一的真实含义是说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略战术原则的军事意义,其中有肯定也有否定,属于认识问题。材料二一味贬低八路军的抗战作用,目的是为其反共、投降制造舆论,属于别有用心。(4分)
(2)日本加紧对根据地实行封锁和进攻;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积极打击敌人。(3分)(3)不属实。彭德怀组织的百团大战,取得了极大战果。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3分)
29.(1)重要决定: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2分) 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规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1分)
(2)行动: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之火。(2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2分)
(3)变化:1927年秋收起义后,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分)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决定,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2分)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或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