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下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其深入人心,形成全民的共识和信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文篇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围绕主题从四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并从教育目标凸显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实践性、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整体性、教育主体角色的多重性和重要性、教育受众的多广性和差异性四方面论述了它的特征;二是从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图谋、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和青年成长成才三方面的需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三是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的一元主导与差异分层、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正面引领与渐进渗透、尊重主体性与教育三贴近、现代化与通俗化等五个原则;四是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教育方式、整合新旧载体、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完善保障机制四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其深入人心,形成全民的共识和信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特征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精神、价值理念和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坚守人性、立足人本,以凝心聚力为目标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教育目标凸显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灵魂,它是发挥统领支配作用的国家意识形态。其主导性源于本身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它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只有用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主导意识形态,才能凝聚人心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场价值认同的实践活动,我们不仅要注重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更要注重提高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所以,其教育目标必须凸显其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性和实践性。
2.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整体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地反映了国家的核心价值目标、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公民的核心价值准则。它从全局到个体、从抽象到具体逐步细化,内涵十分丰富,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公民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核心价值观则是我们实现国家价值目标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国家核心价值观是处于高层的价值目标。其教育内容层次分明,整体性突出。
3.教育主体角色的多重性和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扮演着多个重要角色,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这一角色必须真学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人们高度认同和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的构建者。这一角色的责任就是要精心策划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郁的教育氛围。构建者不仅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载体,还要不断开发活动、管理、文化等载体,优化家庭、学校、社会的文化环境,让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确立信仰。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引领者。引领者的角色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才能导之以行、见之以效。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量,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
4.教育受众的多广性和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覆盖了所有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公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幼年等人群,年龄差异大,还包括工、农、商、学、兵等各种职业的人,其思想觉悟、人文素养、职业特点、需求层次差异大。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凝聚起来,依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图谋的需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出于他们的阶级本性和国家本质,一贯把在地球上消灭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战略目标。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美国把日益强大的中国作为实现全球霸业的最大障碍,企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制定了对华“三步走”战略,美国中央情报局出台了对中国工作的《十条诫令》。《十条诫令》中涉及经济的有2条、军事的有1条,而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则有7条之多,占了70%。他们利用所谓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的西化来分化中国;他们以文化手段掩护西化图谋,通过学术、理论研讨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大力推销西方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一套,极力攻击社会主义的制度;同时他们还利用我国“矛盾凸显期”出现的某些事件企图煽动街头政治,打着所谓慈善、扶贫、资助科研、维护宗教等旗号,煽动港独、藏独、疆独、台独等分裂国家的颠覆活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在我国的改革攻坚期和各种矛盾凸显期,在多元价值观并存、多种社会思潮涌动的当下,以为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能够真正起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引领方向的作用,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华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强大思想武器。
2.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是信念信仰的教育,人民有了科学信仰,国力才会大幅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实现复兴伟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会陷入混乱和危险之中。就连美国学者杜威也说:“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像输电一样,输到每一个人的房间去,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会有希望。”[3] 尤其是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化、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领人们的思想行为就显得非常必要。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的硬实力,更需要文化的软实力,不仅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劳动者,更需要所有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去高度认同自己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成就。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提升软实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3.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
习近平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讲道:“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青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当代青年成长的过程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新旧价值观、中西价值观碰撞的过程同步。由于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以利己为着眼点的市场经济规则,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存在冲突,加之西方价值体系和理论思潮的影响,一些青年的价值主体由集体本位转向个体本位,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转向务实主义,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并存。在多种价值观争夺主导地位的激烈较量中,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到位,必然导致某些青年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有的青年物欲熏心拜金盛行,追求享乐游戏人生,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达到满意的效果,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1.一元主导与差异分层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变迁的价值指南、文化冲突中的价值导引、文明生活的价值规范、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我们面对数量巨大、构成复杂、信念各异、素质参差不齐的受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一元主导与差异分层原则,无的放矢、千篇一律的教育不具有实效性。因此,我们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主导和被主导的良性互动关系[4],真正实现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引领、“多元”共存的和谐局面,又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象在理论素养、思想觉悟、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年龄、职业和需求诸方面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载体开展教育[5]。只有分层对症的教育,才具有成效。
2.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自发地扎根在人们头脑中,而将其停留在纸上和嘴上不去践行,也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的原则。要通过理论灌输,让人们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将其内化为信念乃至信仰,同时还要通过实践体验外化为行为乃至精神品质,惟有如此,才能成功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过程,真正达到入脑入心见行动的效果。
3.正面引领与渐进渗透原则
唱响主旋律彰显正能量、先进引路榜样示范是我党凝心聚力的惯用手法,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坚持正面引领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优秀典型等正能量武装和感染启发受众,促使其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不断提升,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渐进渗透原则就是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和渐进发展的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诸方面的具体工作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引领受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尊重主体性与教育三贴近原则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又是该教育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我们既要真诚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那种“我讲你听”、 “我打你通”居高临下说教的角色形象,以平等的学习伙伴的角色开展互动式教育教学活动,让受教育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学有所获。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老百姓需要,空对空的说教是令人反感的教育。我们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众,联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众才会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息息相关,也才会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之。
5.现代化与通俗化原则
当今世界已步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表征的“大智移云”时代,因特网以其全球性、实时性、数字化、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特征等成为信息社会的新标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创造了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的现实虚拟世界,为人们的交流和社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类传播、贮存、利用信息的方式,人们思维方式、学习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鼠标手”、“拇指一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首先要做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要敢于“思想跨栏”,缩小观念与现实的“剪刀差”,积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吸纳一切鲜活的“时代元素”,使教育彰显与时俱进的品质。其次,要力求教育手段现代化,我们要将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兴传媒教育手段科学地结合起来,不仅要“面对面”,还要“键对键”,更要“心贴心”,使其教育更加富有现代感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让老百姓听得进、看得明、懂得起、入得心就必须通俗化[6],否则,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做到通俗化,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在教育内容上做到通俗化。我们要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实际水平和需求,编写和研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普式的读物和作品。其次,要在教育形式上做到通俗化,但不能粗俗化、低俗化和庸俗化。我们要用老百姓朴实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载体,深入浅出地表达抽象和深奥的道理,在人民大众中做好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教育路径是通向教育目标的关键。常言道:“路子对了头,一步一层楼;路子不对头,处处吃苦头。”我们应从以下四方面去探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1.构建四位一体教育方式
即采用宣讲、阅读、活动、玩学四位一体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宣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针对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专题,采取面对面的讲座、课堂授课以及视屏讲座等多种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展宣讲灌输,不断提高受众的认知水平。二是阅读。根据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组织编写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纸质和电子读物,以及连环画、画册和报刊,还可以编写相关的科普手册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乡镇,供受众阅读。三是活动。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题开展读书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演唱、论辩、文艺汇演、社会实践、创先争优、先进模范人物的评选以及事迹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活动中。四是玩学。根据不同玩家的需求,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游戏、动画片等,让受众在玩中学,寓教于乐。
2.整合新旧载体
所谓载体,是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是指教育主体所运用的能承载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手段和形式。新载体是相对于旧载体而言的,旧载体包括报刊、著作、活动、广播、电视等,而新载体包括网络、电子传媒、数据广播、手机等。新旧载体不是新旧更替、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各有千秋、和谐共存的关系。比如,广播具有传播即时广泛、收听随意、受众多样、制作成本低廉、播出灵活等优势,但也存在传播效果稍纵即逝、表现性差、缺乏直观性、受众日益减少、听众注意力易分散等劣势。网络具有覆盖广、费用低、成交概率高、迅捷性互动性强、信息承载量大等优势,但也存在网络效果评估困难、受众不稳定、诚信度难以保障等劣势。当前,电信、电视、电脑三网融合已大势所趋,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旧载体,扬长避短就势在必行。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各种新旧载体很难严格区分,我们应围绕教育目标和内容,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着力点,整合多种载体协同作战。比如,我们对受众进行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紧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充分打造环境的美化、绿化和文化等物质载体;注重运用文明公约、规章制度等制度载体;精心培育师德、医德、官德等职业道德和先进典型事迹等行为载体;综合运用广播、讲座、宣传橱窗、标语、书籍、报刊、电视、青少年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创先争优活动、手机游戏、红色网站、微信、QQ、网上领导谈心窗、网络公益广告、网络投票、微课、慕课等多种载体,立体覆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旧载体的协同效应和合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和实效性。
3.营造先进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就好比泡菜坛里的泡菜水,受众就好比泡菜。营养美味的泡菜水一定会泡出人们喜爱的泡菜,先进文化的氛围也一定会熏陶出有文化品位的人。所以,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先进文化氛围的营造。一个人的成长是社会化的过程,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阵地,社会文化环境则是社会化的催化剂,所以,应从三个维度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第一,营造文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是家人走向社会化的第一途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名片”。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才有社稷安。文明家风建设事关民族兴衰,我们要将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系列举措搞好文明家风建设。一是营造家庭文化环境。首先,要构筑一个适于学习的场所,用报刊图书陪伴家庭生活,形成全家共同学习的风气。其次,用名人、名言、名画和工艺美术品装点房间,烘托家庭浓郁的文化气氛。二是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家长要带头学习践行《弟子规》,言传身教引领家人践行尊祖敬宗和孝老敬亲的优良家风礼仪,消除家庭暴力,营造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围。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宣传报道和公益广告宣传文明家风建设的意义,围绕家风建设出版发行一批优秀的图书、歌曲和影视作品等,挖掘和推广一批如“习家五德,温良恭俭让”好范例,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儿媳、最美婆婆、孝悌兄弟等,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第二,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校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7]。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心灵、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我们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四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高度概括了一所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和特色,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要注重汇集师生的智慧凝练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征集校徽、校旗和校歌,要将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常态化,形成创先争优催人奋进的局面。二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校建筑物、橱窗、走廊、墙壁、雕塑、数字化校园等,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三是加强活动文化建设。以德、智、体、美、劳、心六育为主题,精心设计和开展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集中展示与分散普及相结合、校院班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活动中。四是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表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民主平等的原则,构建实施广大师生员工认可的制度体系和高效、精炼、有序的运行机制。
第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我们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用广告、标语、橱窗、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其家喻户晓。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积极推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消除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三是普及语言文字规范知识,倡导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纠正不规范文字。四是清理公共场所、广场、道路两侧垃圾广告和横幅。五是大力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遏制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
4.完善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从制度、人才、财物等多方面构建保障机制。
第一,制度保障。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制度规范,纳入国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考试评价之中,切实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7]。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制度建设,健全各行业各单位的规章制度,完善公务员、教师、医生、乡民、市民、学生等群体的行为准则。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结合起来,增强人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工作,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联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法治,健全扬善抑恶的激励机制,让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彻底改变好人受气、坏人神气的不良风气,更要杜绝好人好事遭恶报的负向效应。
第二,人才保障。一是培育一支优秀的教育工作队伍。建立一支思想过硬、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育工作队伍是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我们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资的选拔、培养、考核工作,运用激励机制促进优胜劣汰,让优秀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培育一支精良的研发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以及新载体的研发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研究能力强、研发技术精的队伍。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为依托,整合多方资源组建团队开展研发工作。
第三,财物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相关的软硬件建设。软件方面包括课题研究、开发游戏动画片、电视片、慕课、微课、编写读物和队伍建设等,硬件包括网络线上线下的宣传阵地、教育基地建设和教育设施等等,这些都需要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投入纳入预算,确保教育的正常实施,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505)[20150203].
[2]习近平.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EB/OL].(20140720)[20150305].
[3]高毅哲.大历史观下思政课的苦与乐[N].中国教育报,20150511.
[4]周春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478.
[5]代金平,谢敏,魏钢.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共识构建机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
[6]李星,张丽君,岳鹏.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4(4):114116.
[7]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EB/OL].(20150212)[201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