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管理学原理相关论文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管理学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一管理学原理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一管理学原理相关论文范文一:大一新生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思考
摘要:管理学课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之一。由于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差异,有些院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管理学。因此,教师应针对新生的特点和问题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着力构建适合新生的个性化培养体系,将个性化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等环节,构建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76-02
一、管理学课程特点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管理学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课程特点要求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如果只是单纯讲授理论,死记硬背定义,不免空洞、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抽象性特点。管理学中的许多道理和结果都难以直观地看出来,这增加了学习的枯燥性,会增加理解的难度,降低学习者的兴趣。管理学课程的抽象性来源于管理现象本身的特点。管理实践的对象主要是人,管理就是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人的心理表现是很难直接看出来的。所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行为以及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是不直观的,许多时候要靠思维去把握和概括。因此,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等听起来会感觉抽象枯燥,结果检验也不好计量。
二、大一新生面临的学习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消失,学习动力不足。中学时代学校基本能够有效督促学生专心学习。上大学后,部分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后原有的目标实现了,不需加油和充电了,逃学、旷课甚至沉迷上网的现象时有发生。而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众多选择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学生目标模糊,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有的学生目标很多而且多变,今天觉得“应该”考研,认为提高学历才有出路,明天又想多考点资格证书便于找工作,后天又认为在大学就“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等,最终目标都没有实现。
(二)学习方式不适应
与中学教师相比,大学教师授课有速度快、内容广、理论深的特点。一本厚厚的教材在几十节课内必须讲完,教学的内容不仅涉及教材,还有教材以外的知识,课程的理论深度比中学阶段明显增加,学生若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和虚心求教就难以理解和掌握。大学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自主性、选择性、多元性、专业性和探究性,因而需要主动学习。而很多新生把大部分课余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自己的爱好与满足自己的乐趣。因此,在大一这个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与综合知识渗透的特殊时期,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联系能力,以摆脱高中教育的一些惯性思维。
(三)专业和课程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新生有着读书的良好习惯,他们的兴趣爱好范围很广、知识面很宽,而且有个人的独到见解。但具体到所学专业时,由于大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有些课程听起来云里雾里,特别是对于管理学这种社会科学类课程,许多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观点,而高中时代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了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的习惯,简单地认为,凡事皆有公断,是一即一,是二即二,怎能是一又是二呢?在所学专业和课程面前无所适从。这正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差别,我们必须使新生认识这种差别。而对于没有探索到新的学习方法的新生,容易出现学习兴趣降低、厌学等问题。
三、针对大一新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上好第一堂课
1.教育新生积极调整,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中学,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的知识,侧重于知识的积累,所学知识的范围相对明确。而大学无论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的区别。从广度上说,大学的课程多达几十门课,而中学最多十几门;从深度上说,大学传授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本学科前沿的最新动向和成果,侧重于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与中学教学那种依赖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相比。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的来说,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宽松、自由、自主。大学生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必须课下自己去钻研、拓展,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2.向新生讲授学习管理学课程的意义,使他们从内心上产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荣耀感。管理学课程的进展,必然涉及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的业绩、奋斗历程与名言,也可以用来激励我学生。一年级新生刚结束了高考的紧张拼搏,脱离了父母的管束,早就想轻松轻松,我们应当及时告诫学生:一年级是大学的关键时期,放纵自己,沉迷于游玩,就会沉沦下去;一年级是机会,可以使他们开始独立的人生,迈向新的生活。
3.要求新生运用目标管理法制定学涯规划。学涯规划是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这个目标体系包括学涯总目标、各个学年和学期的分目标,以及目标实施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是:使学生明白大学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学会思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阶段地计划和安排学业以及大学生活,使学生能在正确分析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做好大学四年的学涯规划。
(二)整合教学内容,妥善处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抛弃全面讲解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书本内容整合为管理概述、管理思想、管理职能等几大模块,在增加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的基础上明确各模块之间的相关性。另外,为了突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教师应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做简略讲述,详细地讲述留给后续课程处理,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这样既能保证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又能建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为它们的教学活动预留所需的空间。
大一管理学原理相关论文范文二:浅议《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原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多种多样。简单地说,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
一、《三国演义》中的计划工作
没有计划的企业往往是一个混乱的企业。企业计划是指组织根据自身内外部的具体情况,权衡各种主客观的可能因素,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计划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复杂而又非常困难的工作。但一个科学准确的计划,对于组织的发展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三国中深卧隆中的诸葛亮通过《隆中对》为我们上演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工作计划。
任何计划工作的程序都是相近的,依次包括背景分析、制定目标、可行性分析、选择方案、制定辅助计划、制定预算及控制。仔细阅读隆中对的文字,用管理学原理中计划工作的程序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简单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从下面的图1-1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计划工作的科学步骤。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可以清楚地看到此计划基本正确。孔明未出茅庐已经制定天下三分之势。后来刘备集团的所有战略目标就以此为基础,在执行此计划的初期,由于执行得当,此决策依次得以实现。先后才有了智取荆州、益州,获得了坚固的根据地,同时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大败曹操于汉中,刘备集团进入全盛时期。然而此后,隆中计划执行的后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形势急转直下。关羽违背隆中计划初衷,交恶东吴,大意失荆州。刘备盛怒之下讨伐东吴,又因战术失误导致火烧连营,病逝白帝城。诸葛亮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然而这依然影响不了隆中计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只是因为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过错而已。
在魏、蜀、吴三家为主导的三国时代,不仅仅只有刘备诸葛亮有着如此完美的战略计划,在其他各方势力中也同样从一开始就有着各自的计划:包括战略方向和目标。如曹操集团,一开始就采取了挟天子而令诸侯计划,使得势力原本并不强大的曹操能够随时号令天下诸侯,占据着政治上的优势,最后一步步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军事上的优势,不断兼并其他诸侯,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
二、《三国演义》中的组织工作
(一)《三国演义》中的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为了确保集体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协调各种活动和任务的框架结构,以使组织成员明白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因此,组织工作是指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动态过程。在《三国演义》中,伴随着刘备集团由简单的初始组织形式发展为成熟阶段,并成功上市为国内三巨头之一,组建成为蜀汉集团,其组织的层级也开始增加,如分封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大事,法正为尚书令,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等,这些都彰显了蜀汉集团开始从组织结构上完善内部管理,与此同时,蜀汉集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开始逐渐分离开来,在后主刘禅时代正式完成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正是在诸葛亮这样杰出的CEO带领下,蜀汉集团才能继续生存数十年之久,并能多次发动针对强大的曹魏集团的北伐战争。蜀汉集团至刘备称王建立之后的组织结构类型为直线型组织结构。其表现形势如图1-2
蜀汉集团采用这种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首先是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其次是各自的责任与职责也相对比较明确。但这种组织的缺点也比较明确,主要表现在,当组织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的时候,所有管
理职能都集中由一个人承担,而当这位管理者离职以后,就很难再找到一个具有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人去替代他。如诸葛亮去世以后,导致蜀汉集团一时间人才匮乏,再无一人能够承担起匡扶汉室的重任,这也是蜀汉集团最终被北魏兼并的原因之一。
(二)《三国演义》中的职权配置
组织工作的另一重要因素即组织中职权配置的问题。通常组织内的职权可分为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从整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东吴集团在处理其组织内部职权配置问题上是卓有成效的。在东吴集团中,孙权作为最高管理者却缺乏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如军事指挥才能等,但为了东吴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孙权就充分的利用其职能职权,将军事指挥的职权先后授予周瑜、鲁肃、吕蒙等,从而有效提高了组织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有效授权方面,孙权也是群雄角逐中最大的赢家。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授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进行有效的授权,管理者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有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态度;要有放手的态度;要善于信任下级;要允许别人犯错误;要善于适度控制。而孙权在这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如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步八阵图”中,刘备倾蜀国七十万大军东征吴国,孙吴集团面临亡国灭种危险之际,孙权大胆启用陆逊,并将军事指挥大权交予陆逊,放手让他干,即使在战争初期,陆逊连续丢失营寨,东吴国内倒陆逊之声不绝之时,孙权依然表现出对陆逊的完全信任,也正是有了这种信任,也才有了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最终挽救了东吴的灭国之危。
(三)《三国演义》中的人员配备工作
人员配备是组织工作的延续。在设计了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为这些机构的不同岗位选拔配备合适的人员。
组织在选拔所需要的管理人员时通常是从企业内部提拔或外部选聘的方式。但是由于内部招聘人员的选择范围比较小,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在组织处于创业初期或快速发展的时期,外部招聘往往成为企业组织的首选。在《三国演义》里关于人员配备的记载也有许多。“操大喜,于是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聚集”曹操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不仅招募了大量的业务人员,而且还招募到了后来诸多业务精英和优秀的管理人员。如曹仁、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荀彧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曹魏集团的中流砥柱。也正是在这些当世名将和名士的辅助下,曹操集团这个在当时不入流的小企业才能够迅速崛起,并能够通过在不断的兼并中成为国内第一大集团。
与外部招募相对应的另外一种企业招募管理人员的方法是内部晋升。内部晋升相对于外部招募具有鼓舞组织内部员工士气和内部成员积极性的特点。但如果晋升渠道存在瑕疵或部分成员未能及时有效得到提升,就有可能导致组织出现危机。如《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里,关羽带兵攻长沙一战中,长沙内部大将魏延带兵斩杀了长沙太守韩玄,投降刘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魏延久不受韩玄重用,得不到提升所致。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选择何种招募人才的方式,归根结底都是要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去干合适的事情,做到人岗协调匹配。
三、《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工作
管理中的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每个成员或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或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领导的特质
按照领导所具有的特定品质和特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和现代特性理论。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现代特性理论则认为领导者的品质和特性是可以在后天的 环境中通过 实践和培养,锻炼出来的。其实 无论是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和现代特性理论,在《三国演义》一部书里都有着非常生动的展现。如曹操就是一个具有天生的领导特质的人才。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不仅精通音律,善作诗歌,还是一名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极富战略眼光和经营头脑的曹操从散尽家产艰难创业开始,一生征战,在给人民带来战争苦难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国北方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曹操具有了领导所应该拥有的诸多素质,如思想素质——曹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不图虚名等。业务素质——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兵书摘要》、《孟德新书》等,反映了曹操的军事才干,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有对曹操性格弱点的精辟描写,如疑心过重等,但这依然不能掩盖曹操作为三国众多人物中一名具有天生领导特质,并最后取得伟大成绩的杰出领导者。
而作为现代特性理论在三国中的人物代表非孙权莫属。孙权18岁开始执掌东吴政权,执政之初的孙权显得稚嫩,朝中多信服于周瑜等,然而随着在鲁肃等名士的辅助以及后天自身努力锻炼下,孙权才开始具有了“三分帝王之气”,也就是领导气质。
(二)领导的 艺术
领导,是一个 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领导 工作对组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领导工作可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其次,可以有利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最后,可以充分的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领导者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内涵极其丰富。刘备武不及关、张、赵,文不过诸葛亮,然而能够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他打拼天下,即使在长坂坡生死存亡之际也能不离不弃。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刘备能够充分发挥他的领导艺术,如赵云拼命于千军万马中救回阿斗,刘备当然无比高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刘备顺手将爱子抛于地上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抱也!”在这里,刘备用他的领导艺术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从此不仅让赵云等部将肝脑涂地的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让天下人传诵刘备的仁爱之心,何其妙哉!
《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的领导们为我们尽显了他们独特的领导艺术。刘备的领导风格是以“仁义”为先,曹操的风格是“三不厌高,海不厌深”,袁绍的领导风格则显得优柔寡断,孙权的领导风格为大胆放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三国演义》中的控制工作
控制工作是 管理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或者组织 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监督或者相应的纠正措施。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控制工作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在所有三国武将中排名第一的吕布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然而,吕布的结局却很悲惨,其中除了吕布自身的弱点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吕布先后所效力的组织对其控制工作的不到位。如广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连环计、计中计”讲的就是董卓如何被吕布所杀。然而我们在仔细研究这段故事后发现,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董卓在发现吕布和貂蝉有暧昧之后能够加强对吕布的控制,根据吕布以往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适时和适度控制以及纠正偏差,让吕布能够始终如一的效力于董卓的组织,可能历史的结局又会是另一番光景了。
五、《三国演义》对现代管 理学的启示
一部《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全面的管理学教材,无数的历史故事为后人演绎出 计划、组织、领导和监督的深刻内涵,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作为一位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三国演义》中讲述的各家成败案例中吸取 经验教训,充分领悟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大一管理学原理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管理学原理论文范文
2.大学励志论文3000字
3.管理学原理论文
4.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5.高考公共事业类十大专科热门专业
6.人生职业规划范文
7.人生的职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