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顶头悬的介绍

2017-03-21

“顶头悬”在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练习中,是极其重要的身法要诀。此悬是虚悬,不同于过去读书人“悬梁刺骨”之悬,在意念上也不是全悉想“百会穴”,而是在百会上方头皮处与外界空气接触之点,与身体似挨非挨之非确切点。意念要清淡再清淡,以至于虚无。下面是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顶头悬的介绍。

太极顶头悬的介绍

一方面,内家之整体松沉是一个辩证法。如果一味只知道盲目往下坐胯沉臀,求低桩低势而不是“顶头悬”,很显然,此沉非沉,而是垮掉了,脚腿填实,初有麻、热、胀、紧、硬、僵,后是气血滞胀不通,腰裆内在灵活性全无。反过来,顶头悬则是要求百会引领全身虚悬,头部以下会最大程度放松,腿脚空通全身松坠,则身如沉铅,常人憾之不动。同时,顶头悬使意念集中,全神贯注,无偏虞懒散之病。

另一方面,内家整体合一的劲道本质上就是一个混元劲。所谓混元,在人身太极上的表现就是左右前后上下的完全同一状态。顶头悬就是为了实现上下同一而必须的要领。前面谈到,脚腿不空松,内劲不能通过脚腿上行到腰胯以至头部与各梢节(注意,内劲从物理上是由骨间架以无时间差无时间过程方式传递的),则无“整”可言。而没有顶头悬,脚腿永远也不可能空松。同时,这是实现头部顶梢与脚根同一的最佳要诀。

太极顶头悬的介绍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练习的偏差,比如意念太重,精神紧张,加之平时工作压力大,许多人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顶头悬”要领而出现脑部发胀的现象。以至于许多练习太极拳多年的人(甚至已经可以算是高手的人)仍然会死于“脑溢血”。当然,这样的病还有许多,如脑血栓、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硬化等等。如果认为练习太极就会得这些怪病的话,那当然是对太极拳的重大误解与污蔑。实际上,太极拳的松与静有利于降低血压,当然就会有利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但是,如果对“顶头悬”的要领理解出现偏差,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为此,必须正确地理解“顶头悬”。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太极顶头悬之三大作用

一是“顶头悬”的保障作用。所谓保障作用,亦即“顶头悬”对习练者的身形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今拳家都十分重视“顶头悬”的作用,并将其摆在重要位置。《拳论》有云:“打拳全是顶动,顶劲领起,全身精神为之一振”顶动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佳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杨澄甫大师十分重视虚灵顶动之作用,他在《太极拳十要》中将 “虚灵顶动”放在十要之首。他说:“顶动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顶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威。非有虚灵顶动,则精神不能提起也。”以上论述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顶头悬”在太极拳习练中的重要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打拳时,头容正直,轻轻领起,则可使精神集中,意念增强。反之,如“头倾视深”则“精神夺矣”,左歪右斜,则拳势丢矣。打拳时一旦出现“丢顶”现象,拳式将会涣散,精神则会萎靡。所以习拳时一定要把“顶头悬”贯彻始终,须臾不可离异。

二是“顶头悬”的健身作用。吴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吴图南大师,以百岁高龄接见美国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周先生,当周先生问及吴图南大师长寿秘诀时,大师以四字相答:“顶头悬也。”这是一位长寿老人对“顶头悬”健身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顶头悬”健身作用的自我见证。

说起“顶头悬”的健身作用,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头部向上轻轻领起后,可使颈椎顺竖,脊柱中正,保证脊椎柱的自然垂直,从而可使颈椎中的中枢神经延髓及脊柱中的延髓不受压迫,以保证周围神经及脑神经的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技能活动,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据此,我们可以想象,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电脑操作,或长年沉迷于麻将游戏的人群,由于身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低头弓背,大脑紧张,所以好多人患有“伏案综合症”,颈椎受压,脊柱弯曲,以致神经通路不畅,大脑供血不足久之势必影响身体的健康。

三是“顶头悬”的健美作用。“顶头悬”还有其特有的健美功能,其道理也很简单,由于头部经常向上顶起,使头颈自然正直,身躯中正舒适,时间一久,习拳者则逐步克服低头,耸肩,含胸,驼背等毛病,渐而使身躯挺拔,体态秀美,于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塑身健美之目的。

“顶头悬”对拳式的保障作用,以及其特有的健身和健美作用,动作简单而易行,效果确切而明显,而要总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须时时以效之,长期而为之,决不可急功近利,急求速效。正如孙禄堂大师所言:“练功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而从量变到质变则需要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且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习惯,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要注意方法,要“无过而无不及”,如杨澄甫大师所言:“不可用力,用力则顶强,气血不能流通。”过于用力,造成颈部僵硬,气血流通迟滞,反而影响健康。反之,如果采用力或用力过小,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至于大师所言:“须有虚灵自然之意,”此“须有虚灵自然之意,”是何标准,应如何把握,则无人能说得确切,也没有尺度标准,只有靠我们自己在学练的实践中,认真去体悟,反复进行揣摩。只要我们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一定会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动作要领,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健康效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