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更名庆典领导讲话

2017-02-26

更名是学校战略发展的需要,更名绝不是简单的更换一个名称,而是促进学校实现由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大学顺利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层次、质量、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和效益,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社会竞争力的重大之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学院更名庆典领导讲话,仅供参考。

学院更名庆典领导讲话(一)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亲爱的校友: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值此母校更名庆典之际代表全体桂电学子在此发言。 寒雨闹春花犹俏, 母校盛世到。贺信如雪热泪中,笑看尧山一夜春意浓。创业自强四六载,英名扬四海。常道勤苦天必酬,破浪行舟从此竞风流。

四十六年前,没有芳草地,没有高楼宇,只凭着一代人的执著与梦想,排万难以求开一方之蒙昧,苦奋斗只为树电子科学之标杆。

四十六年中,一批学者,携广博之知识,怀教育之理想,别故土,弃安逸,躬身于桂电,埋首于讲台,呕心沥血以求育当代菁英之才德。

四十六年过去,今天的桂电,旧貌变新颜。校园青青芳草绿,学府巍巍日月新。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幽雅舒适的校园环境,求实创新的治学理念缔造了务实严谨的学术氛围。

今天,白发学者,灰发领导,莘莘学子相聚于此,共同庆祝桂电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腾飞的起点。回首桂电的成长,桂电的发展,桂电的图强之路,所有的艰难与困苦,踌躇与决绝,光荣与梦想都历历在目。作为后辈,我们应当噙泪感激;作为学子,我们由衷庆幸;作为桂电人,我们不胜骄傲。薪火传承沧海志,旗开一代竞风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民族振兴,广西兴旺,桂电腾飞,最需要的是人才。成为人才,便是要像师长那样,无私于祖国,执着于梦想;成为人才,便是要像先辈那样,通达于得失,果敢于取舍;成为人才,便是要承袭民族的智慧与坚韧,求实、创新、拼搏、进取!

同学们,朋友们,今日的庆典见证了母校新的起点,明日桂电的腾飞将由你我续写。在这欢庆的时刻,让我们许下诺言:

我们从不曾忘记未来,正如我们时刻铭记昨日;我们从未曾放弃梦想,正如我们时刻坚守现实。作为桂电人,我们将循先辈之足迹,求索进取。他日,携梦想离去,兴一方之水土,荣一代之德行;担民族振兴之大义,著建设八桂之文章。

大学泱泱,山高水长。祝愿母校鲲鹏展翅,在教育改革的碧海蓝天下,乘风破浪,再铸辉煌。谢谢!

学院更名庆典领导讲话(二)

老师们、同志们:

明天就是学校更名三周年的纪念日。为庆祝更名三周年,学校党委主要安排了四项内容:一是在市蒙山沂水大剧院举办一场感恩老区汇报会,面向全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汇报工作,让沂蒙人民感受大学三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动员全市力量共同加快推进应用型名校建设;二是撰写一份报告,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更名三年来的工作,以取得更大的支持;三是在校内召开一个座谈会,进一步研讨下一步的发展;四是借今天这个通报会,举行这个简朴的纪念大会,回顾总结三年来的工作,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也为开好座谈会做个准备。

回顾三年以来,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针对“办什么学、怎么办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集思广益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导向内涵提升的政策措施,开展了一系列扩大学校影响、树立品牌形象的工作。今天,以成功获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为标志,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更名之初提出的“三大转变”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尤其是围绕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突出成绩。

第一,顺利完成了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完成了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我们通过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确定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系列改革发展目标,确定了“五年强特色、十年创一流”的战略步骤,凝练形成了新的校园精神,确立了“一二三四五”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主线,围绕三大重点实施三大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导向政策,在办学的各个领域都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改革,引领了更名以来的创新发展。

二是在治理结构上实现了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了机构、人员、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内部关系调整,适应临沂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了基本覆盖区域行业产业的学科专业体系,推进放权强院、二级办学改革,五大改革领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推进,初步构建了校院两级教授治学体系,顺利完成了管理体制上划,大大延伸了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功能,拓展了办学领域,优化了办学条件。

三是树立了综合性大学的新形象。通过举办70周年校庆、全国第一届大学生传统运动会、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群众路线教育等论坛、全国化学分析年会、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招生协作会等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和学术会议,在较短时间内树立了综合性临沂大学的新形象,连续三年实现招生过万、持续爆棚的局面,全日制在校生达到了39900余人,成为省属高校办学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

第二,顺利完成了发展方式向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五大突破上:

一是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突破。按照“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目标定位,我们实施了红色育人和国际视野培育两大工程,构建“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红色育人已经形成了特色和品牌,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和李法泉、李群、高晓兵、孙守刚等省委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以红色育人为基本内容的探索实践连续两次入选全国党建会议交流材料,带动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现重大突破,获批“国字头”的精品课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教学精品项目7个。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全省比赛中共获得2538项奖励。体育学院木球队、啦啦操队,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理学院、生科院、教育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学院等学院的学生都曾在世界大赛和全国大赛中夺得优异成绩,艺体类学院也在省里多次获得了艺术类大奖。学生就业创业率也走在了全省高校前列。

二是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突破。为解决人才队伍“有山无峰”问题,我们出台了在国内外都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刚柔并举,引育结合,柔性引进了薛其坤院士、徐星研究员、郑晓廷教授、周忠和教授、张二利教授、张桂玉董事长,全职引进了张书圣部长、李日升主任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地方专家,引进了一批紧缺专业的高水平博士和硕士师资,填补了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团队、国家杰青、新世纪人才等多项空白,新世纪人才由原来1人增加到6人,4人被评为“山东省首席专家”,1人获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对内我们出台了“导向科研、导向基层”和“导向教学、导向高层次人才”的导向政策,实施青年杰出人才培育计划、“千名教师培训计划”,从总体上提升了全校教学科研人员适应综合型大学办学的能力素质。《光明日报》对我校“弱化官本位,回归学本位”连续八天追踪报导,引起了媒体和全社会关注;柔性引进人才工作成为“全省十佳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首次获得优秀,第一次受到省政府的表彰。不仅如此,我们的“回归学本位”也符合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要求。郭省长也在青岛高校座谈会、全省创新创业大会等多次给予高度评价。

三是实现了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为强化科研管理工作,我们对科研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先后召开了振兴社科大会和科技创新大会;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把上划之后的新增经费全部用于内涵提升,拿出50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建设,拿出1800万兑现科研配套和科技奖励,得到省科技厅领导的高度评价。遴选了10个重点学科平台给予倾斜支持,经过三年调整,科研工作局面实现了重大转变。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连续发表学术论文,2011年发表的《始祖鸟不是鸟》使我校首次跻身全国高校论文排行榜第22位,今年又连续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数量排在全国高校第8位、全省高校第1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实现十几倍增长,跃居省属高校第10位。年度科研经费超过了2000万元,全校承办的全国全省学术会议数量层次明显提升。

四是实现了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突破。我们立足老区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用足用好沂蒙精神这一政治品牌,配合红色育人工程的实施,建设了一批红色文化场馆和设施、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创作研制了一批沂蒙文化产品,召开了每年一度的沂蒙精神研讨会,组织师生创作排演了以沂蒙红色乐舞剧三部曲为代表的一批文艺精品,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十艺节”演出,扩大了学校的品牌影响。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了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国家级、省级基地平台20余个,成为教育部首批12个思想政治研修基地之一、3个全国高校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把沂蒙精神的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阶段。获批省政府第一届文化创新奖,获得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泰山文艺奖,在文化传承创新上走在全省前列。可以说,五年强特色,我们的老区大学特色已经真正确立。

五是实现了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为贯彻落实教育对外开放、省政府关于推动“山东-京畿道高校合作联盟”建设的部署,全面推进学校国际视野培育工程,同时为解决我校长期以来对外开放高成本、低收益的现象,我们召开了对外开放大会,出台了对韩合作办学激励政策,提出了“突出韩国、兼顾其他”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对外开放的重点,成立了中韩学院,与韩国1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中韩合作办学专业7个,成为与韩国交流最密切、合作最广泛的省属高校之一。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全省高校和临沂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成功申报了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基地,达成3项共建孔子学院协议,对外开放呈现出了崭新局面。

第三,顺利完成了由教学型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三大调整上:

一是完成了办学结构的调整。按照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主动调整了学科专业布局,针对工科偏轻的现象,新成立了物流学院、建筑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为攻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成立了现代物流、电动车、新能源、现代中药、古生物等9个研究所。三年来我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13个,应用型专业和在校生超过了70%,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围绕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我们还成立了亚洲第一个3D影视学院、全国第一个孙子兵法学院和高尔夫学院,形成了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为主体、以8个应用型特色专业体系为主干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是完成了服务面向的调整。更名之后,我们把服务面向调整为“立足沂蒙、面向山东、辐射全国”,当前我们主要的任务还是服务沂蒙。为此,我们提出了“向上找导向、向下找需求”,着力推进科研工作“三大转变”,先后组织了2次县域经济观摩,分2批派出15名干部到地方挂职,选派了19个博士教授团队深入各县区,联合攻克县域主导产业的重大技术难题。同时落实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36个产学研基地,成立了创业学院;今年启动的科技大楼,建成后将按照科技园的模式运行,力争成为全市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创业“推进器”。

三是完成了办学定位的调整。关于办学定位问题,我们专门开展了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分四路组织了南方高校考察,进一步在应用型定位和社会服务着力点上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补上了顶层设计这一课,解决了学校发展核心层和重点层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结构、科研导向等各方面完成了向应用型大学的调整。截止到11月22号公示期满,我们已经正式获批成为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进入

应用型名校全面实施建设阶段,完成了全校上下为之奋斗两年的“一号工程”,标志着我们顺利实现了办学定位的成功转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