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题

2017-05-18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做试题卷,锻炼我们的做题能力,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题

选择题

关于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错误的是( )

A.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的极限

B.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C.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0亿左右

D.由于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计结果

有一个国家,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它,就是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小题。

【小题1】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中国。主要得益于( )

①资源丰富 ②科技发展水平高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④生活消费水平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小题2】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

B.社会体制

C.资源(土地、水等)

D.科技水平

读反映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小题2】按照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高低起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完成小题。

【小题1】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交通不便利,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它是环境承载力小的最关键因素

【小题2】有关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合理人口容量会永远很小

【小题3】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环境承载力变大

B.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频率加大,其中主要迁移应该为自发迁移

C.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相信有一天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会很高

D.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将会得到提升

下列关于人口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时,只需考虑人口的物质消费水平即可

B.人口的文化消费水平和物质消费水平都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影响

C.人口平均消费水平高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也高

D.世界各地人口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所以无法估计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

据专家的统计,我国西藏人口容量约每平方千米2人,长江三角洲每平方千米约500人。关于两地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两地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

B.长江三角洲人口容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较发达

C.两地的环境人口容量都已达到极限

D.两地现在的人口密度都远远低于环境人口容量,都存在资源开发不足现象

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②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③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

④合理的人口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根据广州有关规划,到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应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与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