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职称论文

2017-04-08

初中历史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走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职称论文,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职称论文篇一

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摘 要:历史教学中成功地实施问题教学,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还需要学校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从问题教学的实施上来看,合理、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以及处理学生的回答,是成功实施问题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法;历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73-01

历史课程的问题教学是以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主要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最终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在探索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问题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当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而且也是学生将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它使个体对某事物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问题教学对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求知欲、探索欲,这就是儿童内在的认识兴趣和需要,并且这些欲望和需要能够在活动成功的情况下得到强化。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得到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情境,理解作为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的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种作用在历史课堂中尤为显著。通过问题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进行“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

3、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问题教学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首先,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不能依附教师;其次,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批判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唯书、唯上、唯师,而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教学的最大功能是形成创造型的个性。 转贴于

二、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答型问题教学法应用最为普遍,因此本文仅对这种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问策略、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论述。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着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例如:在教“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讲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并且要学生找出鸦片战争发生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产生“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的疑问。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有关北京人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

2、设置问题的策略。问题中既有当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有与之相关的、值得学生思考的内容,把学习和思考延伸到课外,用课外知识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将问题延伸到课外,更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需要学生经过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会提高,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之类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类问题都是封闭性的,没有什么启发性,运用得太多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

3、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在问答型问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不全面的,有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往往越俎代庖,迫不及待地替学生说出正确回答,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的回答再精彩,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带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的正确性。

4、语言描述情境。用语言组织教学是最基本且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利用富有内涵、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所创设的环境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习的动力。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是对其他情境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不能用真实场景、实物、多媒体演示情境时,教师的语言描述无疑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经验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语言内涵丰富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模仿伊藤博文的语气 描述战争的起因及胜利者的骄横狂傲的神色,加深对清政府软弱无能的认识。

的确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和导向性,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另外,教师的引导朗读、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无声语言也是负载情感的大力士。无声语言也就是体态语言,它包括面部表情、眼情、手势、肢体律动等。教师的体态语在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配合教师的语言,强化情境的力度, 也可以独立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中撇开一些枯燥的术语和阐释, 用自己的手势、体态创设情境演示,这样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体态语的示范中,教师要全身投入对历史的情感等方面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化无形为有形,运用体态语言去渲染、打动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当然,体态语言必须适度,恰如其分,不能过度夸张和渲染。

初中历史职称论文篇二

浅谈初中历史教育

摘 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高中的历史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任务;价值观;师生关系

一、中学历史课创新教学的目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去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弄清自己进行的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可以去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这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发现或发现一种新方法,并用来创造性地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迁移思维、聚合思维方式等。这是学生正确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并将此迁移到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求贯穿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即史论结合。这是历史学科所独具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

要想弄清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中学历史教学是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还是历史运用的范围。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穷究历史发展变化,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的过程。“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度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学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可见,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是繁杂的、细致的、目的明确的。对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运用历史。这种历史的运用包含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规律;对学生及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信息,包括背景、经验等。中学生是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将来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而不是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就去寻找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对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难以解决。近年来教育和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正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如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现实的政治都有历史渊源,学习历史不忘关注现实,能很自然地与政治时事联系起来。我们说历史教育的意义不仅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那是因为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和进步。史学所研究的虽然是过去的人类生活,但时间是永恒连续、前后相继的,过去、现在、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向度上,因而史学思维模式在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几乎被完整地加以运用。史学思维模式是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所以离开了历史教育,就等于离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没有了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就难以谈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可持续性。

四、对中学历史进行创新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确立了,思路就会清晰,教育的机制就会灵活,才可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教育。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充实、完善智能结构,才能日日见新,才能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发射信息,独占课堂代替学生思维的局面,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情境,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学生能够做到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起指导、点拔的作用。要精讲巧练,要实现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实践中学。

五、在创新教育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时,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爱。同时,一旦他们喜欢你,也必然会喜欢你的教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课后花一两分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欢迎。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你教的课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跟学生的关系不能好得没有距离,要把握分寸,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既敬又爱。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大的中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助动,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他们在掌握和运用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创造力的灵魂。想象力愈丰富,创造力愈强。在启发学生积极想象的时候,适度进行逻辑性的说理评价,不仅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有益,而且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大有益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