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总结
初中历史课要追求历史教学价值,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历史学习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初中历史学习总结篇1
20xx年4月20日 到22日 ,本人有幸去枣庄市薛城区溪仲中学聆听了部分省历史优质课参赛老师的精彩讲授 ,受益匪浅,切收获和感悟颇多。
本次山东省优质课共有七课参赛课节,包括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下册的内容,但由于我一时脱不开身去的太晚,只听了三个教案的课,共听课11课时,三个教案分别是:八年级下的《改革开放》,九年级下的《二战后的美国》和《二战后的欧盟和日本》共11位老师讲授,我感觉每节课都各有特色,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真的是不虚此行。
首先是参赛教师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随机应变的各种能力是可敬畏又值得学习的。如青岛的一位女教师所讲的《二战后的欧盟和日本》集影视欣赏、历史还原、情景模拟于一堂,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等等多角度多触角的历史素养感知,频繁呈现。听完这节课真的会让你惊呼,课上的实在太精彩了!把各种能反映这节课的资料都准备的非常完备,如反映欧洲风情的图片联播并配以欧盟的盟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再有欧盟的盟旗;欧盟的货币欧元,并找到了真实的欧元呈现在学生面前;还有欧盟如何用英文表达,缩写是什么;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成果展示等等。这节课真的是典范。
再就是无论是教师的学案,还是多媒体课件,还是历史资料、影视资料的选取,都立足于教师对课本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应用。没有了多媒体教学开创之初的华丽,有的只是朴素的powerpoint画面和间接明了、直接简短的学生学习活动指令,或者是富有情感化的启发引导语句。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的地位更明显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特别是挖掘和利用多种知识认知渠道,搭建把学生已有知识转化和升华为课本知识的平台。
例如讲授《改革开放》的老师,能够把小岗村的改革前的情况和改革后的情况用历史资料的形式再现。并且讲国有企业改革时,以海尔公司为例,出示改革前的海尔的状况,让学生参与其中,替海尔出谋划策,不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且能真的感觉改革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小岗人和海尔人的责任。记得有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所听老师的课基本改变了以往过分关注学科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观念,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特别是德育目标的完成和实现非常明显。
还有就是每个老师都能注意到课堂与现实的结合,以及课堂和地方史的结合,如讲改革开放的老师几乎都提到了,上海世博会就是我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结果,也是我国大国和强国地位确立的表现。再有就是与所在学校历史的结合。如有个老师讲《二战后美国经济》导入新课的时候,用了一组美国汽车公司的车标如福特、通用、悍马,让学生辨认,结果学生都很顺利的辨认出来了,接着老师总结不愧是造车鼻祖的后代,因为溪仲中学名称的来历就是造车鼻祖溪仲,这样巧妙的结合,能让学生感知自己学校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
通过听课总结出以后讲课时要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知识信息,并重视信息的交流,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亲身体验比学生被动的学要记忆深刻。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情景模拟是很好的随时都简便可行的途径
学法研究得重视
要想讲好课,心态最重要!心态决定行动
总之,我在听课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加强业务学习和进修,多与同事切磋教研,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同时更希望学校多提供给教师这样学习的机会,因为,人人都需要学习,需要历练,否则大家都会落伍的。
初中历史学习总结篇2
一、创意新,亮点频现,凸显了历史课堂的故事性、趣味性。
在教授造纸术一目时,泰山实验中学的张淼老师将自己学生的模拟造纸实验拍成录像呈献给学生,既让造纸的过程真实再现,又解决了无法现场演示的问题,同时,学生们同龄人看同龄人,更添亲切,成为本堂课的最大亮点。青岛的张艳平老师教授的课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题理论性强,不太好处理。她采用了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的“病患求医”为线索,铺开了一条寻医问药之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犹如一个病魔缠身的病患,张老师以寻医——会诊——治疗建议——药方——初见疗效几个环节妙手化解难题,视角独特,构思巧妙。济南的程涛老师设计的“心灵碰撞”环节,真正的与现场的学生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他出示了台湾的三位中学生对林肯的评价词请学生们仿写,结果学生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现场听课老师们的热烈掌声,同龄人与同龄人虽处不同时空,却因一个伟人而共同感怀。
二、构思巧妙的过渡语言或华丽或朴实,承上启下而又不落痕迹。
成武县的王贵芳老师教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以总结“启迪”发人深省又承上启下,学完造纸术老师给出启迪:继承和创新是一种智慧;学完《九章算术》给出启迪:总结与积累是一种智慧;学完医学成就,老师顺势让学生自己写出启迪: 是一种智慧,由于前面的铺垫到位,学生们的回答异彩纷呈。更妙的是老师紧接下来的话:“大家说了这么多的智慧,可见大家很有智慧,让我们用智慧完成下面的表格。”从讲到练的过渡天衣无缝,不落痕迹。滨州的王树澎老师处理知识点过渡的方式让人拍案叫绝,讲授完七大的历史意义后用“万事俱备只待胜利”一句话过渡到抗战的胜利,用“抗战胜利了,你高兴吗?高兴之余想想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呢?”自然引出下一个问题。青岛的崔春艳老师则是用“乘七大风光明之风,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愈战愈勇”一语完成从七大到抗战胜利的过渡。济南的程涛老师以“战争机器一开启,现实就给了林肯当头一棒”一语引出北方的初战失利。
三、历史与现实有机交融,地方史与历史教学相得益彰。
泰山实验中学的张淼老师以烟台二中的石刻长廊引出造纸术发明前的书写材料,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机智巧妙。另外他还以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烟台,激发学生们身为烟台人的自豪感,可见老师平时也是个有心人。日照的李淑娟老师在教授《九章算术》时举例烟台的骄傲——徐岳(汉末魏初的徐岳撰《九章算术》注),家乡人,眼前事,很是让学生骄傲和激动。更有多位老师以烟台的美景作为课前的导入,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济宁肖桂勋老师将现实生活中的网上论坛引入课堂,开办三国论坛,讨论形式新颖独特。
四、丰富新颖的史料为论从史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作基石的大厦,永远是浮沙高楼。”临沂的王景能老师在组织学生探讨“为什么漠北战役是最典型的战役?”这一问题时呈现给学生两个材料,材料一说明漠北战役之前,匈奴强势汉朝弱势;材料二说明漠北战役后匈奴弱汉朝强,由此得出“漠北战役是转折点”的结论,水到渠成。济南济微中学的董艺老师以“汉人眼中的匈奴”为题出示丰富的材料(课本资料;《汉书》;白登之围等),学生得出“匈奴因强而战;汉朝因弱而和”的结论;又以“匈奴眼中的汉朝”为题出示材料(经济的富裕;兵马多且精良)设疑:汉武帝时期和汉朝初年相比,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有哪些变化?学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得出“国力强盛,主动出击”的结论。济南稼轩中学的程涛老师在讲述“战争初期北方败”一节时,没有过多的讲解,马纳萨斯会战和黑奴在战争中作用的数据一经呈现,失利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向水落石出。
五、严谨精妙的板块设计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统领全局,引领章节。
济南济微中学的董艺老师以四个板块引领课堂:揭秘一:匈奴族源于何方?揭秘二:一封塞外来信:揭秘三:一封中原战书:揭秘四:一片匈奴瓦当。起转承合,流畅完美。滨州的王树澎老师用三个乐章阐释《血肉筑长城》:第一乐章:同仇敌忾筑长城;第二乐章:中共七大现光明;第三乐章:抗战胜利重振兴,简洁而又紧凑。济宁的周达老师为《美国南北战争》设计了三个板块:山雨欲来,冲突加剧;风雷激荡,决战疆场;转危为安,联邦新生,从联邦维护统一的角度处理内容。同样的课题,济南的程涛老师设计了四个板块:家族西迁,南下谋生;就职前后,危机重重;解放黑奴,转败为胜;船长殉难,精神永恒,从林肯的奋斗历程看美国这段历史,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视角不同,却殊途同归。
六、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从细微处入手调动积极性,搭建起夯实基础的平台。
在考察评价的环节,参赛老师们多采用口头提问、课件展示的方式进行,在教师们的循循善诱下,以有梯度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剥笋般的突破了重难点。泰山实验中学的张淼老师设计的学案,让学生手脑并用,把基础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展示出了高效课堂的特点。肖桂勋老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使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诗中英雄”的环节设计既总结了人物成就、特点,又起到了练习考察学生掌握情况的作用。
玉 有 微 瑕
一、重难点把握出现偏差,脱离大纲。在讲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时,一位教师用了极大的篇幅讲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国策,并引申出“家和万事兴”,结束语是“为民族团结做贡献”,直接偏离了本课的主题,这是授课硬伤。
二、个别老师评价语言单调、词不达意。有的教师整堂课只有“好”、“很好”、“你太聪明了”这种模糊度极高的的评价语言,难道从课本上找出时间、人物之类的答案就是聪明吗?这也太侮辱学生的智商了吧?当然,老师的本意并非如此,他只是缺乏丰富的语言,不能贴切地评价学生。还有的教师不论学生说什么都予以热情地赞美,就算是说错了也不吝表扬,我觉得这样就有些过度了,学生答错了,可以肯定他的勇气和思维方式,但就其错误可以因势利导,也可以抛砖引玉,顺势而为。
三、硬性拔高,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度政治化。历史教育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联系现实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生拉硬拽,张仲景貌似跟“爱岗敬业”没啥关联,美国南北战争的“学史明智”,明出美国因钓鱼岛问题“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智来,这“智”“明”的也忒牵强附会。
另外,提问面狭窄;教师不断重复学生的回答;课件上的答案出现错误等问题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所要注意的。
他 山 之 石
一、要有动态课堂观念,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件、教学姿态、教学语言。课堂虽然是可以预设的,但是在生成的过程中却是不可控的,就算是再严密的预设,我们也很难保证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出现,不发生。就如此次课本的版本问题,有的教师的课件上展示的是第十六课,因为他所用的版本就是如此,但是,当他看到学生手中的课本显示是第十七课时,立刻就开始纠结,最终导致开课的紧张失措。其实,马上修正过来就可以了。还有一位教师因为没有听清楚学生的方言而一个劲儿地重复,大有不弄明白不罢休之势,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必要,反而渐显尴尬。
二、小组合作要适时适度。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用一句“小组合作讨论”来解决,非常不合时宜,难道学生们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吗?还有就是分组辩论环节的设置,教师不管学生意愿,硬性的把学生分成“赞成这个观点的一方”或者是“反对这个观点的一方”,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落实。这是专家组所特别提到的,授课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增长知识,学生掌握与否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有趣了,对重难点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这绝不是一堂成功的课。
专 家 建 议
在点评会议上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做一个有学力感的老师!
做一个勤于思考的老师!
做一个改革创新的老师!
做一个有不断追求的老师!
千江有水千江月,同样的课堂投映在不同的听课者眼中必然产生不同的感悟,姑妄说之,姑且听之,希望在如此精彩课堂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初中历史学习总结篇3
根据学校安排,我有了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随同教研室领导一同到了洛阳市,参加2011年度河南省初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的听课学习活动。通过听课,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来自不同市县13位优秀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虽然这13节课的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首先,通过听课学习,我打开了眼界,见识了不同版本的课程安排,领会了不同地区的教学风格,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课程教学安排,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对课程的要求,有利于我在实际教学中更好更准确的把握教材。例如:鹤壁市实验中学王华老师讲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人教版)一课,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川教版《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有很大区别,我回来之后又进一步研究了课标,通过对比与研究,有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教材,领会教学中心与实质。
第二、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引路人”。 课题的引入与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课程设计的重点。有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到位,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并且他们在每一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过渡中都在反复应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很自然的完成了接触,理解,使用的一系列过程。例如新乡一中付月聪老师讲的《红军长征》,信阳罗山一中杨艳老师讲的《中外文明的和平交流》等。
第三、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1、只要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对其进行鼓励。很好、答的非常好、你真棒,这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并且三位老师对回答对问题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奖励,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2、 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3、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讲故事、猜谜、情景再现、小品、抢答等。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老师们的语言准确规范,点拨精辟到位;
2、善于利用多媒体、演唱、图表、表演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例如安阳外国语学校黄新志老师讲的《三国鼎立》的导入,老师先自己表演一段评书《三国演义》别具一格,在场的老师、学生都被吸引住了,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上来了。
3、教态亲切,教师语言优美,始终面带笑容,表情丰富,非常有感染力。
4、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很强,灵活应变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组织课堂,富有艺术性。
5、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素材丰富,课堂充实。
第五、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联系现实,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这次大赛,几乎每个老师都引用了史料,而且所引材料都很切合教材内容,材料的展示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多媒体的使用增强了学生听课的兴趣,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形象的展示了本课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记忆提供帮助。
第七、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颖,探究性和研究性很强。
听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 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所以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和全组老师一起探讨,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
通过这次学习,我也看到了历史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1、优质课表演的成分还比较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不够突出,有很多地方是在展示教师个人的风采。
2、 教师对课堂每个教学环节的掌控非常严格,学生活动的时间还比较少。例如资料的展示,有三、四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出示了几则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或者讨论回答,(时间5分钟),但我在读材料时就用了3分钟,更何况学生还要思考、讨论等等,学生根本不可能完成。
3、师生互动还仅仅限于师问生答,包括学生的讨论,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
4、对课件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课件里,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板书,自始至终都是在操纵课件。
5、课堂教学结构、时间分配需再优化。教学中有的老师引入或复习铺垫时间偏长,探究、巩固时间减少,课堂前松后紧,拖堂等不良现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严格确定当堂课的导学重点,灵活处理机动内容,严格杜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
6、创设情境优化不足。少数课堂创境时间过长,显得教学不紧凑;个别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意义不大,未能充分利用,与知识内容关系不密切,教师主观设置,具有随意性。多媒体有它创设情景的优势,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情境的合理性、实效性。杜绝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我们追求的是家常菜,但要有滋有味;追求的是常青树,但不昙花一现。
7、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方式有待优化。教学中出现对学生有价值的观点未摄取和激励,评价空洞无实效等现象。如濮阳九中王海英老师讲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在她讲到林肯时,说林肯很宽容包括对他的敌人,这时就有位同学提出来问题:既然林肯那么宽容、厚道,他的敌人为什么还要刺杀他呢?讲课老师就没有及时的给予引导和激励。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区分度,只要回答均给100分,这样的评价没有激励作用。当学生面对悲惨的图片说出“我感到愤怒”时,我们应该讨论:愤怒是爱吗?课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我们不能放过.
8、教学语言和问题设计有待优化。有的课堂上问题设计过多过碎,略显有问答式教学的成分,问题质量有待提高,要有一定趣味性,有一定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太简单,学生无须思考,翻开课本可以直接找出答案的问题不是好问题。好的问题应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可以是“吹皱一池春水”。我们要精心设问。
通过这次学习,虽然看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更多的还是感悟和反思。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一晃就是二十多年,这次走出去一看,一些特别年轻的教师,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所展示的新思维、新做法,是我所没有做到、没有想到的。同时我又在想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做?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是不是也把学生的自主提问引进课堂?
井底之蛙,永远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这次走出去,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视野开阔了,眼界宽广了,思维拓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