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改善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令人人友善、和平地相处,减少意见分歧的诤斗,并发挥互爱互助的精神?佛教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佛教人际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人际关系之广种善因
佛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对修行人来说,修行成就与否,除自身努力外,尚需假外缘善知识的提携、指导;若对一般人而言,人际关系好的话,做事自然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无论修行或处世为人,广结善缘,实在十分重要。
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非汽车、洋房;最可贵者乃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共事共处;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成就;人与社会,乃至一切事事物物,都要有缘分才能完善圆满。世界上有些人富可敌国,但没有人缘,到处受人批评;有些人贫无立锥之地,反而到处得人同情,这就要看他过往所造的善、恶业,和平常是否与人“结缘”。所以,“结缘”就是播种;不播种,将来又怎可能有收成?结缘越多,就好像银行里的存款越多;银行的存款多了,还怕事业不能成就吗?世间上的一切功成名就,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靠“因缘”。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有人可以和其讨论,或伸出援手,此人通常较能应付压力,不易被危机击倒。进一步看,如果要维持"社会支持"的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具有"爱与被爱"及"付出"的能力。一个人在事业或生活不顺利的时候,因为内心比较脆弱,所以很容易对他人产生期待。我们自己时常在这种情绪低落的时候,把我们见到的每个人都当是我们自己的朋友,向他倾诉我们的不幸,并渴望获得安慰与同情。
佛教人际关系之广度有缘人
由此可见,“缘”之一字,意义甚深。
从三宝的立场来说,广结善缘是指无差别地平等布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众生,有教无类,不论程度的高下、财富的有无、权势的大小、地位的尊卑、智慧的深浅,对他们都是有求必应。因此,出家人接受一切供养,绝不挑剔;任何人只要发心供养,不论数量多少,也不论财物品类,都是以慈悲心、欢喜心来接收。因此在佛陀的时代,出家弟子便是如此,他们每日托钵乞食,挨家挨户,贫富不拘,也不拘食物的的种类、质量,施主供养什么就接受什么,有多少就接受多少,直至满钵或适量为止。这就是以平等心广结善缘,又称为“一钵千家饭,广度有缘人”。布施他人固然是结善缘,接受布施也是结善缘。
不过由于一般人的财力、物力、体力、智力和时间都很有限,所以,原则性和重点性的护持三宝、布施贫病,也是广结善缘的方式之一。例如:成就一人成佛,佛能广度众生,这样也就间接地与一切众生结了善缘。正如《四十二章经》中所说:“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初果圣人)。”乃至饭一已至无修无证程度的大解脱人,功德当然更大,以此可类推而知。
佛教人际关系之具体说明
佛陀在《善生经》中对人际关系给我们很清楚的指导,而且将父母、师长、妻儿、亲友邻居、奴仆、沙门六种关系,列为佛教徒应该敬仰的对象。
第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子女在双亲年老时负起扶养之责,代表双亲尽他们应尽的本分,保持家庭传统于不坠而光大门楣,守护双亲辛苦积聚的财富勿令散失,双亲死后妥为殡葬。父母对子女也有责任,避免子女堕入邪恶,教令从事有益的活动,予以良好的教育,为他们从良好的家庭中择配,并于适当时机付与家财。
第二、师长与弟子的关系。弟子对师长必须恭敬服从,师有所需,必须设法供应,并应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必须善巧训练弟子,使成良好模范;应当谆谆善诱,并为他介绍朋友;学业完成之后,更应为他谋职,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定。
第三、夫妇关系。夫妇之爱在佛经中称为"居家梵行",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应当付予最高敬意的。夫妇应当彼此忠实,互敬互谅,向对方尽其应尽的义务。丈夫应当礼遇其妻,决不可对她不敬。他应当爱她,对她忠实,巩固她的地位,使她安适,并赠以衣饰珠宝,以博取她的欢心。佛陀甚至不忘记提醒丈夫应以礼物赠与妻子,足见他对凡夫的情感是何等了解,同情而具有人情味。妻子应当照顾家务,接待宾客、亲友和受雇的佣工;对丈夫爱护、忠实,守护他的收入,并在一切活动中保持机智与精勤。
第四、亲邻关系。对于亲友邻居,彼此之间均应殷勤款待,宽大慈惠。交谈时应当态度愉快,谈吐优雅。应为彼此之福祉而努力,并应平等相待,不可争论。遇有所需,应互为周济,危难不相背弃。
所以,对于在人际关系上,佛法与现代情绪管理学,结果与方法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在本质上,现代情绪管理学是从自我的快乐出发,因为我们能从帮助别人而获得快乐;而佛法则从他人出发,这是同体大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