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二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2017-06-14

八年级的同学即将要进行期末考试了,那么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复习呢?最好做做练习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第二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希望对您有用。。

初二语文第二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第一部分

1.(共4分)①殉 ②绰 ③偿 ④弦

2.(共4分,找出错别字但不改正不得分)

错别字 致 涯 慕 搏

改正 至 崖 穆 博

3.(共10分)

①俱怀逸兴壮思飞 ②谈笑有鸿儒 陋室铭

③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

⑤且教桃李闹春风 ⑥衡阳雁去无留意

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⑧各领风骚数百年

4.(共4分)

①李忠(打虎将)、史进(九纹龙)

②赤日炎炎似火烧,山僻崎岖小径。(答“天气炎热”,“黄泥冈偏僻有松树林做掩护”也可以)

5.(共3分)①方便,②(讲)卫生,③有营养(很健康)

初二语文第二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第二部分

6.(共2分)“涨”描绘了秋雨渐浓、池水渐涨的过程。诗人目睹眼前景物的变化,思愁也如同这渐涨的池水一般,越来越浓,令人感到无限的愁苦与怅惘。

7.(共2分)都运用了想象(联想)的表现手法。虽然归期难定,但是诗人想象着他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如此温馨的画面给远方的亲人以无限的慰藉。

8.D(2分)这 A成为/被 B看见/显露 C凭借/用

9.C(2分)

10.(2分)意在阐明:若要学有所成,贵在专心。作者列举了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与自己求学的艰难情形形成对比,以此表明学业成败与条件无关,重要的是学者专心与否。

11.(2分)在太学读书两年,同辈的人称赞他的贤能;写的长信语言流畅通达;辩论问题时,态度谦和;少年时学习很用功。

12.(4分)

①难道有整天拿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吗?(整体意思,“执之”各1分)

②顾荣对此感到奇怪,后来问那个人这样做的原因,原来是(当年)接受他烤肉的人。(“异”、“所以”各1分)

译文为: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邀请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做烤肉的仆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脸色,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给他吃,同席的人都讥笑他,说:“他是仆人,怎么给他(肉)吃?”顾荣说:“难道有整天拿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吗?”后来遇到战乱,顾荣渡过长江南下,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他身边(或周围)帮助他,顾荣对此感到奇怪,后来问那个人这样做的原因,原来是(当年)接受他烤肉的人。

13.(3分)“才”极好地照应了上文中“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如果不是掌柜的说起,“我”根本不会注意到孔乙己“的确长久没有来了”。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别人增添一点笑料而已,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他的生死,揭示了人情冷漠和世态炎凉。

14.(3分)丁举人对孔乙己严刑拷打可见其残忍毒辣。(1分)丁举人和孔乙己一样都是读书人,但是他依靠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却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1分)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1分)(先简要分析后总结)

15.(3分)①全力以赴地去做,我们就能越来越接近成功。②用“跳蚤蹦跳”的现象来设喻(引出观点),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或听众)。(照抄原文“但假如……去做呢?”不给分,原文为疑问句。观点1分,作用2分)

16.(3分)人生的高度是跟自己的追求一致的。(1分)面对失败,如果你畏惧退缩,那么你就给自己的人生加了一个玻璃盖,再也无法跳过原来的高度;(1分)如果你能正确面对失败,全力以赴去追求远大的理想,那么你的人生就永远不会盖上玻璃盖,必将获得更高更好的发展。(1分)

17.(4分)引用古诗,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之秋与深圳之秋的不同景象;妩媚的深圳之秋与厚重的故乡之秋形成对比,不仅突出了故乡之秋的特点,更激起了“我”的思乡之情,引出下文的回忆。

18.(3分)开始“哄我”、“逗我”,想让“我”清醒,态度温柔;后来看“我”老是要睡,态度变得严厉;最后因为心疼“我”,也看到“我”努力抗拒睡意,态度重新变得温柔。

19.(4分)老中医关照,不能让孩子睡着,不然会梦中死脱。父亲怕孩子在途中睡着而死去,于是一路提醒孩子不要睡不能睡。为了刺激“我”不睡去,他不断地用故作幽默的问话“屏儿,屏儿……你死了没?”逗“我”,让“我”不停地回答。这种看似孩子气的问话,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生命危险的巨大担忧以及对挽救孩子生命的强烈希望。

20.(3分)采用拟人的修辞,用落叶“唰唰唰唰”的歌唱代替“我”的歌唱,“唰唰唰唰”的拟声词又写出了父亲背着“我”在铺满落叶的树林里奔跑时发出的声音,衬托出奔跑速度之快。这些语句形象地写出了落叶与“我”一起为父亲加油鼓劲的情形。

21.(3分)对远在故乡的父亲浓浓的思念;对自己不能常伴老父左右的内疚;对父亲年龄已老的担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