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设市/杨凌市:杨凌市-简介,杨凌市-发展历程
相关话题
一 : 杨凌市:杨凌市-简介,杨凌市-发展历程
杨凌市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凌区,总人口14.06万,城市人口6万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
杨凌市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凌区,总人口14.06万,城市人口6万人。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
杨凌设市_杨凌市 -简单介绍
杨凌市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五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6四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1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示范区成立的前几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为了稳定这里的人才,发挥这里的农科教又是,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国务院于1997年7月13日决定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国家十九个部委与陕西省共同领导和建设。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教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杨凌市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10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十九个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创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 建设了1个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初具现代化水准的园区硬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48.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22.4亿元。包括30多万平方米高标准的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条件一流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亚洲首屈一指的水上运动中心,国外进口设备的示范区医院,3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省内唯一的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热电厂,等等。 杨凌城市建设突出了生态型的特色,建设一流的人居环境,不允许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和项目入区。示范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都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去年,示范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内、国际双认证。杨陵由1个落后的乡间小镇,正在向1个城市功能完善、科教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科城”转变,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科教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把原十家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经过三年的探索,已初步构建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新体制和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体干细胞研究等众多领域,相继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由32%提杨凌市高到了45%,1大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创力或领办科技型企业,一批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良好的投资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着力创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只设六局两办,58名公务员编制。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工作人员录用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任用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在全国较早实行了会计代理制,部门经费使用完全透明化,实现了有效监督;所有的工程项目,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公开招标,阳光下操作;大宗公用物品购买,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中层干部的分务用车和所有工作人员的通讯费用,实行货币化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分配原则,降低了行政开支,同时有效克服了公务用车可能滋生的腐败问题;服务、办事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等措施,努力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等等。示范区还逐步健全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先后设立了企业孵化、人才交流、证券交易、专利信息、信贷担保、投资咨询以及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吸引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杨凌市科技示范稳步推进,农民增收和示范辐射带动效益不断扩大。在围绕区内外科技示范、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可供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如金坤、科元公司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科教人员、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成为带动农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龙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村共建、技术示范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技术指导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共同体型、公司带动型4种模型。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并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走“科技+专业协会+农户”的道路,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设施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最具有发展活力的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增长迅速,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3元,年均递增12.5%。 示范区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及入区企业,先后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以及十六个省(市)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建设了1十六个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基地,入区企业共在全国三十个省市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5八个,涵盖了农作物良种、畜牧、苗木花卉、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众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示范区管委会和两所大学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1500多种,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600余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培训农民300多万人次,每年的对外示范辐射效益超过100亿元。 农高会成为吸纳转化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省部联办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十界,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4大科技会之一。前十界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法美国、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国内外涉农企业,农业科教和中介机构以及720余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观。在农、林、水、牧、农机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积极成果。项目投资及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701.26亿元。最近四界举办的农业高新科技论坛,有107名省部即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培训、咨询人数超过30万人次。邀请全国农村致富典型,开办农民“致富论坛”,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农高会已经成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龙头的农业综合要素大市场,1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被扩散和辐射,从而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热色旅游悄然兴起。示范区成立以来,打破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高新科技产业,提高了竞争力和内在需求,促进了示范区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先后同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科研杨凌市机构、企业和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以农业观光和科技游为主的特色旅游正在成为示范区发展的1个新亮点,杨凌目前已被国家旅游总局列为全国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侯选城市。过去的两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9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近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7亿元,农林科技大昆虫博物馆、杨凌水运中心被陕西省旅游总局评为2A级景点。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二、三产业发展迅猛,拓宽了就业渠道,就业形势发生了喜人变化。与1997年相比,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灵活就业人数超过1万人。 六年多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1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出具规摸,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1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凌设市_杨凌市 -发展历程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
杨凌市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五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当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1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10年来,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多人增加到了8万多人,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杨凌设市_杨凌市 -环境建设
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杨凌示范区的建设者们用心血和汗水把1个偏僻的农村小镇改变为初具规模、配套完备、
杨凌市环境优美的农科城。杨凌示范区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6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杨凌示范区下辖县级杨陵区,总面积94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比过去增加1倍多。截止2006年底,示范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其中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约30亿元,企业和社会投资约38亿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和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管网、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以及30多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先进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水上运动中心,高标准的医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态型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小城市雏形,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成为镶嵌在西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杨凌设市_杨凌市 -领导关怀
杨凌市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杨凌视察,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数百次莅临杨凌指导工作,给予杨凌示范区极大的关心、支持和鼓舞。国家对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体制,将其纳入国家高新区序列,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全部优惠政策。提出杨凌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等9个方面为全国做出示范。杨凌人民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建设新杨凌。
杨凌设市_杨凌市 -产业资源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目前,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4大特色产业。农牧良种业是杨凌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良种推广示范及其产业化,扩大对外科技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肉)牛繁育、杂交小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随着农牧良种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杨凌环保农资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以巨川富万钾、秦川节水、博迪森农化、秦丰
杨凌市农化、鼎天济农等为代表的环保农资企业超过60家,拥有生物钾肥、无公害农药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环保农资企业通过在各地建立农资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点,既扩大了产品宣传效果和销售规模,又促进了农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通过在各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进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现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以果汁、乳品、蜂产品、肉制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业、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年产18万吨的陕西恒兴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余吨的陕西当代蜂业公司等一批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使示范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逐步向规模化迈进。杨凌生物工程(制药)产业从无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在陕南等地建立中药材基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现有医药企业16家,其中11家通过GMP认证。成长起了绿方疫苗、郝其军制药、麦迪森制药、赛德生物、亨通光华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和医药高科技企业。例如,郝其军制药公司的主导产品复方皂矾丸,获得“国家保密发明专利证书”,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评定为“国家秘密技术项目”。麦迪森公司自主开发的黄龙咳喘胶囊等药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杨凌设市_杨凌市 -旅游资源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9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 杨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正式成立。杨凌周边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东临西安—咸阳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门寺,南靠太白山、楼观台,北有乾陵。区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诞生于此,克隆技术揭开了生命起源的神奇奥秘;农业博览园内拥有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
杨凌市00万号,是人们学习了解纷繁多变昆虫世界的最好去处;水上运动中心游乐项目丰富多彩,快艇、越野卡丁车、跑马、射箭、沙滩、浴场、情侣自行车吸引着热爱自然的人们;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基地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现代高科技农业作了生动而形象的定义,展示了现代农业文明的无穷魅力。近年来,在完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公用设施的同时, 示范区管委会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按照打造杨凌农业科技旅游优势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并形成了农业科技(普)、会展商务、休闲度假和民俗风情4大特色旅游产品系列。目前,杨凌已成为1个天蓝、地绿、水碧、花红、草木葱茏、空气清新,且具有田园风光的旅游新城。区内现有旅游景点9家,星级旅游饭店6家,旅游公司1家,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800多人。2004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5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8亿元。依托旅游环境、区位、资源、人才的聚集优势,作为国家旅游局命名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杨凌已逐渐成为西部地区假日特色旅游的新亮点。我们相信,随着农业博览园、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拓展营地等1大批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陆续建成开放,杨凌作为来陕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将会更具无限魅力。我们热忱欢迎各位游客朋友快快加入“杨凌——农科城之旅”,作客杨凌,走进科学,去体验现代农业文明;回归自然,来享受都市田园风光。
杨凌设市_杨凌市 -经济建设
杨凌始终把推动成果转化和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区内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
杨凌市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目前,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从1997年到2005年的这样一组鲜活的数字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杨凌示范区在艰难的创新之路上迸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国内生产总值从3.09亿元增加到18亿元,年均增长24.6%;固定资产投资从每年3000多万元增加到每年8到10亿元;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56亿元,年均增长40%-60%;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5700万美元;财政收入从1369万元增加到1.76亿元,增长了1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96元增加到3517元,年均增长12.2%;对外科技示范带动效益从每年不足20亿元,达到现在每年50亿元左右。产业发展使杨凌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强。年来,示范区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的多种有效形式。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在全国十六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0个,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超过60亿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合作建立的“专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农户”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专家+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00多个;杨凌乾兴公司的“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农户、企业和政府)”的“乾兴模式”,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杨凌电视台开展的“百县联播送科技”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达500万人;《农业科技报》在全国发行,已杨凌市成为广大农民了解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主要载体,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媒体之一,推广实施的“媒体推广模式”受到农民的赞扬;农村中小学开展的以循环经济为特点的“生态校园”建设,也取得多种绝对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已与省内外20多个地市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的3五个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广农牧新品种4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成果转化率达到47%,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40多亿元。近年来,先后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和认定8次,为940名农民技术员颁发了技术职称证书,涉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4省、5八个县区。在甘肃、宁夏等七个省、自治区,建立培训基地、站点近千个,开展农技培训5万期,培训农民400万人次,受益人数100多万。
杨凌设市_杨凌市 -参考资料:
1.杨凌示范区政府网站://www.yangling.gov.cn
二 : 杨凌将设市
杨凌争取设市杨凌来源:杨凌示范区论坛//bbs.yangling.gov.cn/index.a迎风驭雪以杨凌设市为契机,促进杨凌全面发展杨凌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功能基本完备。经过八年的建设,已由1997年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5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了一个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具有较强人才和产业聚集效应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示范区还同时将村镇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向城市*拢,并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补充。省政府对于杨凌设市的规划。1999年《陕西省十五城镇重点规划》确定的我省城镇化总体发展目标是经过今后5到1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城镇体系。“全省新设9个城市和4个市辖区,把宝鸡、咸阳建成大城市,安康、榆林、延安发展成中等城市。1999年省上就将杨凌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进行规划,明确提出“杨凌要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一步加强与西安的联系,尽快建成西安都市圈中重要的科技园区,并努力服务于我国北方节水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生产,强化经济实力。2005年后拟设杨凌市,由省直辖。”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陕政发〔2002〕59号)中提出“杨凌区要力争尽快设市。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集聚和对外技术辐射,发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示范中心作用,建成国家以高新农业、涉农 产业、农业科技教育为主导的农科城。”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陕政发〔2003〕57号)也指出“咸阳、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和杨凌等城市,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上下功夫,努力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专家对杨凌发展的设想。2004年12月示范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杨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规划杨凌的地域发展空间范围为普集、绛帐、杏林、武功、青化、哑柏六城镇之间的区域,发展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沿“西—宝”、“法—汤”、“周—乾”交通线呈轴向扩展,形成杨凌的直接经济腹地范围。综上所述,可见杨凌设市虽然条件不完全具备,但经过八年多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对于杨凌的城镇化建设,在认识上省和示范区具有一致性。经过八年多的建设,杨凌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绩巨大,是要首先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杨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气不足,商气不浓;招商引资缺少吸引投资的大的“靓点”;在杨凌94平方公里的同一区域,存在着上下两级架构,而在从政权结构上却不够完整。缺少人大、政协这样的监督、议事机构,也缺少中级法院、检察院这样的司法机构。政府序列的管理机构也存在“缺位”或“下移”现象;城市直接腹地范围小,发展空间不足,杨凌南北最长约9.5公里,其中塬上部分约只有5.2公里。东西最长约17.5公里,其中新区部分只有约7.5公里。在经济上杨凌位于西安—咸阳城市经济区和宝鸡经济区的过渡地带,在行政区划上,杨凌又地处咸阳市和宝鸡市的接合部,加之杨凌多年来形成的特有的社会经济功能地位,过去杨凌的发展一直受到行政建制和区划的困扰,行政行政隶属关系不断变化,使其难以有长期稳定的发展。示范区成立后,杨凌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但行政建制没有明确,区划没有改变。辖区范围仍然偏小,资源优化组合和调配不便,产业选择性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按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更显得辖区范围太小。西安咸阳大都市圈和宝鸡市城市化扩张过程,未来一定时期内必然对杨凌城市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目前杨凌城市等级偏低,规模偏小,第三产业发育不良,人气不旺等落后状况,均与之有关。论区位、比政策,杨凌似乎都很一般了,在各地纷纷倾情倾力发展的今天,除了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的优势,政策和区位的优势,杨凌已不够具有十分明显竞争力。示范区下一步如何发展,关键是找到“新的竞争力”和新的“兴奋点”。这个“新的竞争力”和新的“兴奋点”就是杨凌要争取设市。如果说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成立是杨凌历史上值得书写的第一个“兴奋点”,1997年杨凌示范区的成立是第二个“兴奋点”的话,那么杨凌设市将成为杨凌历史上值得书写的第三个“兴奋点”;通过设市,创造“新的竞争力”和新的“兴奋点”,不仅可以聚集人气,凝聚商气,对招商引资也是一个吸引投资的“靓点”;既解决了管理体制上的“缺位”“下移”,还可以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城市直接腹地范围小,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比如如能将周至划入一部分,将渭河两岸统一规划开发成居住宅区,对于南片的开发更具重要意义。利用河道进行生态景观的建设项目在全国不乏先例。太原在汾河、绵阳在涪江、洛阳在洛河上的建设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省宝鸡和咸阳在渭河上建设的渭河公园和咸阳湖既使渭河河道的脏乱差得到改善,又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让周边的地价快速升值。当然是否设市不应该由我们主观上随意决定。这需要视杨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提出设市,时机是否恰当,还需通盘考虑。不利方面有:首先杨凌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省政府的批准,这是一个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灵魂。而且规划的实施情况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目下就成立地级市,那我们杨凌的城市配套及财政收入将明显的显示出不足。其次是农业示范区的品牌优势也不附存在,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将大大削弱,而国家对于杨凌的支持也将减小力度。三是会相应增加财政供养人数,增加财政负担。我们目前的工作之一应当是将杨凌设市列入示范区的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积极争取明确列入陕西省的十一五规划,首先取得省上的进一步肯定和支持。另外建议组织力量对杨凌设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臂如申请设市时机是否成熟;可否实行示范区与杨凌市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又臂如为使人大能有效行使监督权,可否将审计部门作为一个工作机构列入人大序列等等。笔者出于热爱杨凌、关心杨凌之情,斗胆提出管椎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还请见谅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