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辩论传统文化的弘扬重在传承还是创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那么文化的传承是弘扬还是创新为主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中国留学生的辩论传统文化重在弘扬还是创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留学生辩论传统文化的弘扬重在传承还是创新
正方:江原大学代表队:传统文化的弘扬重在传承
反方:延世大学原州校区代表队:传统文化的弘扬重在创新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题目可能会发现其主语是‘弘扬’,那么弘扬重在传承还是创新呢?重点就是‘弘扬’了,换言之,宣传一种东西是重在传承还是创新?所以个人觉得‘传统文化的弘扬重在创新’便成了个‘伪命题’。尤其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东洋人的特点就是传统文化不到危机时刻不会进行创新的,但从辩论过程来看,正反两方都是围绕‘弘扬传统文化重在传承还是创新’的角度来论述的,也就是本次辩论赛的题目略有语法错误~。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正方一辩举例说明韩日两国的韩服和和服是对传统服饰的传承,我国并无传承好自己的传统服饰。其实,我国的汉服、唐装、中山装以及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是传统服饰,只不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没有把哪种服装定为国服而已。而且以个人观点来看,在‘道德滑坡’的今天,穿什么衣服恢复什么服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恢复一颗‘圣贤心’。 提到中国人,我们从血脉上是炎黄子孙,文化上是孔孟传人,所以应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辩中又提到一‘敏感话题’--中韩端午节之争。不知哪位辩手又说今后谈到端午节外国人可能更了解的是韩国的吧。为个人观点来看,虽两国都成功申遗,但在当今社会,从民俗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端午节要比韩国端午祭文化内涵更丰富,我们有挂艾草、系五彩线、吃粽子、吃咸鸭蛋、喝雄黄酒、赛龙舟、摔跤、祭屈原等民俗,而今天的韩国呢,可能只剩下一天的假期了吧。
.再则,反方问我们‘传承’是什么?应传承什么样的文化?个人就觉得传承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我们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里要说明一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纲’可以不要了,但‘五常’这种道德标准我们世世代代都应传承;‘三从’如今可以抛弃,而‘四德’(德:德行,言:言谈,容:容装,工:手艺)无论男女都应具备。这都是对文化的传承并非创新。
.关于‘对联’的传承,反方没有攻击我们。其实,从对联的内容上来看,内容上有很多的创新。从秦汉以前的桃符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到对偶的律诗再到春联。其内容总是在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中国基督教教徒每逢春节都会在家贴上关于基督文化的春联,这既是融合也是创新。
最后,我们正方问了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论点——‘程朱理学’是否是创新?关键是反方竟然还没有答出来.......补充一下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汉代佛教传入以后,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又如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唐代(佛教为国教)佛、道思想盛行,儒学不再被独尊。儒学的危机,使二程、朱熹等理学大师对儒学进行改革。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吸取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这就是创新)。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值得一提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后世学者(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后)总以其表面意义来看存天理灭人欲,从而以‘消极的观念’进行批判,甚至是全部否定。但在朱子眼中的‘天理人欲’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天理,取了再取就是人欲,每天吃饭是天理,顿顿龙虾鲍鱼就是人欲。如原文“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所以‘存天理,灭人欲’不要只看其表面意思哦。
总之,本次辩论赛已圆满结束,辩手们虽很辛苦,但以后的路会很长,下次辩论赛的时候火药味会更浓,希望同学们根据主题找更具说服力的论点,不要‘所问非所答’,辩论什么主题一定要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不给对手留下反驳的机会,也不让对手钻空子,尽量预测对手会提问什么样的问题,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