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翻译

2016-12-02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渔歌子》翻译以供大家学习。

《渔歌子》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渔歌子》赏析一: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渔歌子》赏析二: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作者不仅把美景与情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暗含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理......诗词教学,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了,会背了,会写了,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从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也就是领略其中的美,从而产生一种热爱与向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提高了素养,升华了人格理想......

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梁老师把这种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把教学设计成两条线索:一是理解词意,体会感情等;二是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这两条线索先是二水奔流,最后融为一体,在对比朗读和表演中把学生的情趣引向高潮,从而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第一条线索中,梁老师设计了“初读,读懂词意;想象读,读出画面;示范读(包含了指导学生读),读出意境。”三个环节。这几个环节,可谓丝丝入扣,层层剥笋,逐步把学生引入到最佳境界。在第二个环节中,梁老师先让学生找景物,再找色彩,然后用简笔画画出来。这样,景物的美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烟雨图,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指导朗读喜爱的景物也就顺理成章了。在第三个环节中,老师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视觉、听觉、嗅觉来领悟词中的意境。学生不仅多种感官得到了训练,而且锻炼了发散思维,在联想和想象中,脑海中的那幅图画又增添了很多情趣。

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梁老师插入了对作者人品的领悟。在教学伊始,老师由介绍自己的姓名入手,引出张志和姓名的由来,学生对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他很有才华,曾很受皇帝的赏识。在第二个环节,老师通过颜真卿的赞誉,说明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学生对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第五个环节,老师介绍了作者官场失意后寄情山水的境况,然后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不须归”的原因和他寄情山水的决心。至此,学生已基本了解了作者高尚的志趣和情操,同时,对词中隐含的美好情感也有所感悟。梁老师设计的两条线索也融合到了一块。但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通过追问“他钓到了什么?”把学生的想象引入到一个更高远的境界。这样,学生不仅吃透了词中的意境、情感,而且受到了作者人格魅力的感染,将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从而在塑造美好心灵上上了一个台阶。那么,当他们再读这首词的时候,里面隐含的高尚情操就会在他们脑海里浮现出来,他们的朗诵也会更有感情。这种理解诗词的方法也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其他的诗词,对培养他们古诗词的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尽管,梁老师设计了这两个线索,但它们配合起来却是天衣无缝,毫无斧凿之痕。整个教学如行云流水,老师已把课堂营造成了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学生沉浸其中,乐而忘返......课堂已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