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
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观早已成为人类视觉文化财产的一部分,摄影的形式可以变,但关怀却应深藏于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纪实摄影人文关怀背景分析
在我国古代,人文关怀中的“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表示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其基本目的来看,所有的人文问题都旨在处理个人与团体(社会)的关系。哲学意义上的“关怀” 是对他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他人权利的尊重[1]。
人,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更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人文主义的实质就是“人”与“文”的关系,人文关怀就是考察文化世界的层面是否对人构成伤害,或者在这个文化世界中人的地位如何,主体性是什么,人的处境如何。
现代社会,所谓人文关怀即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 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当下针对现时代物质生活日益富裕,人文关怀更强调人的精神层面,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也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同理。
(二)纪实摄影人文关怀的特点
1、纪实摄影可以关怀到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首先要谈一下在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与人文关怀内在的相同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最广泛人民大众服务。如果说其他领域的人文关怀是针对人的某一方面或层需要的话,纪实摄影大众传播则可以关怀到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从国家到个人,从主流阶层到弱势群体。对于纪实摄影人来说,他们在职业活动中处处同人打交道,更应该自觉地将报道对象的情感、感受优先考虑,这不仅是摄影人职业活动的要求,而且是摄影人职业素质的体现,也是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对摄影人提出的要求。摄影人在职业活动中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当他们在履行职责的时候,除了坚守职责之外,还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对被采访报道的对象多一些同情和关爱,多一些体谅和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所以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要特别注意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不仅仅关注新闻事件,而是更主要地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要体现出关注社会,关注别人,拍出有人性、有深度的图片;要关注弱势群体,扎扎实实为社会最基层的老百姓办实事。
2、人文关怀大于拍摄
纪实拍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所以,在拍摄纪实图片的时候要想到,该图片是用来传播的,同样要注意人文关怀。因为纪实图片有强烈准确地传播视觉信息,对纪实事件进行印证,所以拍摄最有价值的瞬间成了摄影师的无上追求;但是由于现场的不确定性,摄影师在拍摄照片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灾难面前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死者血淋淋的身躯能让图片更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拍还是不拍?不同的摄影师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道德观价值观等的不同,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但是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摄影师,会从社会的最大利益出发,
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怀是指摄影师在摄影中,以被拍摄对象为主,通过对其生存状、心理感受等的调查、采访,采取的最大可能保护被摄对象物质和精神利益的人性化的行为。当然,对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拍摄时,应以社会最大利益为重。
(三)纪实摄影人文关怀的意义
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普雷基说:你并不是拍摄战争和饥荒,你是在接触活生生的人和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你和他们不能保持距离,而必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摄影师要时刻与人在一起,把握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感受,他们必须有人文关怀的理念,否则就会缺乏必须的责任感,拍不到好的照片。
有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摄影师在拍摄就会选择平视的视角,平视被摄者和他们的生活,与被摄者之间自然地用心灵去交流,反映出事件的本质影像;有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摄对象的利益,又可以充分发挥纪实图片的作用,在更大程度地保护社会利益,而到达纪实报道的目的。,摄影师就会平等地体会、理性地分析、恰当地把握图象表述分寸。如在灾难报道中,摄影师若不考虑遇难家属的感受,在未征得人家许可时将其照片公布于众,这就已经在不自觉中使对方受到又一次伤害;有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摄影师就会在拍摄图片时更多的考虑人文、人情和人性,这样既可以在摄影过程中保护好被拍
(四)、纪实摄影师如何更好地实施人文关怀
摄影界是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运行的,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我国媒体逐步走上市场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再加上我国的纪实摄影还不成熟,有很多地方还不完备,所以,要想让摄影师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整个纪实摄影界都得付出努力,才能推动纪实摄影发展。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纪实摄影人员应该自律。
美国南卡诺莱娜州立大学教授埃德温玛丁说:摄影记者也像一般人一样可能是善良,也可能是卑鄙;可能是关心他人,也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可能是礼貌的,也可能是粗鲁的。但摄影记者应该是善良、礼貌和关心他人的;摄影记者应该被培养成善良、礼貌和关心他人的;摄影记者的善良、礼貌和关心他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嘉奖。 [9] 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是做一个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师的前提。这就要我们整个社会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成长。不但要把人文关怀装在脑子里,还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人文关怀有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对生命的关怀,但是有一些摄影人却常常漠视生命。例如,”5.12“地震期间,一些摄影人在现场拍摄时,一味地追求画面新奇刺激,为了“效果不错”追求轰动的图片,强迫救援人员把刚从地下挖出来的伤员放在担架上不准抬走,等他把照片拍完了再抬走。这种举动已经危及到了被摄者的生命,置人的生命而不顾。
在一些庄重场合,摄影师们穿汗衫、短裤、运动装等衣着随便、发型怪异为我们所不取。摄影师面临被摄题材千变万化,虽不一定要时时西装革履,但养成良好的职业着装习惯、保持得体的仪态仪表却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必须具备的。衣着得体、仪态端正是从事新闻行业的基本要求。摄影人的行为不能冒犯现场人物(尤其的被摄对象)。在庄重场合摄影人挤作一团、脱鞋、上桌子等行为;为获取拍摄角度,不顾劝阻踩踏现场公共设施、贵重设备、原料等易坏物品等,这些都是摄影人在自毁形象,甚至遭到当事人驱赶!
有着良好职业素质的摄影人不光知道在哪儿拍和什么时候拍,更知道把握什么时候和什么位置不能拍,要讲究有“分寸感”的技巧。对于被摄对象不想做的事情,不可以强迫他做,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在“摆拍”和“补拍”的问题上,我在一次拍摄中也曾遇到过。那是2013年元宵节,我和两名记者去平通某敬老院采访,旨在报道敬老院在佳节对孤寡老人有什么人性化的关怀。敬老院已经举办过类似“游园”等活动,当天进行的只有拔河比赛,为了丰富版面记者要求摆拍了他们打乒乓球、吃汤圆、列队进入、张灯结彩大门等镜头。作为一名摄影人不可能左右记者的行为,我只是在离开敬老院之前“不小心”删去了除拔河之外的所有照片,好在敬老院还有自己拍的“游园”图片。虽受责骂,但一个纪实摄影人容不得任何虚假。但现实中“摆拍”的状况实在让人失望!例如,“5.12”地震期间,江油公安女警察给一个饿坏了的小灾民喂奶,中央记者报道了后,某报记者为了摆拍,竟然让蒋小鹃一手抱一个小孩子喂奶。同时给两个小孩喂奶,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照片给人太假的印象。
“摆拍”和已发生的新闻“回放”“补拍”的过程,是摄影人强迫不愿意配合或拉拢愿意配合的被拍摄对象,共同对读者进行欺骗的过程,是对被拍摄对象和读者的侮辱,而被拍摄对象更是受到了双重侮辱。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人的人文关怀丧失殆尽!
2、强化他律。
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应该制定出一系列准则,对纪实摄影从业者进行约束,如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范》有最小伤害的规定,这些规定为纪实摄影从业人员处理相关的问题提供了具体的道德指导。编辑们实际已经对于这类问题有了比较理智成熟的处理方法,而且为了避免被公众看作是没有同情心的人,在遇到悲痛事件时摄影师总是先采取人性化的方法对当事人表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待对方情绪稍微缓和并争取 到他们的同意后才进行拍摄。[10]我们应该借鉴一下美国的这个经验。
3、加强纪实摄影教育和岗前培训。
在美国的纪实摄影教育中,早已将纪实摄影伦理课作为普遍的课程,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补充课程内容。在我国的纪实摄影教育中,显然还没有普遍意识到开设纪实摄影伦理课的重要性,加强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国媒体不是因为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培训,或者认为摄影师不用培训,就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只是象征性地、短期地进行思想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可想而知,整个队伍素质低下,风气也坏了!为了这个纪实新闻摄影的前途,媒体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了!
4、媒体尽量少刊登有损人文关怀的图片。
最终决定是否发表图片的是编辑,编辑的素质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是影响图片前途的重大因素。因此,媒介要加强编辑的选拔,注重编辑对纪实图片的运用。大多数报纸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在采用图片上有差异,摄影师可能偏重图片的视觉效果,而版面编辑或许注重图片的新闻价值;所以,编辑要经常和摄影师沟通交流,一起探讨图片的拍摄、使用情况,最终决定是否发表。现在有的媒体甚至已经出现了专职的图片编辑或图片总监,专门负责一切图片的所有问题;还建立了专门的图片库和一套完整的图片提交、修改以及使用的程序。新闻摄影师还要利用商业媒体和其他资源,不断关注行业内对人文关怀问题看法的变化,了解本行业的思想动态,以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人文关怀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