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九论

2017-03-21

李小龙说:“我的全部功夫就是近身、发力,谁学到了它们,就可以霹雳般重击打倒对手。”近身,靠步法、攻防技术的应用。发什么样的力,则有多种层次。俗话说,身大力不亏,身材高大强壮先天就有优势,可是,过去民间技击武术家杜心武、万籁声、王芗斋等都身材瘦小,却练就了强大的技击劲力,能战胜外表强大的对手。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发力九论。欢迎阅读!

发力九论一、先天本力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本身之力。身高体壮则力大。普通人用本能乱抡胳膊打人,也能伤人甚至打倒人,但这仅发出了身体局部散力。一个人胡乱扑打也有冲击力,但如果一个普通人掌握了变散力为整力的正确发力技术,就可把这个本身现有的力发出来,一样可用于自卫制敌。

发力九论二、外练之力

后天训练的肌肉、骨骼力,俗称外力,这要看是练就“弹簧钢”式的力,还是“铸铁”般僵硬之力;是练了阻碍身体发力、影响动作速度的笨、僵之力,还是抓住了重点,练了核心发力、如发动机一样的身体发力、用力的关键部位。看奔跑最快的猎豹运动,全身无赘肉,四肢如强力弹簧催动它闪电般飞驰。如果科学训练,拥有优良的身体力量、柔韧素质,即使胡乱打,也高于第一个层次。如果初步掌握了发力技术,把练后之力发出,则实力超过只有本力者。本身实力增强了,但还要看发力技术质量,是发了百分之六十的力、还是百分之百的力?这要感受才能检测出来,所以又有下述的两个层次。

发力九论

发力九论三、无“合”劲的速度爆发力

练了全身完美之力,又知道发力技术,当然强于前一、二个层次。但由于缺乏老师进行细微、精确的指导及严格训练,即使身高力大,且练了力,又知道(注:知道不等于彻底掌握)发力,但可能仍然只发出了局部之力。一些学过散手搏击者,虽知蹬地、拧腰、顺肩出拳的发力技术要领,但往往因思想上只知一味快速出拳,而忽略了腰腿力的同步传递和力的瞬间集合,所以还是局部胳膊有限的力。由于这种力也能伤人,而使他们以为自己练得不错,其实他只发挥出了他本身潜能的百分之十而已,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出威力。

无“合”劲爆发力还表现为原地打沙袋很有力,但在运动中出拳威力大打折扣。因步一动,则力散,上下脱节,所以打出的仍是胳膊之力。武谚云“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就是强调拳步合一。

发力九论四、有“合”劲的整体爆发力

一个拳手,练了全身之力,又彻底掌握了正确的发力技术,并通过提高速度使攻击如子弹穿透般产生杀伤力。这显然高于前几个层次。重复与加速更提高了其攻击杀伤力,若能运动中成功发出,则提高了其自卫实战应用效果,显然,这是理想的境界,至此,武者的攻击威力大为提高。

发力九论五、抗干扰实战应用整体爆发力

有了上述实力,并不是可轻松应用于实战。一个人在紧张、恐惧、有压力的情形下,其攻击力会大打折扣,所以,进行抗干扰训练,才能将前述功力成功应用。

发力九论六、内劲、意念力

意念力即技击内劲,内家拳讲“用意不用力”是告诫武者认识意念力,不要一味用蛮力、外力。拳谱云:“欲求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力气,力气,有气才有力。太极宗师李经梧说:“内家的内功,一旦有了,终生不退,这就是内家拳的独到之处。”《太极拳学》言:“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有内功,则精气神充足,身轻体健,发力也有了质的飞跃,才能实现“耄耋之年发人丈外”的技击效果并收获养生祛病的效果。诸多好处虽令人神往,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知“道”容易,获“道”难,真实的练功枯燥无味,每分秒均有运动负荷,绝非轻松舒适、比划舞蹈式拳操或木头般呆立可成。没有对武学坚定追求及机缘,则难以练成。获得内之气首在外形,形到位则气生,而不是坐在那里胡思乱想的意念。有人以为只要轻松站桩,加上意念空想即可练出超强功力,这是不现实的。切勿以好奇心及空想、或理论上穷究,于此空耗时光。

发力九论七、内外相合的整劲爆炸力

一队士兵正步走过桥,竟然震垮了桥梁!这是同步共振的威力。古代战国时有一人以擅长唱歌喊号子来提高建筑工地夯土的劳动效率,原理也是瞬间集合众人之力。

那么,个体最大发力是什么?传统技击功夫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六合”之说。

为什么要“合”?我们假设胳膊的威力为一个手榴弹,腰力为十个手榴弹,后背力为十个手榴弹、前后腿力共为二十个手榴弹,如果这四十一个“手榴弹”捆扎在一起同时爆炸,效果如何?这个同时炸响就是“合”。但动作不协调一致、不能瞬间集合力量发出,如同手榴弹是分先后一个一个地炸响,则威力大打折扣。

怎样发全身整劲?形意拳谱云:“束身而起,张身葡落,一束身就要起,一张身就要击。”又云:“束展二字一命亡。”讲的是力的蓄与发,含胸、拔背、松肩、晃腰、振膝,上体松而腰腿受力,身体如压缩弹簧般“束”——蓄劲,充分从地面获得力量用于攻击。“展”则使全身如弹簧般猛然展开,使全身之力瞬间集合发出。“一动无有不动”,一发劲,全身四肢百骸齐动,方可产生极限攻击力。

为什么要掌握这些要领?《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拔背,使气贴于背。”《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拔背使气贴于背。”杨澄甫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沉肩、坠肘有何作用?拳请云:“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动作到位,则力的传递节节贯串,可以顺达地快速聚合。

体会内外合一的整劲爆发力可由慢速动作起,使整劲不散;匀速运动,使身体上下相随;瞬间加速,仿佛炸弹爆炸般发力。

少林觉远上人曰:“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隐力显,无气则力从何来?俗家之力,其来也猛,而其着实也,多浮而鲜沉;名手之力,其来也若在有意无意之间,而其抵隙沾实而后,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可以气透肤理。此其故:由于俗家之力刚,名手之力柔;刚则虚浮,柔则沉实。习之既久,自能知晓。盖以一掌或一拳之打出,手一着力,则气有三停: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是而求力能贯透指巅或掌心难矣。至于柔运之力,则与此不同,一举手则全身之力奔赴于气之所运,所谓意到气随,速于声响,精确之功,学者可以悟矣。”其意为,普通人发力,开始用力,看似威猛,但因用力之故,在运行途中消耗了其力,打到目标则如强弩之末;内行发力,看似无力,却隐含内劲,如钻地炸弹般具有致人于死地的威力。

检测重拳发力是否达到了“合”的要求,其方法是:看双腿是否如犁田之钢犁扎入土地般牢固吃上力,推不动、拉不动,若发飘,站位松滑,轻推即倒,无拧扣之力,则没有达到“合”的技术要求。

发力九论八、运动中娴熟发出的整劲

同前述一样,有了功力,还要看在运动中有无整劲。有人站粧有了功力,真打起来却没有内力,仍是靠速度爆发力的外力。形意拳云:“打法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八卦拳谱云:“腿到手到腰要到,心真神真力又真。欲动手时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太极云:“进步要跟,退步必撤。”都是讲发力要与步法协调配合。上下相合,才能于运动中发出整劲。行家举手投足、一动一太极,是因其有内在功力之故。

发力九论九、实战中成功应用的整劲

一个人即使有了八层功力,还要看变化运用的效果。一个只有本力无功夫的乱打者兴许能打败一个功力深厚者,因为功力不是孤立存在的,时机、距离、反应、心理等实战要素均影响着功力的发挥,所以,要进行全面化练习。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