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实摄影的拍摄技巧

2017-06-01

照片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故事的照片才可以慢慢咀嚼,长久回味。那么,如何拍出有深度的人文纪实摄影照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纪实摄影的拍摄技巧,欢迎大家参阅。

浅析人文纪实摄影技巧一:爱上陌生人

拍了多年的照片,回头想想,刚开始拍的是古建筑,后来拍的几乎都是人,而且都是陌生人。从拍死的建筑,到拍活的人,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时,才有点意识到,自己要做一个人文纪实摄影师。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从靠近陌生人到爱上陌生人,这是人文纪实摄影师的第一课。

一、敢拍陌生人

敢拍陌生人,往往从偷拍开始。准备好够长的长焦,选好隐蔽的地点,瞄准陌生人,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拍下他。虽然手有点抖,但拍多了就好了,胆子就大了。敢拍,就算偷拍,这也是走出了第一步。但是,我不希望大家当狗仔,要拍下人家美好的一面,而不是不好的一面。

二、靠近陌生人

仅靠偷拍,是不够的。你觉得自己拍得不够好吗?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这句摄影界的圣经般的名言时刻提醒我们,要靠近,再靠近。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如何靠近陌生人。从偷拍时的30米,到10米,再到3米,再到1米。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三、给陌生人一个微笑

靠近陌生人,还不够,还要调动他的情绪。当然,我最想拍的东西,还是微笑,所以就让自己先给对方一个微笑吧。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礼尚往来的。不过,你如果要反映这世界的苦大仇深,你不笑,是你的事。微笑还有一个妙用,就是人家看你拍他想抽你的时候,你一笑,可能就逃过一劫了。

四、学会观察陌生人

拍陌生人,也不是逮着谁就拍的。几十亿人类,都拍,这样会把自己忙死累死掉。我们要选取上镜的。有的明星长得很不怎么样,但上境,比如周迅。我们就要学会观察,寻找属于和自己的主题吻合的人。我拍古村,基本上就拍重点两类人,一是老的,二是小的。老的,有岁月的沧桑感,小的,很鲜活,和古村又会形成鲜明对比。再一个,我要拍的是本村的人,原住民,别人也不要拍。观察人的第一步是选人,第二步很重要的就是找情绪。有情绪的照片,人家才会看一眼就记住。

五、和陌生人说话

要深度,要了解情况,还是要开口说话。和陌生人说话,这是有难度的,难以启齿啊。要不,就从人家手头干的活开始吧,“你洗衣啊”,“你做饭啊”。问年龄,也是一个好办法,“老人今年高寿”。当然遇见小朋友,就说“读几年级了”。这些都是好用的招数,接下来就是夸奖的时间,夸老人,真年轻,身体真好,夸小朋友,真聪明,跑得真快。夸人家,关键就是要真诚,看人家心里是否美滋滋的,如果美得很得意,就是拍照的好时机,你狂拍,他都不会在意。

六、等待最动人的一刻

等待和预判,是拍人物的很关键环节。等待,比如有好光影,我们就要选好位置,等待一个有特点的人物出现在正确的位置。预判,就是接下来某个人,他会出现在某个位置,我要么赶上去,要么先跑到前头等他。在最好的时机,按下快门。还有,跟人家聊天的时候,要不停地捕捉最动人的一刻,如人家笑得最灿烂的一刻等。、

七、接受陌生人的拒绝

这一条,无须多说,但很重要。如果强迫着来拍照,那这世界并不美好。人家不喜欢拍照,那就尊重他吧。删,要接受;骂,要接受;打,要接受;要人命,也接受,如果你是傻子。要人命,那就跑吧!

八、爱上陌生人

最后,讲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要爱上陌生人。比如,很多人去大凉山拍,有的人是去拍几张照片反映中国很穷拿去外国获奖用的。有的人是真正记录身边的亲人的真实生活的(比如彝族摄影师苏呷此色的《土地的主人》),我看了很感动。还有的人确实是把摄影当作次要,而把关心那里人们的生活摆在首要的(如我的老师,去那里多次,每次去都是搬运工,在温州征集到善款,运送大量的救济物资去的)。这就讲到了人文纪实摄影的本质,有人把它概括为悲悯的情怀和人文关怀。爱上陌生人,其实并不难,因为你最爱的人,曾经就是陌生人。这句话不知是谁说的。

浅析人文纪实摄影技巧二:培养六大感觉

拍照多年,终于发现,好照片其实是凭感觉拍出来的。拍照的感觉,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一种似乎很难用文字来说明的感觉。这样说,好像太玄乎了。仔细想想,无非是六大感觉。

一、对相机的感觉

拍不好照片的时候,埋怨没有好相机。有了好相机还拍不好,埋怨没时间。有时间,又有好相机,还拍不出好照片,那大概只能埋怨好久没拍找不到感觉了。其实对相机的感觉真的很重要。相机用熟了,好像老朋友,知道它的脾气,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用佳能550D多年,后来换了5D3。5D3用了快一年,但总感觉不如550D来得顺手,包括快门的声音,也是觉得550D来得舒服。所以,现在基本都是两机同时带出门,用得更多的还是550D。

二、对焦段的感觉

刚开始拍照,总想拥有所有的焦段。心想,如果有所有焦段的镜头,好照片总无处可逃了。当然,焦段会限制我们怎么取景,但并非拥有各焦段的镜头就能拍出好照片。要真正拍出好照片,需要培养对某焦段的感觉,而培养对某个焦段的感觉,真的并非一朝一夕。如果拍人物,130MM左右的焦段,是舒服的焦段。这几年,我都在用55-255的佳能普通镜头,对130MM焦段有了一点点感觉。感觉距离适度,想偷拍也没问题。35MM,是比较常用的纪实摄影的焦段,用这焦段,基本没法偷拍,只能靠近,所以照片有一种亲近感。50MM,纪实摄影最常用的焦段,相当于人眼的标准。吴家林说自己玩50MM十几年,总算找到了一点感觉。对于一个焦段,十几年才找到一点感觉,我的天,我们还差得远呢!

三、对构图的感觉

照片不是视频,不能延续讲故事,定格的只是瞬间。所以,构图就很重要。有人说,照片都是骗人的。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照片截取的只是世界的一个片段,而这个片段,可能呈现的不是真相,而有可能仅是一种假像。比如,一个人,上身穿西装,下身穿短裤。我们如何构图,传达的信息完全是不同的东西。拍上半身,就是职业照;拍全身,就是幽默照;拍下身,就是流氓照。一张照片,传达什么信息,和构图关系密切。人文纪实摄影,说到底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呈现。如何把人和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拍出有味道的照片,这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感觉。我写过《人文纪实摄影构图九招制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四、对人物的感觉

有的人一眼难忘,有的人看过百遍仍未记住。人文纪实摄影,肯定需要拍人物,但要把全世界60亿人全部拍光,我们估计累死算了。所以,我们要选择有看点的人物来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种感觉。遇见哪个人我应该拍,哪个人就不拍,这要有取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遇见一个要拍的人,还要拍出他的内心世界,这种感觉需要培养。有人问:拍这张好照片花了多少时间?答案是一秒钟按快门的时间吗?非也。是我们活了这么多年的一种感悟。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五、对光线的感觉

有了光,就可以摄影。没有光,当然没法摄影。对光线特别敏感,是摄影人的必杀技。早晨和傍晚的光柔和,适合拍照,这当然是常识。阴天,也是可以拍照的,特别是拍老人的脸,阴天更有质感。光和影的有趣组合,是摄影人所追求的。人家顺光看事物,我们不妨逆光再观察。凡此等等,都是基本的东西。人文纪实摄影,基本是自然光,善于捕捉就很重要。比如,周围一片漆黑,仅有一束光,那肯定会吸引人。光线,让这世界很奇妙,光线让摄影充满乐趣。我们拍多了,凭感觉就知道某种情形需要多少光圈、快门、感光度,很快就反应过来,不至于抢拍的时候还花很多时间在调这些玩艺,错失良机。更不会像新手,看到一个好场景,拍下了,原来曝光过度。

六、对色调的感觉

这个世界是多彩的,但到最后要形成自己的拍摄风格,估计也要对某种色调专注。专注,才会专业,专业,才会有自己的风格。看多了,拍多了,对某种色调自然会亲近起来。比如,我拍古村,对小青瓦的颜色、旧房子的颜色等等东西比较着魔,另外,村民的古铜色的脸孔,也让人着魔。当然,每个人玩的东西不同,会有自己的偏好,不强求一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