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农村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农村社区治理具有琐碎性、复杂性、实时性、地域性的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社区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范文一:农村社区自然灾害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在当前社区灾害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灾害管理趋势的大背景下,农村社区灾害管理的现状尤其是各主体参与的现状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该区自然灾害管理中各主体的参与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区虽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灾害治理格局,但仍存在社会组织参与力度低、基层政府行为短期、村委会职能错位、村民灾害意识薄弱、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区;自然灾害管理;多元主体
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爆发率高、损失重等特点。自1994年第一次世界减灾大会以来,世界各国都将社区作为防灾减灾的重点,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社区灾害管理工作,《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社区尤其是广大农村社区和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是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影响的核心,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的防灾减灾管理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社区防灾减灾管理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社区的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弱。”从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灾害管理依旧是政府行为,社区减灾模式单一,社区其他群体的参与性较弱。因此,在践行以社区为本的灾害管理模式时,如何让农村社区居民、村委、上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有效的参与到社区灾害治理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灾害治理的功效,提高农村社区的灾害管理水平,值得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选取广州市从化区为调研区。从化区处于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过渡地带,属典型的丘陵地形,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全区下5个镇3个街道,总人口约56.58万人,农业人口42.1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4.5%,总耕地面积32.46万亩,城镇化率较低,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使用自编“农村社区自然灾害管理多主体参与现状”问卷,从基本信息、自然灾害影响、多元主体参与度等三个方面进行调研。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从该区北部、南部、西部和中部4个群中随机抽取了4个行政村(菜地塱、何家浦、神岗、石明)的350名村民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男性150名(46.6%),女性172名(53.4%);年基本收入5000元以下25名(7.8%)、5000~10000元129名(40.1)、10000元以上168名(52.2%);务农者100名(31.1%)、个体户91人(28.3%)、打工106名(32.9)、从事其他职业25名(7.8%)。采用SPSSforwindows19.0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还先后进行了两次访谈收集资料,第一次访谈是在问卷编制之前,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在从化区菜地塱村选取6名村民、4民村委会干部进行访谈,为问卷编制提供信息;第二次访谈是在在调查过程中随机选择村民、村委干部、社工及志愿者(共23人)进行开放式访谈。
2从化农村社区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及影响
(1)从化农村社区主要灾害类型
在问卷中,设置了一道农户对当地自然灾害发生情况认知的题目。调研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63.04%)、低温冷害(29.19%)、雷灾(4.37%)等;部分处于山区的农村,也会在强降雨季节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性灾害。龙卷风灾害的则仅限于区域西部,且相对次数较少,受影响农户不多。
(2)从化农村社区自然灾害减灾形势
调查显示,66.8%的农户反应近年来灾害对其影响有所增加,18.6%的农户认为是“大大增加”。在具体影响因素上,半数以上的被访者认为灾害对生产、生活、收入的影响“大大增加”和“有所增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房屋受损、农作物减产、田地被损等,导致其经济收入减少,生产投入资金困难。农业生产是从化农村地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频发的灾害已经对其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加强对该地区自然灾害的治理,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已是形势所在,必须引起各界的广泛重视。
3从化农村社区自然灾害参与主体分析
3.1参与主体总体情况
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政府在治理灾害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引导和动员社会其他力量,包括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公民、新闻媒体、宗教团体、民间组织乃至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到灾害管理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统筹协调、有序协作的救灾合力。调查显示(见表1),该地区农村社区灾害管理已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自然灾害管理模式。
3.2各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1)基层政府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73.1%的农户认为镇政府没有采取任何灾前防御措施,44.8%的农民认为,灾害预警信息、动员社区和村民抗灾是镇政府常见的灾害事前管理行为,仅有一成的村民认为政府进行农田水利改造和灾前应急措施演练等相关措施。菜地塱村D村官认为,“基层政府进行灾害信息发布的目的仅在于紧急动员,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几乎未组织过村民进行演练”,64.3%的村民证实了这一说法。 在被访农户眼中,基层政府在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措施稍好于其事前应对行为。47.8%的农民认为基层政府进行了救灾赈灾活动;其中农田水利的改造、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等措施的居民感知程度均高于事前,但所占比例较低。总之,基层政府的灾后应对行为主要为救灾与救助,而对于基础设施改建等长效性减灾措施的实施力度不足。在问及村民应对灾害所面临的困难时,资金不足(80.2%)、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78.5%)与农技及防灾知识不足(54.7%)是农户应对灾害三个主要困难因素,其次才是自然环境和防灾信息不对称。在村民看来,政府在灾害发生后最应该做的就是发放补助、对农田及水利设施进行改造、提供灾后发展优惠政策,而不是简单的救灾。
(2)村委会行为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的划分一般以行政村的界限为主。社区在灾害管理中起着“纽带”作用,上接政府、下联农户。由上表可见,村委会在社区灾害管理中主要的行为是灾情数据上报和争取救灾物资,而在灾害管理过程中提倡的灾前演练与预防、灾后重建的举措明显不足。
(3)村民行为
从图3可知,村民在灾害前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抢收作物等“个体行为”,而在他们眼中改造水利、调整结构等是全村人或政府才能做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村民的灾后应对行为与灾前相比,稍显积极。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比例明显低于灾前,但其最普遍的行为还是田间管理等短期个人行为,采用“技术—组织”等系统减灾措施比例依旧偏低。
(4)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行为
调查显示,村民在关于企业、社会及宗教捐助参与等相关问题的回答是空白,这其中除了调查过程中访谈的技巧及被访者某些自私想法等主观因素外,也在客观上反映了从化地区农村社区灾害管理中社会力量的薄弱。
4从化农村社区灾害管理多主体参与现状讨论与分析
随着参与式管理理念和社区灾害管理实践在我国的发展,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灾害管理的认识逐渐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推崇。在调研中,政府、受灾村民、村委会、社会组织等都参与到从化农村社区灾害管理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自然灾害应对模式。但就调研结果来看,各参与主体在参与自然灾害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社会组织参与力度不足,政府缺乏对其他力量引导,各主体间欠缺协调合作,尚未能形成救灾合力
政府在该区农村社区自然灾害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的行政主体作用,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受全能型政府模式的影响,政府依旧习惯于独自承担治理责任,喜欢命令式的行政动员,忽视了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非受灾公众参与度相对较低,甚至有部分乡镇政府并未将政府外救灾力量纳入救灾计划和应急体系中。
(2)基层政府灾害管理行为短期,忽略了灾害管理工作全面化、常态化的宗旨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组织,是农村社区自然灾害管理的主导者和落实者,但在调研中发现,乡镇政府下设的应急办,常常处于“尴尬”的地位,其行为取决于“‘一把手’是否重视”和“上头要求”,而非依据各乡镇具体情况及需求开展工作。其灾害管理工作多是上级政府统一部署,上面安排就干,不安排就不干,缺少农村社区灾害管理的长期应对规划,对灾前防护和灾后重建中所起的作用群众并不满意。乡镇政府在实现国家关于减灾防灾政策时,主要还是依赖于上级的专项拨款。对于从化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社区而言,乡镇政府的财政压力本来就大,在救灾资金的分配上自然出现僧多而粥少的现象,导致乡镇政府在灾害管理时没有过多的资源用于灾害的长期防控。
(3)村委会职能错位,行为“任务化”“功利化”
在我国,村委会属于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但近年来在政府职能转变、部分法律、法规授权的作用下,村委会也在无形中具备了行政主体资格,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某些职权,做出具体的行政行为。因此,在农村社区灾害管理中,被访村委会基本上把自然灾害的管理界定为“行政任务”,其管理行为的出发点仅在于“完成上级交代任务”,对于“灾情上报”等既能“争取上级资源”又能缓解村民矛盾的行为非常热衷,而对于预防宣传、安全演练等“收效不大又花钱”的长期防治措施的实施,行为动机不足。此外,村委干部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4)村民灾害意识薄弱,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常驻村民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文中调查区域也不例外。所以,在农村社区灾害管理时,有知识或有体力的青壮年因务工无暇顾及,而留守者既因“无知而无畏”又抱着“无利益、不作为”的原则选择性参与。
(5)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意识不强、力度不足、方式单一。
在从化农村社区,直接参与农村社区灾害管理第一线的NGO组织仅有社工、志愿者团体以及相关高校。其所做工作仅是在灾后帮助淤泥清扫、心理抚慰等灾后重建活动,虽也联系高校及其他销售平台对该村进行技术支持与农产品销售,但更多是出于“扶贫”的目的,灾害管理行为单一。另一方面,由于从化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其辖区内所属企业数量较之其他区而言较少,也是企业参与度不高的客观原因。
5结语
从化农村社区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应对”的治理格局,但若想达到社区灾害治理的理想效果,还需依据民政部2015年11月《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等灾害管理体制,加大相关法律建设,加大对各参与主体的统筹与协调,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策略,以进一步提高灾害管理整体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报[R].2009.
[2]张红梅,魏电信.我国西部农村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内容构建的初步探讨[J].生态经济,2011(10).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范文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摘要:
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了群众生活的质量,而且对于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内涵及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对我国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建议
新时期我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社会文明的重视,现阶段建设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由此促进了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促使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在精神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生活质量及幸福感也得以提升,在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建设和发展中有着重大很深远的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必要性
1、内涵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指的是农村居民在社区活动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及思想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其内容相对广阔,既包含日常生活方式,也拥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是重要的组成。是由农村社区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引导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有着特有的地方印记和群众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新的产业体系和新的乡村文化形态,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转变,促使整体从从事以上活动而产生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如交往及劳动文化等,但是不管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改变,人文精神始终是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中心。
2、必要性
首先,有助于利用先进文化构建新型农民。在不断深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广大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型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拥有相对专业的文化和技术知识,同时能够善于经营,从而促使其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逐渐提升农民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促使其思想境界能够同新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促使新型农民能够从整体上拥有良好的素质,由此才能够通过提升农民的智力和专业能力促使农村经济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广大农民群众能从中领悟到到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所带来的价值,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在思想和理念上得以更新,并构建优秀的社区景象。其次,有利于促进社区活力的提升。新时期,我国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视,同时这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较大的发展潜力存在于农村文化市场当中,农民在接触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文化消费热情,在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过程中,促使当地文化产业得以建设,在促进剩余劳动力得以解放,提升农民物质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举措还能够促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进步,有效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最后,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凝聚力的提升。广大农民朋友能够在统一的活动下聚集于新型农村社区,大家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合作提升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这一过程中大家能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精神生活得以满足,同时提升了农民的归属感,大家在新型社区中感到快乐,就能够更加团结来维护社区利益。
二、现阶段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新型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思路,促使新型农村建设能够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
1、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一般都是以社区投入为主,但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较弱,对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活动经费投入有限,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虽然通过村庄整治有明显好转,但仍不能适应所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各个地区在发展上也极不平衡,文化设施并不多,一些地区宣传窗、阅报栏、图书室、活动室等传统文化阵地也不健全,更不要说一些科技化、新颖化的文化设施,如果这些基础文化设施跟不上,社区的文化发展就会受影响。
2、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投入一定资金作为保障。现阶段资金也是影响我国多数地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不健全的社区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过程中对于民间资本的引用程度较低,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政府,因此无法及时满足基础社区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不够成熟,没有及时健全相关基础设施,文化建设更是不足;最后,不配套的产业设施。缓慢的项目招商,无法有力支撑相关产业,造成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3、缺乏专业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
专业及文化程度较高的队伍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基础,日常工作中,这支队伍能够有力的组织相关文化活动、促使农村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现阶段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再加上不充足的社区服务以及松散的人员管理等现状,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严重缺乏层次性,文化活动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首先,管理人员不足。没有专业人员积极进行文化活动的组织及宣传。二是文化专业人员缺乏。各种文化活动当中,没有专业不断舞蹈、唱歌及书画等教师积极引导活动顺利进行,而且基层文化专员缺乏专业培训,与文化建设要求的业务素质相距甚远。4、农民积极性不足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以党和相关领导人员的号召为主,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该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没有能够深刻认识,同时更加注重能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生活活动,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未能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多方筹措,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我党在十四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来的,指的是物质保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多方筹措和加大投资力度是保障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文化整体发展的必要前提,必须在体制和工作方法方面探索新途径,构建有效保障机制,增加物质物质投入,以充足的物质投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增加物质投入的过程中可以按一下步骤进行:首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当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增加资金及物质投资,对农民公平享有公共文化产品的权利进行充分的保证;其次,挖掘地域优势和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比如启用龙头企业带动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创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投入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为辅;最后,提高资金使用率。构建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机制和资金节约机制。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整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村容村貌有所改变,农民的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也提高了很多,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设备,例如建设图书阅览室、体育项目设备等,应用不良好的环境全面建设社区文化,并且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文化,对当地及民族的传统及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3、培育社区文化服务人才,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加强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首先,通过招聘,择优录用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其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拥有极大的社区文化事业工作热心,能够拥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其次,加强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育,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开发业余文化人才,壮大业余文化人才队伍,免费培训文艺骨干,适当给予奖励,使社区文化全面活跃起来。最后,要健立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主体地位归还给社区居民,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现阶段我国农村社区居民对文化建设的意识程度不够,因此可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通过社区活动提升居民的社区意识。加强对广播及电视等媒体的应用,构建专栏进行社区文化知识报道,宣传过程中应应用多种形式及途径,同时充分发挥娱乐活动的优势,活动中能够促使居民不自觉的进行交流,从而提升居民凝聚力;其次,提高信息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加居民对社区的了解和社区意识,激发其社区参与的行动。三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以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将自身的创造力进行充分的发挥。综上所述,在时代的发展下我国应积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应用创新精神,促使社区文化不断提升高度,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之间[M]..群言出版社,2010.
[2]王建新.关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103,(3).
[3]吴理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文化的变迁[J].人民论坛,2011,(24).
[4]门献敏.城乡统筹语境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咸宁学院学报,2011(5).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浙江瑞安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现状及发展论文
3.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探讨论文
4.社区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5.浅议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方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