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创业农业致富实例
很多年轻人对自主创业很神往,那意味着挑战、智慧、财富、价值。看看那些回家创业致富的实例,学习他们的方法,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回家创业农业致富实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回家创业农业致富实例一:
高松涛和他的新西兰车厘子
“你看到的这一片车厘子树可不普通,是从新西兰引进的改良品种。明年,500亩车厘子挂果成熟后,将成为武汉乃至湖北最大的车厘子种植示范基地,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品尝到武汉产的车厘子了。”指着一片绿油油的车厘子树,高松涛对记者说。
做过餐饮和房地产
回归田园种车厘子
今年42岁的高松涛是土生土长的江夏人,从小在农村长大。1993年从葛店化工厂下岗后,他做过餐饮、化工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积累下一笔资金。但从小便有土地情结的他,一直希望能在家乡做点什么。
高松涛打算投资农业,可做什么创业项目呢?头脑精明、爱思考的他发现,近年来车厘子这种水果在国内渐渐受宠,特别是春节前后,尽管价格比一般水果高,还是卖得很俏。同时,他了解到,在武汉乃至湖北地区还没有大规模的车厘子种植基地。
高松涛兴奋起来,“何不种植车厘子”。可他又担心了:很多资料显示,车厘子对种植条件要求很高。受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国内虽有引进但数量不多。能不能成功引种,创业风险似乎有点大。
到底武汉能不能种?他跑遍全国,请教了多名农业科研院所专家,结论是:车厘子根据品种不同,有的喜欢温暖潮湿,有的喜凉爽干燥,生长气温在-20℃以上即可,花粉期不能低于-3℃。土壤方面,保水力较强的砂壤土或砾质壤土都适合栽培。“物以稀为贵,如果在武汉种植成功,一定能够赚钱。”胆大的高松涛决定赌一把。
既然做,就要全盘规划。2011年初,高松涛创办了湖北腾飞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随后的一年时间内,他多次赴日本、中国台湾、山东等地考察,学习相关技术。
之后,他在江夏孙家店村流转了1505亩土地,从山东、新西兰引进一批改良的大规格车厘子苗木,每亩种植70棵,共种了500亩,以早、中、晚品种搭配,共引种了黄蜜、红灯笼、美早、先锋等8个品种。
还没挂果先有订单
拟打造特色观光园
“赚钱没有那么容易,虽然前景看好,但是结不出果子来也是白搭。”自从种下果苗后,高松涛坦言,“每一天都寝食难安”。他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农田里,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成为行家里手,如何保证果苗顺利挂果?这些都是盘桓在他脑海里的问题。
车厘子挂果需要4至7年,在这么长的培育期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其实有些方面也可以省省,但既然要做,就争取做到完美。”眼界开阔的他暗下决心,不仅要种出车厘子,还想种出高质量的无公害绿色果子。
为此,他不断地烧钱。车厘子使用的肥料是从中化国际定制的有机肥。每亩需要4至6吨有机肥,每年还要不断补充。市面上普通肥料一吨卖700元至1500元。他购买的有机肥一吨需要3500元。如此悬殊的成本投入,在高松涛看来是值得的,“施有机肥结出的果实颜色好、糖分高”。
从前期拿地、购苗木,到后期养护、买肥料等,迄今为止高松涛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
边种树边学技术。早在七八年前,高松涛就参加过北京农和论坛,结交了很多农业博士、种植专家。因此,在种植过程中碰到问题,他便虚心地向专家请教。“目前,武汉市场上,进口车厘子每斤售价近百元,国产的每斤最低也得四五十元,一般成年树年产量约3000斤/亩,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50万斤,初略算下来,一年经济效益近亿元。”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在几年的种植过程中,他利用各种机会向外界推介他的车厘子果园,甚至邀请别人到未挂果的果园来参观。目前,已经有几家水果批发市场老板与他签下预订单,承诺只要果子达到一定级别,有多少收多少。
未来,高松涛有自己更远大的目标。“公司的规划是打造现代农业特色观光采摘园。采摘园规划1505亩,除了种植车厘子,还有葡萄、火龙果园。此外,还将建立苗圃培育基地,种植樱花、紫薇、海棠等花卉苗木。”
回家创业农业致富实例二:
养鱼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1年,中专毕业的李军,年仅19岁。他率先回村自学养殖特种鱼,成为当地水产行业最年轻的千万富翁。此外,他还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带领20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他预计,3000多亩的养殖规模,今年年产值过亿元。
弃保安工作回家养鱼
2001年,中专毕业后的李军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个居民小区当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餐馆吃饭,要了一盘鳜鱼,价格100多元,“其实,这种鱼在我们村很常见,没想到这么贵?”这年,他辞掉工作,在华南海鲜市场做调查,并翻阅了一些养殖鳜鱼的书籍。
19岁的李军有了创业冲动。他决定回家养殖鳜鱼。事实上,他家乡的荷包湖农场水源充足,鱼塘多,具备鳜鱼养殖条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盘托出,“我的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军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持。父母无奈,只得同意兄弟俩,并拿出了11万元积蓄予以支持。
第一年亏得血本无归
挖鱼塘,盖棚屋,找鱼苗,置增氧机,李军信心满满。2002年,他用16亩鱼塘养殖鳜鱼,并花了2个月时间,到汉江边找渔民收集了万余条小鳜鱼苗。曾养过鳜鱼的蔡师傅告诫他:“鳜鱼要吃小活鱼,死鱼不吃,饿了就互相残杀,且对水质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军从广东引进了300万条小麦鲮鱼作为活饵料养殖。但给鳜鱼喂多大的饵料鱼,又是一门学问,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则增加了鳜鱼的捕食活动量,影响生长速度。7月的一天,离鳜鱼上市仅3个月。天气闷热无比,耐氧能力差的鳜鱼,纷纷浮出水面。浮头就意味着死亡,当李军开始抽水、转塘时,一切为时已晚,整塘鳜鱼瞬间全军覆没,损失达10万元,血本无归。
债主紧逼险些卖掉鱼塘
李军的失败,引来了村民们的嘲讽。“你搞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当时,在村民汪文学看来,李军成不了大事。
经朋友介绍,2003年,李军赴黄冈罗田县找郎正全师傅学技术,并一呆就是3个月。“你年纪这么小,有这个闯劲,让我佩服。”郎师傅将自己的鳜鱼育苗孵化、养殖技术,全部教给了李军。
李军不想放弃,回家后再借3万元钱,购了8000条鳜鱼苗。但这么多鳜鱼的“吃饭”难题,又让他栽了跟头。“饵料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鳜鱼自相残杀。”
3年的时间,李军先后亏损20万元,债主无数。2004年春,李军家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恰巧在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肾病综合征,需要大量的钱治病。一些债主眼看李家无钱还债,甚至抱走他家的电视等值钱物件。
母亲哀求李军,“你把鱼塘卖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几年的养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弃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难时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5年5月,连败三年的李军,放手一搏。他找亲戚、朋友再凑了5万元,购置了自动测氧机。实际上,此时的李军,其鳜鱼养殖技术,已是十分成熟,“何时下饵料,每亩下多少,何时换水、消毒,这一切我了然于胸。”
为了解决活饵料鱼供应问题,他将麦鲮养殖交给其他村民,然后以合适的价格收购。2005年,他承包的50亩鱼塘,收获了8000斤鳜鱼。当时,鳜鱼价30多元一斤,这年,他的毛收入近30万元,纯利润达15万元。2006年,李军扩大了养殖面积,承包的鱼塘面积达100亩,他拿出70亩养殖鳜鱼,此外,还用30亩养殖新品种黄颡鱼,实现多元化养殖,分担风险。“黄颡鱼可高密度养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强,产量易保证,风险系数相对较小。”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万元,纯利润就有100多万元,鳜鱼养殖亩产达到2500斤。2009年,李军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该社社员发展至200多人,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年产值过亿元。
如今,李军扩大了养殖品种和规模,并承包了300多亩水域,养殖鸭嘴鲟、鲈鱼。目前,他正在通过中间商联系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