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案例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案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案例1:他抓住了信用卡电子商务的商机
——“市场变幻中摸准盈利模式”
创业者小传:
2007年5月,来自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2004级硕士生董亮与创业伙伴开始着手建立一个信用卡、贷款和消费金融门户网站,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信用卡详细参数与消费信息,以及信用卡在线申请、咨询、比较服务。2008年6月,第一版“电贷网”面市一年,会员数已达10万人,有6万多人通过电贷网申请信用卡。
2006年,董亮参加了一个信用卡人才专门培养计划,他发现,信用卡的校园代理数量很多,但很多人实际上并不了解信用卡,开卡以后很少刷,甚至很快销卡。“如果把这些信息都放到网上,那么一方面让客户主动挑选信用卡,通过网络,申请、审批过程更透明、更安全;另一方面让银行得到真正需要信用卡的客户信息。”
这位复旦硕士生马上进行调研,发现在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网络发卡服务占信用卡发卡量的30%,市场已相当成熟。而在中国,当时通过网络渠道提供信用咨询及申请服务的只有北京一家网站。
董亮萌发了创办华东地区首家网络信用卡咨询申请服务的点子。拉上一起经历过“挑战杯”创业赛事、社团活动的兄弟们,在毕业前一年开始酝酿创业计划。董亮和经济学院的卜洪晓负责银行业务的洽谈和网站整体运营,工科毕业的郭俞担任技术开发和维护,博士在读的吴春华则挑起市场调研的任务。
2007年5月,创业团队开始着手建立一个信用卡、贷款和消费金融门户——电贷网。网站要成功运营,少不了银行的支持,团队发挥拥有大学人脉资源的优势,其中既有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结识的银行高管、企业家,也有不少在国内外知名银行实习、工作的同学、朋友。
创业过程中也不时冒出技术性难题和公司运营的瓶颈,董亮和同事们丝毫不敢松懈。“每周,创业团队都会围坐一起,分析总结网站运营状况,确定目前的目标受众分布,再根据具体需要调整页面。”董亮举了个例子,比如经统计发现,办卡主要人群是工作两到五年,工资在8000元左右,比较重视休闲消费的白领。于是,创业团队马上收集大量信用卡的娱乐消费优惠信息,并将其调整到最显眼的位置。此外他们又了解到这部分人也面临着购房压力,公司马上在网站上发布与房贷有关的贷款信息与计划。
创业风险仍然是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们需要规避的。“有的团队干了一年解散了,有的公司经营一段时间后夭折了,”董亮总结了几点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瓶颈,一是没有摸准市场,缺乏清晰的商业赢利模式;二是创业团队内部在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上发生争执,只得一拍两散。
受去年金融海啸的影响,有几家外资银行暂时中断了和网站部分业务的合作。创业团队重新对网站定位和模式进行梳理,从而促成了企业思路的转型——从web1.0时代客户的被动接受调整为web2.0下构建分享社区。取名“hellobanks”的新版网站,目前正处于内部测试阶段。董亮告诉笔者,信用卡网上服务只是第一步,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着力打造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络社区,让所有参与者体验金融产品的乐趣。
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案例2:在校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王振海是济南大学泉城学院2006级经济专业的学生,即将毕业的他还是山东大学和济南大学三家打印社的老板。“我之所以能在大学创业,可能因为一开始给别人打工不太顺心。”高二就考上大学的王振海自认有些随性,进大学第二个月,就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当钟点工,1小时5元的收入让他很满意。
但干了一个月他就放弃了。“天已渐冷,刷盘子洗碗本来就很辛苦,可老板说话太刺激人。可能是自己性格的问题,受不了老板的训斥。”王振海说,“那时就在心里面告诉自己:我再也不给别人打工了!”
王振海的创业从夜市摆地摊开始。第一次进货,他就亏了本。“那一批货花了360元,全是耳钉、项链等小饰品,但我没经验,进价非常高,超过夜市平均价,最后只好赔钱卖,总共赔了100多元。”
这次教训让王振海开始学会“价比三家”。济南西市场和老东门小商品批发市场是他的进货地,第二次进货,王振海连续跑了3天,掌握了每一家的价格。在一家饰品批发店,王振海正好赶上一个大姐进货,人家直接说:“拿货。”老板给她的就是最低价。“我呢,是去问最低价是多少,别人一听你就是外行。”王振海之后再和批发商问价,也学会了问:“拿货多少钱?”
一个星期进一次货,但平时只要白天没有课,他就去西市场、老东门这些小商品批发市场磨价,后来不仅能拿到市场最低价,他还和很多商户达成协议,卖不掉的可以在经营范围内随意调换其他商品。一开始他只摆饰品摊,后来又加上工艺品摊,再后来又加了服装摊。每天晚上3个小时,王振海在夜市一人看3个摊。
他说:“3个月的练摊经历,是我最自由也是最轻松的阶段。”后来济南市取缔夜市,他将积压的货全部送给了同学,用赚的钱买了一台高配置的台式电脑。“练摊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靠吆喝,靠口才,靠自己吃苦赚来的钱,真的不舍得花。”
到了大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又将王振海的视线吸引到股市。用练地摊的积蓄,加上向同学借的一点儿钱,2008年3月,王振海凑足了1万元入市资金,一头扎进了股市。
“ 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画K线图,研究股票走势,自认为不太重要的选修课、公共课,我都在底下炒股。那时候股市行情好,比较幸运,短短半年,翻了一番,好像点一下鼠标就能赚到钱。但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的,股票的涨和跌是影响我心情的唯一因素,其实并不怎么快乐。”王振海说。2008年国庆节前,他把股票全部抛出,之后就没再踏入股市一步。
“炒股赚钱和练摊赚钱的感觉不一样,炒股赚了后,我和同学出去玩,都是我请客,原来不舍得买的东西也都买了。到后来我在自动取款机上准备取款1000元,却提示余额不足时,我才知道钱已经花完了。”王振海说,赚来的1万元一个月就花完了,之后又开始花本金,半年时间内又花了5000元。
新学年马上要到了,王振海手中的钱却只够一半的学费。2009年7月的一天,暑假没回家的王振海想起自己学费还没着落,便喝了一次闷酒。回校时路过校内打印社,平时并不熟悉的店老板得知他在为学费发愁时,非常热心,表示愿意借给他 5000元。王振海交上了学费,之后就经常去打印社帮忙。很短的时间,他就精通了打印社的业务。
恰巧此时店主要回老家,需要把手里 3家打印店转让出去,自信敢闯的王振海瞅准了这个机会决定接手。一下子承包这3家打印店需要10万元的费用。王振海先在网上发布出租广告,很快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把另两家位于山东大学的打印店转租,收来的租金交给了原来的老板,并承诺两个月后支付剩余的款项。
接手打印社后,每天早上6点,王振海就要起床去开店门,打扫卫生。打印社还能照标准相、代为冲洗相片,兼卖耳机、U盘、电话卡等。很快,他雇了两名大学生帮着看店,自己只是负责进货和设备维修,每月来算一次账,待在店里的时间并不长。
负债经营两个月后,王振海就将余款付清,从此拥有了3家打印店的所有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板。
即将毕业的王振海准备将3家打印社转让出去筹备资金,与老家的一个酒厂谈区域经销权的合作。他说,如果谈判不成功,就准备找个工作,踏踏实实干上几年,磨炼一下自己过于随性的性格。
“如果你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坐下来歇一歇,也许前方就会突然出现一条路。”他说。
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案例3:大学生创业当老板的真实案例
距离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工作还无着落的大学生们正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对于高校里奔忙在“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大多数人来说,“创业”一词离他们还挺远。在当前各界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创业者的故事和心声,也向同龄人传递出颇多值得寻味的思考。
“大学生老板”,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勇往直前型:“我不害怕与众不同”
陈江山,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大二学生。
这名才读大二的年轻人,却已有两次投身创业的经历。“也许在一些人眼中,一心一意读书才是好学生,但我不害怕‘与众不同’。”他说。
小陈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刚上大一的时候,踌躇满志的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办了一个校园网站,在家长的资金支持下,成立了一家公司。但这些刚刚踏上创业之路的年轻人,由于各执己见而缺乏合作精神,公司开始运作没多久,由于“老板”们分歧过大,经营已到了难以开展的地步,几个小伙子不欢而散。
对于这次失败,小陈并没有放在心上。“我还年轻,输得起!”他满不在乎地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不怕苦,不服输。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闯出一片天地。”
几个月前的一天,小陈在逛街时偶然看到一家出售个性小商品的小店,店内的货架被分隔成了一个个“格子”,格子里摆放着各式各样外观时尚的小摆设、化妆品等,这些商品各具特色,价格也比较便宜,走进小店的顾客络绎不绝。小陈好奇地在店里转了一圈,并仔细询问店主,原来,店主把店内的货架分隔成了一个个“格子”,再以每个“格子”每月200元左右的价格出租,租用这些“格子”的“格主”们则把各种要售卖的小商品寄放在店内,由店主负责打理和销售。这种“寄售”的售卖方式,让正在到处寻找创业项目的小陈眼前一亮。
经过考察,他决定在自己的校园里也投资一家这样的“格子店”。在和校方商量并共同筹备后,小陈自己的“格子店”在今年年初开业。由于开在校园“不缺人气”,小店的生意挺不错,还为学校提供了两个每小时8元的勤工俭学工作岗位。
在小陈眼里,这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以公司形象出现,更有利于生意的开展。”为此,今年2月,在杨浦区劳动部门开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小陈注册成立了一家商贸公司。他说,最近自己又有了新的计划——要开更多的“格子店”。
“我所理解的‘创业’,就是要开创一份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小陈说,“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多一些社会实践对将来的发展肯定有好处。但心态一定要好,期望值不要过高。”
成果转化型:“我的身价,2000万!”
董航,齐齐哈尔大学2008届毕业生。
董航喜欢钻研问题,平时爱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大二寒假的一天,他在家里发现,由于空间局促,要拉开左侧靠墙的冰箱门十分不便。爱动脑筋的他灵光一闪,动手画起草图,设计了一种左右两侧都能打开的“双轴式推拉门”。这个设计得到了学校一位老师的肯定,并帮助他申请国家专利。
从中学开始,董航就做过不少创新的小设计。但这一次,他决定再进一步:“不能总是停留在设计样品的层面,是时候发挥一下它们的真正用途了。”董航认为,这个双开门设计一旦投入市场,价值可能会很大,自己应当出去闯一闯,跑跑生产企业,争取把这项设计转化成产品。
2007年“五一”长假期间,董航揣着自己的发明,踏上火车,开始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家电企业调研”。七天里,他走访了一大批冰箱生产厂家,并推介自己的发明。通过“调研”,董航发现,这项设计不仅仅适用于冰箱,在家具、船舶、军车等领域上也能得到广泛运用。
当年7月,董航拿到了《一种双轴式推拉门》的专利审批证书,这项发明也成为当年国家173个重点专利项目之一。让他欣喜不已的是,这项发明还被评为第七届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专利发明奖的金奖,董航获得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级工程师证书。据香港一家权威评估机构的初步评估,这项专利的国内转让价值达3569730美元,合人民币超过2000万元。
“我的身价,2000万!”梦想成真的这一天终于来了。经过调研,董航和连云港一家家具生产企业签订了专利转化意向书,成了一名合伙干实业的企业家。
在大学期间,热衷创业的董航就曾获学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回想起这两年的创业路,董航感慨地说:“拥有知识成果就能降低风险,这也是大学生的优势。一定要多了解市场,在创业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成功不能复制,但失败可以规避。”
摸爬滚打型:“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
张一腾,上海理工大学2009级应届毕业生。
“刚开始,我只是希望做些小生意,勤工俭学而已。从没有想过,后来会发展成创业。”
大二那年,张一腾了解到,学校第五食堂的经营性质是承包经营。于是,他找到食堂承包方,提出希望能够勤工俭学,让他喜出望外的是,食堂竟打算签给他一个铺面,让他开一家连锁经营的奶茶店。张一腾意外地当上了“老板”。
大三时,张一腾决定在生意上“伸展一下手脚”。他找了几名同龄人一起盘下了学校附近一家因经营不善正欲转让的餐饮店,开始售卖一些价位比较高的小吃和点心。由于顾客稀少,经营没多久就出现了亏损。
张一腾决定“转型”。他建议,小店周边的消费者以大学生居多,购买力水平还不很高,因此不适合做高价位餐饮。经过讨论,大伙开始雇人做起了上海的传统小吃——锅贴。
张一腾的判断是正确的。锅贴店刚开业就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一连3个月,每日三餐的时候,小店外就排起了长队。“店主”们为这次成功的转型击掌庆贺。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一场意外而至的大火竟落到了这个小店。好不容易经营成功的锅贴店,一眨眼被完全烧毁。飞来横祸让他们不知所措。
在最困难的时候,张一腾得到了父母的安慰和支持。张一腾决定“一不做、二不休”,重开锅贴店!
没过多久,一家新的锅贴店归来,又一次在学校边开张。2008年,张一腾经过努力,挖到了一名重要的“人才”,招聘到了一位多年从事锅贴烹饪的技师。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又到霍山路、复旦大学校园、同济大学校园先后开设了分店。为了促进销售,他建立了一个配送间,专门配送锅贴,“我们的锅贴越来越受欢迎了!”
回想这些年的创业路,张一腾坦言,很多时候,差一点就打算放弃了,“摸爬滚打的人,更需要理解”。让他心怀感激的是,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的扶持和培训,促使他一次次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