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1000字
大学生就业不仅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1000字篇一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就业难,引发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和影响因素,探究应对策略,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充分就业、全面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业问题既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每个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不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引发各种矛盾,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然而,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统一论述。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人生中面临的重大抉择,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提早做各种准备。因此,就业心理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1.等待心理。此种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估计不足,认知不确切,而造成他们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清晰判断,过分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优越,待遇优厚,不愿意尝试到经济一般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工作,结果一直等待合适岗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虽然专业热门、素质优秀,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掉队者。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轻视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某些大学生因为自己不是“身出名门”,专业过冷,学历不高、长相平凡,既无关系可找,也无金钱可用,总是认为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缺乏信心与勇气,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一旦求职失败更是自惭形秽,一蹶不振,致使自己始终徘徊的就业大门之外。
3.焦虑恐惧心理。在择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
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还有的因为对所找的单位期望值太高等。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就读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嫉妒心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条件比自己好,或找到的工作比较理想时,认为别人的优势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各种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在择业过程中嫉妒心会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依赖脆弱心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易受别人暗示。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过多地表现出盲目从众与趋新。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这种凭一时激情而人云亦云的求职者,在就业时难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时可会因此而延误或丧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就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即便是暂时顺利谋到了一份职业,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遇到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
三、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及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迎接这一重大抉择。为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国家采取有力措施。需要国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2.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改正、完善自己。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做到不卑不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另外我们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一点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在心里给自己一些信念,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无限精彩,只有敢于进取,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及时更新。过去那种统一包分配的时代早已远去,今天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择业、人才流动的更大空间。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笔者认为,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择业观,因为人先要温饱和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去基层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一些错误认识,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与时俱进,端正职业动机,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索取和贡献的关系,择业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爱好也要兼顾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做一个合理的规划,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价、树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以及评估与反馈。此外,毕业生应掌握一些就业技巧,了解一些就业知识,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其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因此在校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更要加强实践技能、为人处事技能等一些综合技能的训练,这对于提升就业中的自信心,增大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5.接受客观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欣然接受而不是抱怨生不逢时,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积极主动适应环境。毕业生人数的猛增使得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要想在这个竞争和多变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要加强人格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就业制度和国家优惠政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大学生应该加强竞争意识,在客观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思想上积极主动,争取实现顺利就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仅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各方共同配合,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凤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152.
[2]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09.
[3]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243-244.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1000字篇二
《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摘要】就业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它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承担起完全的责任和义务来,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让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就业;心理探讨;解决措施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过剩”假象。另外,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会发现: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理想落差很大。“跳槽”更是成了这一代人的家常便饭,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大学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2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就高职学生就业时的心理取向问题,我们对学校机电一体化等七个专业近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了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态度;对就业区域、就业单位的要求等等。从中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有以下几方面:
2.1就业去向: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学生们心中理想的就业去向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占到了73%,其次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占到了13%,而愿意到乡村、边远地区就业发展的只各占2.3%。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丰厚的报酬,但这就造成了我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剩而边远地区人才缺乏的现象。
在对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的选项中,有30.8%的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只有13%;而我们在大学生招聘会上随机进行的企业调查中,78%是民营企业,只有1%的为国有企业,这说明,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2.2择业取向:在对学生向往的行业调查中,机械加工业占到26%;其它所占比率较大的是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所占比率为18.6%;想从事商贸业的占到18%;其次是IT与通讯业;金融、证�与保险业,两大类各占10%的比率;想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学生占到8%;旅游交通民航业占到5.8%;房地产业比率为4.7%;医药食品业为1.2%;择业观念:就关于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想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只占5.8%;想先就业,后择业的占到85%;另外,学生们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比率占到了70%。就我们调查和了解知道,学生们大多是考虑的如何从企业多学点东西,并且94%认为有选择第二专业的必要。一旦时机成熟,就离开原单位自己干或者跳槽另谋高就。想着认真踏实工作,为企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几乎没有,这导致了企业用工流动性大和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长此以往,工业产品和人才都很难出精品。
2.3困惑因素:就求职中学生感到困扰的问题调查来看,42%的学生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是他们在求职中难题的学生占13.4%;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占13%;认为来自社会的信息量少的学生占11%;觉得自己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的占8%;觉着自己的优势在求职时难以发挥的学生占6.3%;认为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的占4.7%;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的学生只占1.7%。
3确立新的择业观念,引入新的就业理念
“就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承担起完全的责任和义务来,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让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3.1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
我们调查了解到,尽管企业职工流动性很大,但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还是相对固定的,因为企业老板想要留住这一部分人,给他们支付的工资也很可观。所以学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我们的学生想要进入企业并且有好的长远发展,就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技能,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
3.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自身的实训条件、实训设备毕竟有限,而且设备更新也不及时,要想让培养的学生能与时共进,技术全面,学校应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也可解决学生的实训与社会脱节问题,真正地做到校企双赢。
3.3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把握不准尺度,自我定位不准,因此就很难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业。为转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学生一入校开始,就从专业设置入手,所开课程多数进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再结合平日的思想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
我们的教育,就是应该让学生走出误区,端正认识,摆正位置,脚踏实地的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看到,我们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在享受着别人的劳动,我们又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呢?要知道感恩,要懂得回报于社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应对今后复杂的工作和多变的环境。一种优良品质的培养,一个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们以往教育过程中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而传播的一些奋斗+成功的例子,可能已不适应现代就业市场,因此各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能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和企业招工人员交谈中发现,其实企业更重视的就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他们认为毕业生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是很容易培养的,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他们最看重的。
3.4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
在调查中发现,让学生在求职中感到困扰的问题有71.1%是来自外界的信息量少,这里面包括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和对企业招聘流程、基本要求的缺乏了解,因此,学校应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为了保障就业,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各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明确规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及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