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近场通信 近场通信的特征

2017-03-09

近场通信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连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那么你对近场通信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近场通信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近场通信的简介

近场通信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这个技术由免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其传输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种。

近场通信业务结合了近场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电子支付、身份认证、票务、数据交换、防伪、广告等多种功能,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种新型业务。近场通信业务改变了用户使用移动电话的方式,使用户的消费行为逐步走向电子化,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用户消费和业务模式。

近场通信(NFC)技术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等不同角色纷纷开展应用试点,一些国际性协会组织也积极进行标准化促进工作。据业内相关机构预测,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手机应用将会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近场通信的特征

近场通信是基于RFID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RFID一样,近场通信信息也是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部分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传递,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近场通信的传输范围比RFID小,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0~1m,但由于近场通信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相对于RFID来说近场通信具有成本低、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

近场通信技术主要特征如下:

(1)用于近距离(10cm以内)安全通信的无线通信技术。

(2)射频频率:13.56MHz。

(3)射频兼容:ISO 14443,ISO 15693,Felica标准。

(4)数据传输速度:106kbit/s,212 kbit/s,424kbit/s。

近场通信的技术原理

近场通信的技术原理非常简单,它可以通过主动与被动两种模式交换数据。在被动模式下,启动近场通信的设备,也称为发起设备(主设备),在整个通信过程中提供射频场(RF-field)。它可以选择106 kbps、212 kbps或424 kbps其中一种传输速度,将数据发送到另一台设备。另一台设备称为目标设备(从设备),不必产生射频场,而使用负载调制(load modulation)技术,以相同的速度将数据传回发起设备。而在主动模式下,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都要产生自己的射频场,以进行通信。

那么,我们如何使用近场通信呢?其实从该技术的特征上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近场通信的传输距离极短,建立连接速度快。因此近场通信技术通常作为芯片内置在设备中,或者整合在手机的SIM卡或microSD卡中,当设备进行应用时,通过简单的碰一碰即可以建立连接。例如在用于门禁管制或检票之类的应用时,用户只需将储存有票证或门禁代码的设备靠近阅读器即可;在移动付费之类的应用中,用户将设备靠近后,输入密码确认交易,或者接受交易即可;在数据传输时,用户将两台支持近场通信的设备靠近,即可建立连接,进行下载音乐、交换图像或同步处理通信录等操作。

近场通信的技术应用

日本NTT DoCoMo公司自2004年7月推出基于非接触式IC卡式手机钱包业务,希望用手机钱包逐步替代人们在钱包中放置的所有物品。

韩国SK Telecom公司推出的基于非接触IC卡技术的MONETA业务,利用手机与银行信用卡结合,使用户使用手机进行现场支付业务。

诺基亚推出了新款6131近场通信手机,并进行了关于电子钱包、公交应用、数据业务下载等应用的试验;美国银行试点利用手机提供万事达卡PayPass应用;法国巴黎公交与地铁系统采用近场通信技术,实现了手机购买车票与扣费乘车,并推出了商用版本的SAGEM非接触手机终端和相应的SIM卡;从欧洲到北美近场通信应用已经从试点工作逐步走向试商用。

2006年6月诺基亚、厦门移动、厦门易通卡公司、菲利浦公司共同在厦门启动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手机支付现场试验。使用Nokia3220手机实现厦门易通卡覆盖的公交汽车、轮渡、餐厅、电影院、便利店等营业网点的手机支付。

2007年3月13日正式在上海推出了移动认证业务,这个业务由诺基亚公司和上海质监、上海消防联合实施。执法人员只需持定制防伪应用的近场通信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读取烟花爆竹所贴电子标签的全球唯一识别码,并实时上传至防伪服务器与数据库校验。

2007年5月17日由重庆移动、重庆市商业银行、结行商务有限公司联合发行的长江掌中行卡正式投入商用。它有标准的非接触IC卡和手机粘贴卡两种体现形式,可广泛应用于传统零售业、网络数字产品消费、公用事业代收费业务、智能化管理领域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