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普小知识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地理科普小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地理科普小知识
1、 地球是个巨大的热库,地球内部的热能十分巨大,它是火山、温泉、地震和地壳运动的主要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一种清洁而有发展前途的能源。
2、 地热通过热传导从深处向地表放散,叫做地热流。这是地热释放的一种最经常的形式。这种分散的地热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就成为可利用的地热资源。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成为地下热水或蒸汽。如果地下热水沿着新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则形成多种形态的温泉、热泉、间歇泉、沸泉和热水湖等。
3、 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地球内部的地热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火山爆发的时间,有的很短,有的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上千年;有的在地面上堆起了几千米的火山。有的在海洋中造成了新岛。夏威夷群岛就是海底火山多次喷发露出水面的火山岛。
4、 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三类:一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叫做活火山;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叫做死火山;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的火山,有时又突然喷发,这叫做休眠火山。
5、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地震按其成因主要有两种: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这类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6、 强烈地震发生时,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的冲击造成的。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变成前后、左右摇晃。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7、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很大,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都与一定的地质构造相关,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叫做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形变等等,这些现象可以为预报地震提供一定的依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震的国家。现在我国的地震工作者和群众观测队伍相结合,积累了一些预测地震的经验,也成功地做出过地震预报,但仍需大力加强对地震的科学研究,提高预测预报水平。
8、 台风和飓风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风,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台风是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9、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台风是一个巨大的空气旋涡 。它的直径从几十万米到1兆多米,高度一般都在9千米以上,个别的甚至伸展到27千米 。台风中心有一个直径约为10千米的空心管状区,气象学上称为“台风眼区”。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多半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从台风眼向外,四周就是巨大而浓厚的云墙,这是狂风暴雨最厉害的地方。台风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级。过去中国气象部门将8级至11级风称为台风,12级和12级以上的称为强台风。1989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统一分级方法,近中心最大风力在8级—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0级—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时称为台风。
10、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每当寒潮即将来临时,气象台就发布寒潮警报,要求大家迅速做好防寒抗冻准备工作。
11、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伴随寒潮降温发生的天气,首先是大风,尤其是在北方,狂风呼啸,是寒潮到来的一个特点。陆上风力可达8级,海上风力可达10级,甚至引起风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