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励志事迹,古代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2017-03-06

相关话题

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找一些古代名人励志事迹来看看,那么古代名人励志事迹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名人励志事迹:范仲淹苦学成材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古代名人励志事迹:郑板桥智得田黄石

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少年时代,是在江苏兴化县度过的。

当时,兴化县有个米先生,篆刻技艺十分高明。一次,他得了一块田黄石。

田黄石是刻图章最珍贵的材料,素有“石帝”之称。这消息一传开,远近前来索求的人络绎不绝。

郑板桥自小就喜爱篆刻艺术,他多么希望得到这块上好的田黄石啊!可是,由于家贫囊空,他只能趁人们围着观赏赞叹的时候,贪婪地看上几眼。

这天,米先生家中的来客格外多,大家争着用高价买取田黄石,有几个富家子弟差点儿为此动起拳头来。米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心想,田黄石只有一块,而欲买者数不胜数。这可如何是好呢?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眼前火盆里炭火一闪,使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他拱了拱手,客气地对来客们说:“承蒙诸位错爱,争索这块田黄。可石头只一块,不能人人如愿。为免除争执,我出一联,先对上者,便是这块田黄石的新主人了。”接着,米先生以火盆为题,说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

话音落下,满屋哑然。那些富商、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开口的。

站在一旁的郑板桥也被难住了。他怏怏地回到家里,见继母郝氏和乳母费妈妈正在磨麦。她们先把黄灿灿的麦粒丢进磨眼,然后将磨下来的粗面用筛子筛一遍。筛子下撒着雪白的粉,筛子上留着红色的麸。

“有了!”郑板桥激动得几乎跳了起来。他一溜烟地跑回米先生家,当众对出了下联:“麦黄麸赤面如霜。”

真是一鸣惊人,满屋子人都啧啧赞叹起来。米先生当即取出田黄石,刀法纯熟地刻上“郑燮”二字,送给了郑板桥。

从此,郑板桥便拜米先生为师,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篆刻技艺。

古代名人励志事迹:吴敬梓妙语嘲公子

清朝初年,中国产生了一位杰出的讽刺文学巨匠。他就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

吴敬梓的家庭,本是安徽全椒县的名门大户,家里奴仆成群,门前宾客如云。可传到吴敬梓这一代的时候,家道开始衰落。吴敬梓常常戴着土里土气的“马虎帽子”,到茶馆里自斟自饮,消愁解闷。

有一天,吴敬梓正在茶馆里喝茶,全椒城里几个有名的花花公子也来了。

他们一瞧吴敬梓这副“寒酸”样,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奚落起来: “这是什么打扮?百姓不像百姓,朝举不像朝举。”

“你们看,他那帽子里蹲着只乌龟呢!”

吴敬梓实在听不下去了。本来,他真想冲上前去,用拳头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可转念一想,自己势单力薄,弄不好,会吃亏的。 于是,便端起面前那把茶壶,先是端详、抚弄了一番,然后旁若无人地赋起一首诗来: 嘴尖肚大柄儿高, 壶水未满先摇晃, 量小不能容大佛, 半寸黄水起波涛。

寥寥数语,尖锐、辛辣地嘲讽了这伙道貌岸然、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们。

诗毕,吴敬梓昂然起身,拂袖而去。茶馆里,花花公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一个个都变成了“哑巴”、“傻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