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论文
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了使创造教育能够健康地发展,我们需要研究创造教育目标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创造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创造教育论文范文一: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能力、知识
(一)创新教育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浅显的认为:“创新教育很可能只是我校改革路上的一个小败笔,没有很好的硬件条件支持,就不会有好的创新教育。”
首先,我们先谈谈创新教育到底是什么?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释: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其次,我们必须明白:对于创新的认识,作为一个大学生,是面临未来挑战的一个制胜法宝。如何能掌握这个制胜的法宝技能,如何让一直在象牙塔的保护下成长的幼苗去面临即将来临的大风大雨,思想上能够意识到前方的困难。这学期的创新课然让我清醒的意识到了,外面世界的风云变幻,只有掌握创新,解放思想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屹立不倒,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之林的巅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行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所谓创新,概括的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前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法方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为由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要从主观方面寻找原因,那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1)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2)学生应该从主观上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多思考、多动手。
(3)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本质认识最能深层次的影响教育行为。学生作为独立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需要,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是发展着的人,他们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着主动发展的积极本质,有着共同的规律。这就构成了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4) 创新教育更应该注重高度个性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种个性品质,这都会为学生今后的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朝着这一目标迈进,才可能为实施创新教育开创新的局面,才能够真正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个性。
(四)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着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一位希望事业有成或生活出意义来或作一个称职的领导的人,就要在前人、常人没有涉足,不敢前往的领域"开垦"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站在前人、常人的肩上再前进一步,而不要在前人、常人已有的成就面前踏步或仿效,不要被司空见惯的事物所迷惑。因此,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对事物必须具有浓厚的创新兴趣,在实际活动中善于超出思维常规,对"完善"的事物、平稳有序发展的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以求新的发现,这种发现就是一种独创、一种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
(二)我们的优势在哪儿?
1、作为大学生,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修养,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身也蕴藏着创造性思维。
2、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更能发挥自身优势。
3、学校的学术氛围为大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技术资源的丰富,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4、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年华,正是不断追求、不断求知、不断成长的黄金年代,充满着激情和斗志,有着对创新的强烈要求。
(三) 我们应该做什么?
教育是百业之基,是人类文明传承不息的火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的环境,创造性的激情,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提高,思维才能发展,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主动学习,去接受问题的挑战,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使蕴藏在头脑中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创新教育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的一句空话,而是每个学校、社会、家庭责无旁贷的艰巨任务。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全都动员起来,才能让创新教育变得不再遥远.
1、确立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 做好创新教育的第一点就是确立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首先,我们得改变大学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是高分,给学生树立的楷模是同龄人,对教材和老师的讲课不鼓励质疑,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创造力的指标。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广开思路;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统筹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学校教育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空间,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没有任何负担的发表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有创意的看法和建议。其次,伴随着创新教育的展开,我们也务必要跟着提高教师的素质。不仅给学生树立榜样,更能在科学日异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1)具备创造力。在教学中,不仅把书本知识讲清讲透,还要把和书本知识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宏观上的、前沿的、先进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更好的、更快捷的解决方法。
(2)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和研究中,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充满兴趣,对教学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决不放过,直至有了满意的答案。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无形中也会感染学生。
(3)具备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使学生愿意与教师共同学习,并注重对创造过程的评价,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
做好创新教育的第二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
1.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2.产学研合作办学
利用学校的整体优势,吸引有影响的企业、研究单位参与学校的教学,而且学校可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招揽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验项目,这样,既可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又能使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的需要和情况,有了研究和创造的方向,了解了市场。
3.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创立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Dian团队),以真实的科研项目牵引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4.基于问题的学习或研究;基于项目的学习或研究; 团队式研究型教学;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全程科研训练教学;特优(长)培养;学生创新社团的自主创新;与业界紧密联系的实学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等等。
三、营造创新教育的生态环境
1.做好创新教育的第三点就是营造创新教育的生态环境。学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并且制定出诸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办法》的创新教育细则。如果我们大学想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教育中去,并且能够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有很好的条件去学习更多知识。最后,学校必须按照“自由申请、导师推荐、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严格验收”的要求管理项目。
2.我们的学校可以通过具体以下几点把这种生态环境建设的更好。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本科生必须获得4至6个课外实践学分,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学分认可、奖学金评定、免试研究生推荐相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节,营造创新实践的文化氛围。
3.营造创新氛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氛围是指能激励创新的协调、和谐的环境。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场所的布置,如课室、实验室,创新活动室等,给学生以表现才华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中要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互动、平衡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环境。
4.夯实创新基础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创新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不能胡思乱想,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只有知识基础扎实,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宽广而肥沃的土壤。
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心,是创新活动获得成功的必须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创新活动中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创新素质包括诸多成分,但其最重要的是好奇、冒险和信心。好奇是创新萌芽的生物催化剂,是唤起强烈创新意识的重要心理素质。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爱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创新素质,形成创新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冒险是创新活动强劲的动力。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成才者都有可贵的冒险精神。坚持真理,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极为可贵,它是创新的孪生兄弟。当然冒险决非叫学生“蛮干”。更不是胸无点墨的异想天开。信心既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更是创新的镇静剂,强心针,是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
四、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做好创新教育的第四点就是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1. 管理措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训练(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由教务、学工、科研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配备专门工作人员 ;各项目组所在院(系)成立相应管理小组 ;制定《合肥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管理实施办法》,对“项目申报” 、“项目评审” 、“项目运行” 、“项目验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 保障机制:条件保障 :学校为项目组提供项目完成所需条件(开放实验室,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激励机制 :学生认定科研学分 ,免试推荐研究生。
最后提出本人自己的一点思考与建议:兴趣与责任:兴趣的持久,责任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选题与基础:专与宽,学生自主与教师科研;自主与导师: 选题、研究过程、总结;研究与教学:时间的协调性,内容的一致性;过程与结果:强调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团队与交叉:注重多学科交叉学生团队。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等著.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伊健等著。创新思维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王铁军,汪政主编.超越与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动作.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创造教育论文范文二:浅议创造性教育论文
提要 知识经济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人才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发展、改革现状,具备创造专长和创新功能。从当前来看,国际经济竞争的趋势正使科技和教育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发展领域。而我国目前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这与我国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不高有关系。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本世纪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教育就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创造性教育这一核心,加大力度培养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创造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人的创造性或称创造力,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它由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人格等多方面心理因素构成,是主体最本质、最能动的身心力量。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创造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1996年,《教育研究》杂志刊发了南京师范大学鲁浩教授的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继承性与创造性问题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创新性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基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对新型人才的期盼,我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开发学生潜能的创造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性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要义是:
1、全体性。创造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
2、区别性。人的创造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对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不可一概而论,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
3、创新性。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和成人,都有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创新。创新是创造教育的灵魂。 创造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从本质上说,创造教育属于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文明的历史,基本上乃是人类创造能力的记载。”阿斯本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表明了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历史是前进的,文明是发展的,人类正是以自己的创造书写着自己的文明史。人类创造的成绩一代一代地累积,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的科学文化世界。但是,任何创造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造。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时代,千行百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以创造精神、创造性的过程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改革者必须是一个创造者,也只有创造者才能成为改革者。只有真正的改革者才能判明旧模式的弊端,才能在实践中开拓新路。至于科学技术事业本来就是创造性的事业。只有发挥我们的创造才能,才能追赶自己生活的时代,才能与科技、经济的日新月异发展相适应。如果说模仿能力在科技、经济发展缓慢的朝代,也能使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振兴,那么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味模仿就意味着永远落后,只有创新者才能真正拥有将来。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对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把创造性教育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将三种“因子”植入学生的大脑。第一种是“怀疑因子”,这一因子使他们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再一种是“抗压性因子”,使学生能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第三种是“自变性因子”,使学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引导、点拨、启示、讲评,教学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进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路和做出新结论。思维的独特性主要指在思路的选择上、思考的技巧上、做出的结论上具有独到之处,有新突破,超脱了常规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连动性思维。包括“纵向连动”(顺向思维)、“逆向连动”(逆向思维)、“横向连动”(联想)。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索新联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逆与顺”的转化。当遇到某一个“生”问题难以发现其中包含的新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它转化为“熟”问题加以解决;而对一个“熟”问题要求寻求最佳解法时,则就需要转换一下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把“熟”转变为“生”。对于“逆与顺”的转化亦是如此,这里无论用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一旦无法找到切入点或无法找到解题思路时,都应当及时向对方进行转换,进行尝试。长此以往,形成双向思维的习惯,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几率就会增大。
3、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即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求异和创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训练时,要注重开导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一般来说,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与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一图多用”、“一事多写”、“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较好的常用方法,要敢于“散开”,启发学生由不同的角度立意,用不同的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然后要收,进行集中思维,经过比较鉴别,找出“通法”,选出最佳的立意或解法,体现优化思想。
4、培养学生的跨越性思维,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从而创立新见解、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它是比形象思维更高级的一种形式,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和创造性的部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阶段,想象出最终的结果。教师应当运用诸如教具、实物演示或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等多种媒介来激励和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任意飞翔,不断地丰富想象内容。
5、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为新异见解的产生和评价提供了基础。没有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积累与内化,而且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因此,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密不可分的:既要使学生理解与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工具作用与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思想方法、学习策略的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为他们独立消化、举一反三并且灵活运用、巧妙结合进行创新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谢丽丽.多媒体演示软件综合实训.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