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科技论文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流行广泛、危害很大的人畜共患病。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布氏杆菌科技论文,仅供参考!
布氏杆菌病1 例报告篇一
【关键词】 布氏杆菌病
患者,男,70 岁,农民,因间断发热3个月于2009年3月10日入院。患者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以午后为著,持续3~5 d后恢复正常,如此反复,并伴腰痛、乏力、盗汗,腰痛为阵发性针刺样,休息时缓解活动时加重,无放射痛,无咳嗽、咳痰及皮疹,体重下降4 kg,精神食欲差。入院查体:体温38℃,双腋下及双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0.8~1.0 cm大小的淋巴结,质中,无压痛,活动度好,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未触及,脾肋下2 cm,质中,无触痛,移动性浊音(-),双肾无叩痛,L3~4及骶尾区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4~5.2×109/L(中性粒细胞0.514~0.639,淋巴细胞0.241~0.320),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红细胞沉降率30 mm/h,尿常规正常,腰椎CT示腰椎退行性变,腹部B超示脾大,X线胸片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结合患者主诉、体检及辅助检查,考虑为不明原因发热。可能原因为:第一,感染性疾病,可能鉴别的疾病为结核病。结核是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该患者有明显的消瘦、乏力、盗汗及午后低热等特点,有淋巴结及脾脏肿大,X线未见肺内结核,还需除外脾结核及腰椎结核的可能。第二,病毒感染:患者病程较长,血白细胞不高,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不能除外,但病毒感染病程一般不会超过1个月,个别慢性病毒感染可能会延长。第三,特殊菌感染:患者为老年男性,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应除外一些特殊菌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等。第四,感染性心内膜炎:也是发热的常见原因,但查体未闻及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正常,暂不考虑本病。第五,除结核病以外的其他传染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疟疾、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第六,淋巴瘤:许多淋巴瘤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有淋巴结肿大、脾大,需通过病理确诊。本患者反复发热,需做相关检查除外本病。第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以青少年男性多发,40 岁以后很少发病,有家族倾向,起病隐匿,全身症状轻,可表现为腰骶部疼痛,晨起僵硬症状明显,活动后可以缓解,X线及CT示骶髂关节异常,本患者腰部症状明显,活动后加重,而休息时减轻,与本病不符。
类风湿因子、抗链O、结核抗体均阴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型、甲型、乙型、O型伤寒杆菌及外斐氏反应均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血涂片找疟原虫阴性,3次血培养阴性,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为炎性改变。
由于不排除布氏杆菌病,追问病史,患者为养殖业者,家中养着牛、猪、羊10余年,结合患者发热表现及明显乏力多汗,遂查布氏杆菌凝集试验,结果回报阳性,继又送血培养至疾病控制中心,结果回报布氏杆菌阳性,最后诊断为布氏杆菌病,转至定点医院。随访1个月再未发热。
讨 论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疆、西藏等牧区[1]。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的牛羊猪等病畜,病原菌主要通过体表黏膜进入体内,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多于夜间或凌晨大汗淋漓,关节疼痛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关节,呈游走性。睾丸炎是男性患者的常见表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易发展为慢性[2]。临床分4型[3]:无症状型感染,见于肉食包装工人、兽医,无临床症状,可检出高效价的布氏杆菌血清抗体;急性布氏杆菌病,潜伏期5~14 d,起病急,发热,T 38~40℃,伴畏寒、多汗、肌肉酸痛、腰背痛,约半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复发性布氏杆菌病,临床治愈的10%原急性患者;慢性布氏杆菌病,病程大于1年,不少病例有骨髓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病变。
治疗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四环素2 g/d,分4次口服,共6周,前3周联合应用链霉素1 g/d肌肉注射;多西环素200 mg/d,分2次口服,与利福平450~600 mg/d联合应用共6周。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性肝炎、结核、流行性感冒及各种骨关节病混淆,腰痛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或强直性脊柱炎[4]。有的患者因腰痛,骨质破坏,曾误诊为骨结核,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详细询问病史、职业和接触史对传染病诊断十分重要,在目前高精度仪器检查的时代,仍不能忽视“问、望、触、听、嗅”等基本功,因为这是疾病诊断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丽,任仲轩.布氏杆菌病6例误诊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19(4):133.〖1〗[2]梁万年.法定传染病识别预处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75183.〖1〗[3]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241.〖1〗[4]逯英,宋永斌,王荣.布氏杆菌病1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6):449450.
关于布氏杆菌病的探讨篇二
摘要: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为特征。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我国的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区的牧区该病曾一度流行,其他北方地区也有散发。本文就此病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特征;预防
一、布氏杆菌病特征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为特征。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我国的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区的牧区该病曾一度流行,其他北方地区也有散发。人感染布病后,潜伏期一般为7~60天,平均2周。少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人患本病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二型。
1、病因学。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3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膜等途径,皆可造成感染。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环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热期,每间隔约3天~2周,发热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病例早些。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2、传播途径。牛、羊、猪是本菌的主要自然宿主,细菌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传染于人。
3、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不仅为肝、脾、骨髓、淋巴结,而且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还损伤器官的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著。病灶的主要病理变化:(1)渗出变性坏死改变,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炎性渗出,夹杂少许细胞坏死;(2)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显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3)肉芽肿形成病灶里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三种病理改变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发生和发展。如肝脏,急性期内可见浆液性炎症,同时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随后转变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叶内形成类上皮样肉芽肿,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混合型或萎缩型肝硬化。
4、临床表现。急性期:80%起病缓慢,常出现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全身不适,疲乏无力,纳食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持续3~5天。10%~27%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呈波状热,初期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除此热型外,其他尚有弛张热、稽留热型等。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汗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后多数感觉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76%以上有关节痛,与发热并行。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辗转呻吟,但关节疼痛程度与病理改变并不平行。病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膝等,单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也可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少数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变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关节。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臀肌,重者呈痉挛性痛。 此外,还有睾丸炎及附睾炎是男性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单侧。个别病例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及乳房肿痛。但人类引起流产者较少。慢性期:一般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有典型,呈多样表现。慢性期活动型具有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精神抑郁,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但重者关节强直、变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状很多,缺乏体征,类似神经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现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如骨骼肌肉持续不定的钝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晚期有的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炎、神经根炎、脑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慢性期相对稳定型者,症状、体征较固定,功能障碍仅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才加重。但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
5、辅助检查。X线所见与化脓性感染相似。发病1~2个月后才逐渐出现X线上的骨改变,以骨质修复为主而破坏少为其特征。在脊柱常可见2~3个椎体受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破坏,但骨质增生显著。逐渐出现骨质破坏被不规则的致密新生骨所替代,椎体边缘形成明显骨赘,前纵韧带钙化,椎体可融合,小关节也有炎症改变,由间隙增宽变为狭窄及融合。椎旁脓肿常多见,在骶髂关节常为双侧骨质疏松,间隙变宽及不规则破坏,周围硬化,死骨少见,最终也可融合。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很高,患者多呈阳性。流行病学普查时,多用皮内试验,但在发病6个月内阳性率很低,而慢性患者100%呈阳性。
6、鉴别诊断。临床上应与重感冒、风湿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二、布氏杆菌病的预防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布病防治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社会性强,只靠一两个部门开展布病防治工作难以奏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协调配合,密切合作,才能有效防控布病的发生与传播。要制定布病防治方案,筹备防疫经费,定购免疫疫苗,培训防疫人员,切实解决好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