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成功事例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增收难,成了“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而从世界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看,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致富,就要减少农村劳动力,就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出去;而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创业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收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中的可行路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农村创业成功事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农村创业成功事例篇1:
这几天,浙江余姚冷江水产养殖场的养鳖专业户余鹏一直奔走在宁波的各大超市,他准备在三江和华润万家两家超市之外,把自己养殖的生态鳖打入宁波市区的其他大型超市。除此之外,刚刚获得宁波地区唯一“全省现代农民创业典型”称号的余鹏,又着手进行第二次创业,上半年已分别在江西和宁波市的周边乡镇进行了养殖基地的物色。
余鹏“日夜与鱼鳖为伴”的养殖生活始于1996年夏季。那年他在老方桥镇建立了冷江水产养殖场,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可不料却连着3年遭遇不幸:第一年因为缺乏养殖经验,甲鱼存活量极低;第二年,遭遇特大台风袭击,河蟹大量逃逸;第三年,原以为熬出头了,但甲鱼价格突然发生暴跌。望着满塘卖不出价钱的甲鱼,想到数十万元的资金付诸东流,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使余鹏面临艰难的选择:是进还是退?
不服输的余鹏在经过短暂的困惑后很快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念。1999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查,他确定并非消费者不爱吃鳖而是嫌外塘养殖的鳖口味差,于是尝试着进行生态养殖。很快,他的试验就见了成效,当年养殖的2000只生态鳖供不应求。2000年,余鹏“趁热打铁”与周边的40多家养殖户建立了公司+农户的新型合作关系,由他的养殖场进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护价回收。尽管当年甲鱼的市场行情还不是太好,但余鹏坚持“宁可自己不赚钱,也不能让农户吃亏”的原则,以诚信赢得了养殖户的信任,并使这种合作关系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到2002年,他已与市内外近百户养殖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养殖面积达到5000亩,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随后,余鹏在全市个体养殖户中率先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冷江”商标,生产基地也相继被认定为宁波市和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生态鳖被评为宁波市、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及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与此同时,他积极发展现代“订单农业”,仅今年上半年,就向鹿亭、大岚等周边农户提供鳖种3万余只,套养面积约3000亩,预计年底这些农户的总收入可达200余万元。余鹏感言:“创业成功使我个人走上了富裕路,但是让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才是我今后更高的追求目标”。
农村创业成功事例篇2:
1977年创办汽车摩托车配件厂,打造的中国慈吉集团堪称浙江省摩托车制造业最大企业;1999年开始第二次跨越式创业,开办了设施、理念一流的慈吉教育集团,旗下的慈吉中学、小学、幼儿园成为桥城慈溪三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再次转型投资奔驰4S店,创造出浙江销售第一名的好成绩。徐娣珍,这个荣获 “浙商女杰杰出成就奖”和 “浙商女杰30强”称号的女人缔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虽然已经拥有20亿元资产,但在徐娣珍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对员工、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徐娣珍出生在农村,家里有7个姐妹,生活得很节俭。1976年,14岁的徐娣珍辍学了。此后,她和表姐合股办了一家小石棉厂,有30多名职工。“老爸是大厂长,我是小厂长,开了两年半,挣了第一桶金,有四五千元。”后来国家对石棉厂要求有防尘设备,需要300多万元,她买不起,关了厂。这就是她第一次创业。
关掉石棉厂后,17岁的徐娣珍开始学绣花和缝纫,此后又先后经营服装店,经营塑料原材料。1987年,23岁的徐娣珍与胡明龙结婚,开始了另一段水上运输生涯。
结婚后,徐娣珍与丈夫开着两条载重分别为10吨和12吨的船,在慈溪、上虞、绍兴一带水域来回奔波,帮助企业拉沙运货。这段时间是资金迅速积累的时期,同时也是最辛苦的时候。
自己创业怎么样?一天傍晚,她跟丈夫一起从上虞运了20吨水泥回慈溪,突然,载重的船底在电坝上开过了头,船底被划开了个“7”字形的裂缝,江水直往船舱涌。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丈夫开机器掌舵猛劲往回赶,徐娣珍就用脸盆向船外舀水。终于在次日曙光微现时,船靠上了岸。疲惫之极的徐娣珍正要下船,竟发现自己的双脚被水泥结住。没办法,家人只好拿刀子一点点帮她刮掉,刮下来的,除了水泥,还有她的皮肉。
徐娣珍一直把那几袋发硬的水泥堆在老家的屋墙边。她要让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也让自己从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
“我们对校车车速有个规定,就是时速绝对不能超过40公里!”谈起去年广受关注的校车安全事故,徐娣珍感慨地说:教育业其实也是“现代服务业”,需要超常的耐心与细心。“学校安全关系着每个孩子的健康与安危,来不得半点马虎。”
曾被评为“首届全国教育家”的徐娣珍办起教育集团后,一直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慈吉教育集团共有7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是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之一。自己创业怎么样?校园中,记者看到许多彩色汽车轮胎摆满了墙根。她说,那是针对青少年好跑动的特点,为防止学生磕绊受伤而专设的。“那时我一口气买了10万个废旧轮胎,黑黑的不好看,后来又请人刷了彩漆。”为了防止轮胎下雨积水,里面生长蚊子与蠓虫,徐娣珍又让人将轮胎从上到下打孔,还让清洁工每天进行打扫。
数年前,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潘懋元在参观慈吉幼儿园时题词道:“赞美一座城市,不是林立的高楼;赞美一个国家,不是财富与武力而是孕育未来幼苗,茁壮成长。”这幅书法一直为徐娣珍所珍藏,为之骄傲,又以此自勉。
农村创业成功事例篇3:
从放弃2000元的月收入成为一个自主创业的“鸡司令”,是因为他怀揣着一个梦想,而且面临着一个好的创业环境。
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恩施市小渡船办事处旗峰社区的韩俊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除已经出栏了一批肉鸡外,目前他的鸡舍里还存栏8000多只蛋鸡,每天可收获6000多只蛋,每月收入可达10几万元,资产已达40多万元。
当初,韩俊和许多城边村的小伙子一样,考了驾驶执照,给一个私营业主开起了农用车,每月2000的收入,让他很满足。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韩俊发现,农用车的生意大不如前,常常好长时间无事可做。
不能就这样玩下去,必须另谋出路。偶然一次,他听说一个要好的朋友,在重庆长寿县的一个养鸡专业村打工,学会了科学养鸡技术。养鸡,合作养鸡! 这想法在他的头脑中灵光一闪,当他对朋友提及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朋友的响应。就这样,2009年初,韩俊开始了养鸡场的筹划。
回想创业历程,韩俊对市里、办事处对创业者的支持感激不尽。当初虽说满怀创业激情,可资金、场地、政策这些硬件要求,让他创业的梦想步履艰难。在他最为苦难最为困惑的时候,办事处全民创业办公室的同志及时上门为他送上了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帮他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在他为资金缺乏而焦头烂额的时侯,旗峰社区居委会及时“雪中送炭”,为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到15万元的小额贷款。
他看中了大龙潭村公路旁一个闲置的打石场,村委会干部立马帮他协调各方关系迅速办好了手续。最让他最为感动的是,办事处还为他创业提供了创业学习机会。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创业培训活动,办事处为他争取到机会让他去学习。
“如果不是办事处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优惠的政策,没有办事处和村里周到、便捷、热情的服务,他不可能顺利起步,也不会有养鸡场今天的发展势头”。韩俊说。
创业之路上,除了政府扶持外,更凝聚了韩俊和合作伙伴的心血和汗水。创业之初,资金紧张,鸡舍是年迈的父母和亲戚朋友挑砖抬瓦建起来的,进饲料、除鸡粪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孵化小鸡整夜不敢睡觉,早上5点多钟就得准时去给小鸡喂食,几个月来他几乎没离开过鸡场,浑身都是鸡粪味,朋友开玩笑称他为“鸡司令”。
好不容易孵出的第一批小鸡,却突然出现了掉毛、拉稀的病症,看着小鸡开始发蔫,韩俊和朋友心急如焚,他们几天几夜不敢合眼,心急如焚多方寻求解决办法,东奔西跑去找特效药。后来病症终于控制住了,他和伙伴相拥而泣,然后整整睡了两天两夜的觉……
这些艰辛磨练了韩俊的意志,坚定了他顽强创业的决心,成了他创业中一笔不小的财富。
如今,韩俊的养鸡场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销售网络已经初步建立,鲜蛋销往恩施市的各大院校、超市以及咸丰、宣恩、建始等县市。技术人员稳定,培训上岗了4名会技术、懂管理的员工。
虽如小试成功。但韩俊并不满足。他说这才刚刚起步,下一步资金回笼后,将扩建鸡舍;第二步是让养鸡的副产品产生利润,把鸡粪加工成有机肥,让废物变成宝贝,变成钱;第三步就要进一步增加科技含量,向特色养殖、绿色养殖的方向上发展。
农村创业成功事例篇4:
我叫王寿波,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7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服务。服务期满后,我选择留在当地继续工作,并当选为气田村党总支书记。
我毕业那年,"非典"疫情袭击中国大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最终战胜了疫魔。北京的一位女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护理一线,即使在感染"非典"后仍不肯离开工作岗位,最后,留下年幼的孩子离开了我们。她的事迹震撼了我。我是靠国家助学金才完成学业的,作为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我应该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是,我放弃了留在重庆工作的机会,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乡镇当了一名志愿者。
我是学桑蚕养殖的,我所服务的新盛镇是桑蚕生产大镇,我一下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一年下来,在我的组织指导下,全镇成功推广了蚕桑养殖新技术,为养殖户节省劳动力50%;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蚕茧增产一万斤,农民增收10多万元。2004年9月,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对气田村发展的深入思考,我在村党支部书记选举中脱颖而出,当选为该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总支书记,也成为"西部计划"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
当选后,我继续抓住蚕桑养殖这个牛鼻子,提出了以创建样板田带动蚕桑业发展的新思路。两年来,全村先后创建桑树冬管示范园450亩,桑苗嫁接示范园95亩,并邀请母校专家进村,手把手地教授村民桑树改良技术和疾病防治办法。通过组建合作社,实现了全村蚕桑养殖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共享。科学的管理带来了蚕桑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去年,全村养蚕总收入达到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比两年前增加了500多元。
此外,我争取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共为气田村引资86万元,新修道路3.5公里,新建蓄水池6个,铺设水管5公里,改建了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去年夏天,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半个月中,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一桶一桶的将近百吨饮用水送到各家门口,帮助群众度过了难关。我的付出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村民们说,王书记就像一条蚕,夜以继日地为气田村吐丝,织就致富路,描绘富裕图。我自己还有一件喜事,就是与镇卫生院的一位女医生结了婚,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在基层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将继续为农民群众服务,做一名不走的志愿者。
农村创业成功事例相关文章:
1.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
2.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3.农村人创业成功的励志事例
4.农村创业成功的小故事
5.在农村成功创业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