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是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特别是今天,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正受到经济改革、新技术革命、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新生活方式的冲击与挑战。作为新闻工作主体之一的摄影记者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实现自己伦理道德观念的现代化,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生活对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工作的冲击与挑战。
本篇文章主题探讨的由来,应该是中国青年报摄影部2003年招聘编辑、记者初试中的一道考题。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考题:“作为记者,见到有人落水,在何种情况下你可以拍照片?在何种情况下你不能拍照片?”据中青报的同志讲,考生们对这题的回答五花八门,这些考生的回答,不能不让我们来深思今天摄影记者除高学历、高学识、高技术外,更要有好的德与行这个问题。
一、伦理学与新闻摄影记者的关系
要探讨当代摄影记者德与行的主题,我们就必须研究有关伦理学的问题。
伦理学,也叫道德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道德的科学。具体地说,伦理学研究的是“寻找和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当前,学习伦理学和进行伦理学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摄影记者学习伦理学和进行伦理学实践是我们更好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的需要;是树立我们摄影记者良好职业形象的需要,更是我们有效地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新闻变革的需要。
新闻摄影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摄影记者是这项工作的主体。在摄影记者从事自己职业活动过程中,有着在思想和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这种道德规范和准则又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伦理学中,摄影记者的道德观和道德规范就成为新闻伦理学中的一部分。
新闻伦理学是职业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新闻伦理学就是专门研究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它不但阐明新闻道德的起源、发现和社会作用、揭示新闻道德的本质和规律,而更重要的是,它要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规则指导和约束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工作者自己之间及与新闻客体——采访对象、读者等之间的道德关系、行为规范等……
有时我们一些摄影记者在采访时受到采访对象甚至周围群众的厌烦。这除了是因我们要揭露采访对象被一些人不理解外,最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摄影记者不注意自己的职业形象,即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造成的。一次塔吊断倒事故死伤了现场的工人,工地领导正研究处理事故时,来了一个媒体记者,开口就问,有没有死人?死了几个人?顿时就引起了人家的反感。笔者在采访中结识了许多警察,很多警察也对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有意见,他们说,你们有些记者为了获得“好”的新闻素材,就希望事故越大越好,乱子越大越好,真够坏的……
的确,个别记者的言行让更多记者跟着背“黑锅”。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美国公众认为新闻工作者是丑陋的,因为他们既自大傲慢,又粗鲁无礼,其中几项调查结果如下:
73%美国人认为媒介不尊重公民的隐私权。
几乎一半美国人认为记者不讲道德。
一半以上美国人认为记者滥用了宪法赋予他们的特权。
上面几条结果并不一定符合我国人民群众对记者的反映,但应该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Bill Mahon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有一项调查,他看了1000多部有描写记者的电影后指出,只有少数影片的记者勉强可以称得上称职。外国还有一部电影中主人公是记者,他为写不出头版头条而苦恼,在采访一次救援时,他便贿赂一群救援者,求他们放慢解救被困在山洞里一个人的速度,当这位记者发现了可以解救被困人的办法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却等着那人慢慢死去。(电影片名《Acein-the Hole》)。“苍蝇”令人厌恶、“蜜蜂”受人欢迎。我们记者在采访工作中,绝不能让人家把我们当成苍蝇。如果把我们当成苍蝇,我们就无法更好地完成采访工作。但如果把我们当成蜜蜂,我们的采访就好办了,还会受到采访对象的支持。
学习、研究和我们职业相关伦理学的目的现在已经明确,就是提高摄影记者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摄影记者队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培育,使我们摄影记者能够在公正、尊重等的前提下,不但完成报道任务,还要成为公众欢迎的“蜜蜂”。
二、伦理学规范着摄影记者的德与行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而道德则是调解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的职责是拿起相机,用胶片或是数字信息来真实地记录社会中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某一个瞬间。
我们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指导摄影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培养。
我们说了,摄影记者的采访过程就是他的一项职业行为,也是他的新闻道德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他只有自觉地用新闻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遵守社会公德,才能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和任务。
(一)职业道德是摄影记者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是伦理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因此,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随着社会生活的文明和进步,行业的增多,职业道德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多样。
(2)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是在各自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显示着本职业的鲜明特点,因此它具有专业性和适用性。
(3)新闻职业道德,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范,是我们摄影记者必须遵循的。
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新闻道德规范,比如美国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广播电视新闻主任协会就分别为报纸记者和广播电视记者制定了职业规范。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早在1991年就通过了为中国新闻记者,当然也包括我们摄影记者在内的职业道德准则。在这一准则中,强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全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报道工作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工作者要“遵守法律和纪律”,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我国的新闻道德准则与其它国家新闻职业道德所不同的,就是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作为整个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精神和核心地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当然也包括摄影记者要明确认识到新闻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要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呼声;要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把自己的根真正地扎到人民群众中去。
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对我们摄影记者来说,是最起码,最根本的道德品质,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根本规范。二是要求我们坚持新闻真理性原则,“真理性”不仅是要求所报道的新闻要准确无误,而且还要表达出该新闻事实的本质和趋势;三是要求我们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公正就是要记者为人正直、主持公道、不怀偏私;只有在报道活动中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立场,才是记者应有的品格;四是要求我们记者要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不利用自己的新闻权力拍“有偿新闻”,不收受“礼金”等。
有人把记者的职业道德概括为这样四点,叫做捍卫真理、维护正义;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做社会公仆,不做“无冕之王”;严肃认真,有高度责任感。
(二) 社会公德是摄影记者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社会和生活秩序,人们应该遵守的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人们对社会公德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就是把与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私德”对应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公德称为社会公德。另一种理解是狭义的,是把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叫社会公德。现在人们把生活中倡导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概括为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公共环境;彼此尊重、相互谦让;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敬老爱幼、尊重女性、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心服务社会等。
今天,社会公德更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风尚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志。人人都应该用社会公德这一公共生活准则来衡量自己和他们面对的所有的人。我们摄影记者的一切采访活动都表现在人们面前,我们的职业又是公众关注的职业。摄影记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公众人物。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都会被人们,其中包括我们的同行用社会公德这把尺子衡量。如果你是一个很有社会公德的记者,在采访时,你就会得到广大被采访单位和被采访者的欢迎和支持,你也会得到同行们的帮助和支持。应该说,讲社会公德有两个意义,一是保证顺利完成我们采访工作的需要,二是维护和树立我们摄影记者职业形象及新闻单位形象的需要。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首先必须遵守社会公共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文明规则,即必须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公共环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互谦互敬、乐于助人;要见义勇为、敢于向不良现象、不道德行为和违法乱纪行为予以制止和斗争;还要带头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活动……
作为摄影记者除遵守上述社会公德的起码规则外,更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要摆正个人和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体、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马克思说过:“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2)要诚实守信。孔子认为,讲信用是君子的美德,是交友和处世的基本准则。信用就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责任感,不讲信用,就没有信誉,对于一个摄影记者来说,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采访对象中,信誉就是个人的无形资产。
(3)要坚持社会公正。
(4)要仁爱为善。仁爱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每天都要活跃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接触各类人群。我们不但要敬老爱幼,尊师亲贤,更要关怀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接触的那些需要我们同情、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要做到仁者爱人、仁者为善。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既是道德活动的主体,又是道德活动的客体,所以,要强调摄影记者要用道德“自律”来规范自己,树立自己良好的公德形象,才能得到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三 、摄影记者的伦理学实践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它绝不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更是一门价值理想的设置,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这就是说人们要在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体现自己的道德水准。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才能察其德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关于道德实践的观念。在《周礼·地官·师氏》中就有“敏德以为行本”一说,孔子也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一观念,强调道德实践的统一,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一致。
道德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内容要素,它源于社会实践,又与社会实践是相互促进的。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应该如何完成道德实践呢?笔者以为,培养严格的道德自律、遵守道德它律是个人道德实践的精华。
(一)摄影记者的道德自律
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道德自律是行为主体基于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活动。因为道德实践是有理性的人有目的地主动选择的行为,因而具有自主 性。
一名摄影记者的道德自律,就在于他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不是一夜养成的,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自我积累过程。做到自重,即尊重自己的人格,注重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时刻想着自己是一名人民的记者,摆正自己的位置,忠于自己的职守……;还要做到自省,即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刻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道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言行,要经常在道德行为上做自我批评。
(二) 摄影记者的道德它律
道德它律是指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必然要受到外在约束力的制约。这种制约是来自社会的,或是集体的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一种节制约束,使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去行动。对于我们中国的摄影记者来说,除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外,还有全国记协为我们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其它国家也都和我们国家一样相关不同的道德准则来约束新闻工作者。如美国的《记者守则》、日本的《新闻伦理纲领》、联合国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等。
笔者觉得,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1996年修订的《伦理规范》中的很多细节规定都是值得我们摄影记者借鉴的。简摘几条如下:
记者在收集、报道和转述事实时应做到诚实、公正、无畏。
千万不要歪曲新闻照片和录像的内容。允许运用技术加强影像的清晰度。对剪接过的影像和照片需加以说明。
避免使用真实再现或表演新闻事件的手段。如果真实再现对报道有必要,也需加以说明。
有道德的记者给予新闻来源、报道对象和同事以应有的尊重。记者应当同情那些可能受到新闻报道所伤害的人。
格外谨慎地处理涉及到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新闻。
谨慎地使用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和采访记。
品位要高尚,不迎合无止境的好奇心。
四、摄影记者的道德选择
在伦理学中,把道德选择作为人们道德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摄影记者来说,道德选择是指摄影记者在面临一些特殊场合,面临多种行为方案时,根据对某种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认识,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道德活动。
特别是在报业市场激动竞争的今天,报纸的图文并重,把摄影记者推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而且参与报道的面更广、发稿量也更大。因此,我们在采访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选择什么样的拍摄角度,选择什么样的拍摄时机和发表时间,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等都应该按我们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道德原则进行道德选择。
简单地列举新闻摄影采访和报道中发生过的几个事例,本文省略去了结果、结论,请大家以一个摄影记者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尺子去衡量和回答吧!
2002年5月7日空难后,一些报纸刊发了一幅现场照片,画面上潜水员抱着黑匣子,四周人们在鼓掌欢呼。这幅照片发表之后引起读者的反响,有人认为 “是记者感情麻木的表现。”这种评价是否?
忘记了是几年前,有一位摄影记者拍了两名吸毒女,照片发表后,引起了公安部门的注意,根据照片将两位吸毒女抓起来进行强制戒毒。此事被报道后,有人指责作者缺乏人道,暴露他人隐私……这种指责对否?
一位摄影记者在某山区采访,发现瀑布前有一株杜鹃花。他利用这株杜鹃花作前景拍了一幅照片,拍过之后,将这株杜鹃花拨去。请问他是失去了职业道德还是丧失社会公德?
北方一家晚报近日发表这样一组题为《数十人看打架,没有一人报警》的照片,表现一场有数十人围观,殴斗近十分钟的事情。见报后,立即有读者打电话指责记者为什么不去阻止殴斗或打电话报警。读者的指责对吗?
1996年4月25日南方某报刊登了一幅《“植物人”苏醒了》的新闻照片,是作者吴建腾找一位叫纪斌的健康孩子,在医院拍张照片,然后又配以×××治好植物人陈峰的说明发表。这种做法是什么行为?
去年,一家液化气罐爆炸,很多摄影记者在现场忙碌着拍痛失丈夫和孩子母亲悲痛欲绝的照片,这引起其女儿的不满地说:我家都这样了,你们还照啥……于是有些记者立即停止了拍摄,可有的记者还是在拍,并说,这回去发是一幅多感人的照片。如果这幅母亲悲痛欲绝的照片发了,是不是对被摄者感情的侵犯?
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在日常采访中所遇到的。此时,道德选择的试题就摆在面前,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
本文开头提到的中青报那道试题,笔者用一名记者的行为来回答,也作为本文的结尾。
2004年2月12日,新华社摄影记者姜克红路过福州市闽江边时,发现一名女子从岸边向江中走去,很快就被江水淹没。姜克红背着10多公斤的摄影包立即向事发地跑去。到岸边,姜克红一边脱衣服,一边向堤上的人群呼救。好不容易,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被喊下来,他为克红看着摄影包和衣服。最后,在百名群众的围观下,姜克红只身一人跳入水中,将那投水女子救了上来。
对此,有人为姜克红遗憾,因为他丧失了一次可以拍一幅“获奖”照片的机会,可笔者认为,姜克红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摄影记者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张答卷上,做出了最好的答案。
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二
第一章绪论
本文研究对象是“新闻摄影专版”,其载体和范围是“报纸”,切入点是《南方周末》的新闻摄影专版。本文所研究摄影专版中的“新闻摄影”概念从总体来上讲是与国外Photojoumalism的概念相吻合的。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南方周末》为代表,从图片本身发散到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人,明确报纸新闻摄影专版所影响到的人群以及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通过思考摄影专版所表达的思想、态度,总结出它所反映出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在总结和对比的基础上,洞察国内的新闻摄影专版的不足和改进之路,为专版的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本论文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摄影专版本身的编辑和操作,而是从更广的范围内,从新闻摄影的影像含义上去研究其发展历程、社会功用和价值以及发展前路。
第二章新闻摄影专版发展概况
第一节国外新闻摄影报道发展概况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诞生。1854年至1956年,英国人罗杰·芬顿(RogerFenton)用影像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首次使用了新闻组照形式。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摄影记者马修·布雷迪(MathewBrady)”,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报道战争进程的摄影记者,他和他的同事以全景式的记录手法,确立了战争摄影报道的基本样式’O,关于这场战争的照片经印刷出现在全国性的报纸和杂志上,可以说是最早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新闻组照报道。1897年,《纽约论坛报》开始刊登新闻照片,从此摄影图片被引入报刊并成为版面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随军摄影家,将新闻摄影推进了摄影发展的黄金时期。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仅符以简短的文字。1919年,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图片加说明”的新闻摄影报道。1920年代中期电影摄影机和超高速胶卷出现,胶卷容量以及相机便携度的提高,提供了快速拍摄人物以及在黑暗中进行摄影的可能,同时也扩大了摄影家的活动范围。通迅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提升着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和影响波及范围。20年代的《柏林画报》和《慕尼黑画报》将小型照相机给新闻报道摄影带来的变化及时地反映出来。德国画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29年,“德意志摄影服务社”在柏林成立,创立者A·马科恩和古特曼(Gut~)将德国的摄影报道形式扩展到了法国第一流的期刊杂志。战后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人文主义摄影(Humanistphotography)对当代新闻摄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3年纳粹上台后,当时一枝独秀的德国画报受到整肃,大批优秀人才流亡美国,他们将欧洲成熟的摄影报道带到了美国。1936年11月以新闻图片报道为主的《生活》(Life)杂志创刊,它被很多人认为是新闻摄影报道的开山鼻祖,但实际是由新闻摄影记者从德国将己经流行了多年的摄影报道形式带到美国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新闻摄影报道的环境,新闻摄影照片成为以报纸、杂志为主要传播途径的重要信息媒介。1947年春,在战后图片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玛格南摄影图片社(MagnumPhotos)在纽约成立,开创了新型的图片生产与流通的方式。20世纪40至50年代,报纸印刷术不断革新以及战后经济复苏,使得新闻照片、插图以直观形象的优势在报纸版面上与文字报道共同分享版面。1952年摄影史上的经典摄影集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TheDeeisiveMoment)面世。当时在欧洲刊登高水平照片的周刊,只有1949年3月创刊的《巴黎竞报》(ParisMatch)一家,但美国却拥有了世界是最多内容丰富印刷精美的杂志。
第二节中国新闻摄影报道及摄影专版发展概况
一、中国新闻摄影报道起步及走出政治束缚(二十世纪初至八十年代)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已经开始使用照片,标志着中文刊物刊登新闻作品的开端。1927年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关于摄影美学论著”的《半农谈影》出版。1942年,晋察冀画报社成立,《晋察冀画报》创刊,为中国首份新闻摄影画报,开创了中国新闻报道摄影的新纪元。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摄影基本是建立在服务政治基础上的宣传摄影”,延续着延安时期的新闻摄影思想,所有的照相机都围绕着国家政权。此后受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影响,新闻摄影记者的新闻观念淡薄,“新闻照片没新闻”1976年4月5日,中国摄影进入新时期。“四五运动”’2中压抑已久的摄影者们拿起相机直面现实、正视人生,开中国纪实摄影先河。此后,新闻摄影大为改观,“文革”造假、摆拍、图解政治的摄影图式在媒体开启舆论监督的八十年代初得到批判,开始注重新闻摄影的新闻要素,而不是人的主观规定,新闻摄影记者们开始了追求摄影忠于生活、忠于历史、推动民主进程、表现个性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开始普及,逐渐成为第一传媒,促进了民众对视觉图像的接受和理解,也催化了民众对于媒介的依赖。
二、九十年代视觉化办报思想及新闻摄影专版的产生(二十世纪九+年代)
自1990年开始,中国的报纸经历了加强图片报道、扩版、再加强图片报道、再扩版、厚报时代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让报纸“易读”和“视觉化”由学习、创新变成了常态、主流,报纸逐步实现了导读方式和信息传递的图解化。20世纪90年代早期,党报中开始出现了图片编辑,但工作仅限于推荐图片,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小。1990年的银川会议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口号,成为了新时期办报的指导思想。1995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正式将零散的图片版改为了以图片故事为主线的摄影专版,成为我国第一个报纸图片新闻专版。紧随其后,《人民日报·华东新闻》’3创刊“华东写真”摄影专版;《南方周末》在10月份也开始效仿,进行摄影专版整合,开办“写真“,用新闻图片讲故事,同时《北京青年报》也进行改版,固定的新闻摄影故事专版渐渐形成。由于当时的报刊媒体还没有把关注力放在图片上,只有《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报》以及为数不多的几本摄影杂志有这样的版面,因此聚集了一批经过“四五运动”成长起来的新闻摄影爱好者,这几份报纸也成为了他们用镜头关注社会的主要展示平台。
第二章新闻摄影专版发展概况..........8
第一节国外新闻摄影报道发展概况..........8
第二节中国新闻摄影报道及摄影专版发展概况..........9
第三节《南方周末》新闻摄影专版发展概况及特征..........12
第三章新闻摄影专版的功能及价值分析..........26
第一节摄影师:通过镜头之眼观看社会万象..........27
第二节照片中的人:作为被看者的权力与民主..........32
第四章新闻摄影专版未来发展的挑战与对策..........43
第一节应对报业下滑趋势开发视觉功用..........43
第二节解除传统主题束缚拓宽观察视野..........45
结束语
本论文自2008年5月开题以来,经过文献阅读、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分析、论文撰写、修改完善,历时近一年,最终完成。但本论文所涉及的新闻摄影、报纸摄影专版、视觉图片编辑等多方面内容,并不是一篇论文所以尽言的。因此,在本论文的结尾作简单总结,以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本论文的目标在于:以《南方周末》为代表,从图片本身发散到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人,明确报纸新闻摄影专版所影响到的人群以及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通过思考摄影专版所表达的思想、态度,总结出它所反映出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在总结和对比的基础上,洞察国内的新闻摄影专版的不足和改进之路,为专版的发展提出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