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关的论文

2017-03-28

大学生是一个既优秀又特殊的群体。由于环境、交际等因素的变化,学生的心理问题随之反映出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关的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代写论文的重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方面、学校环境方面及家庭教育方面加以分析,寻找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近年,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从历史文化方面。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2.从学校环境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3.从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2.学校教育方面,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从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关的论文篇二

《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

[摘要]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二是思想认识;三是心理健康;四是实际生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证,心理教育是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命质量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唯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常的智商和情商,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完整的人格,能够懂得挖掘自身的特长与潜质,有良好的心理效能,能够圆满的完成繁重的学业,很好的处理社会关系,正确处理和看待个人情感问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困扰多,心理效能低,从而很难解决和处理大学期间发生的各种问题。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心理偏差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郁闷”一词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最流行的语言,“学习枯燥不见成效郁闷”“生活没有意思郁闷”“闲着郁闷”“生活单调郁闷”“失恋郁闷”长期郁闷的结果就是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现象,如生活空间越来越大,成长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空间越来越大,心理空间越来越小;外界压力越来越大,内心的动力越来越小。由此大学生因为种种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同学的心理与同学、老师的心理存在较大差距,心理存在差距的学生平时表现出不愿与人接近,常常出现情绪低落、心情抑郁、沉默不语等状况。

2、大学生承受力微弱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接受由既定事实或意外信息对其心理造成的各种影响能力。它作为心理素质的核心成分,在个体缓解心理压力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他们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心理状况却不容忽视。很大比例大学生的心理意志力、心理承载力都微弱到低于正常人的状态。他们常会在人际交往、学习方法、个人情感,择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矛盾,从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这种微弱的承受力会使人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不佳,从而导致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不能独立自主的思维,遇到挫折不能自我调节,缺少娱乐精神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困扰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和解决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以全面推荐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1、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饮酒。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大,个体在适度的压力下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但不应该负担过重。如果不能合理的分配时间,就会在学习上疲于应付,导致学业上的挫折,带来苦恼和自我否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为学生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在条件。为了保证学习上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每天的学习、生活、锻炼、休息、娱乐。

2、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

心态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命运,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不是获得名利之后的那种满足的快乐,而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同。人要不断发现快乐、创造快乐、享受快乐,保持健康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现今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歌德说过一句话:“人生是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者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达观者乃心胸开阔这人。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拿得起放得下。“天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这是人生体验的真谛。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虽然有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但要学会适当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对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和乐观的。

3、了解自己、接受他人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优缺点、情绪做出客观的评价。不对自己提出超出能力范围、苛刻的要求,切合实际的为自己定下生活目标。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便暂时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也不气馁,也能安然处之。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但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相差太远,导致目标很难达成,则总是对自己失望、不满意,很容易产生自责、自卑的情绪。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最终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而导致心理危机。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去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能理解他人,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互相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能融于小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积极乐观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悲观的情绪。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有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4、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大学生要有业余爱好,青年之间爱好相似,共同语言多,举办或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在活动中调节身心不适,是排除不良心境的好办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压力,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还可以不断的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针。人生是一种体验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意义

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地开展自主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注意对自我心理的呵护。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保证生活张弛有度,使自己得到更多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格。一个成功的人,除了在自己特有领域显示出过人的才能,一定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新世纪人才的质量已成为高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

参考文献

[1]曾文,应若平.《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10.

[2]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2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