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高考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2016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其活动远远超出正常宗教活动的范围,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中国民间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表。教会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往往相互勾结,相互包庇,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3)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实质上是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山东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并最终由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序幕:1898年秋,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特点――没统一组织领导。)
3、“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群众,但是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务团运动的发展
袁世凯镇压义和团(1899年底)——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1900年春)——慈禧太后改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慈禧太后先是“默许”,既而承认义和团,并命载勋和刚毅统率义和团,对外宣战。这是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联军首领:先是英国人西摩尔,后是德国人瓦德西。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残酷的暴行。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阵亡,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侵略军成立联军司令部,实行分区占领。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逃跑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反映出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
4、义和团运动的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军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修订商约。
2、影响:巨额赔款,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更加贫困;在北京设立“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旨意推行卖国政策;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束缚住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任意宰割欺凌;修订商约,便于帝国主义扩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总之,《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根据这个条约清政府完全失去自己的独立性,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帝国主义靠封建势力来统治中国,封建势力靠帝国主义支持来维持统治)
3、认识:此后的反清斗争,客观上具有了反对帝国主义代理人的性质,间接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2016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成立
(1)原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各地革命活动的发展,各革命团体分散起义失败的教训。
(2)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3)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齿轮式渣油泵明确的纲领。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革命领袖,民主革命就有了统一的领导人)。
2、三民主义
(1)概念: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2)内容:①、“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反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族人;“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③、“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这种通过“核定地价”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来解决土地问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符合历史要求的。
(3)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KCB系列大流量齿轮泵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
2、代表人物:保皇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
3、论战内容: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实质和影响: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实质)。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1)时间:1906年12月。(2)发动者:刘道一。(3)意义: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2、浙皖起义。领导人:秋瑾、徐锡麟。
3、镇南关起义。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4、黄花岗起义——(1)时间:1911、4。(2)领导人:孙中山、黄兴、赵声。
(3)意义:同盟会成立后规模最大的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