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读书心得
你知道孟子的读书心得是怎样的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孟子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的读书心得篇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的读书心得篇二
只读《论语》是不够的,还要多读古人、圣人留给我们的精髓思想。
读台湾学者傅佩荣的《孟子的智慧》,是为了在孟子的思想里找寻自信的快乐。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话,“现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乐吗?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为何不向孟子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内心的真诚。”学习孟子,可以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进行自我成就的修炼之旅。在这一过程中,自信的快乐就会泉涌而出。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足够真诚,就能发现内心的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并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应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所以,人们在接受教育后,始终会以真诚的态度面度自己的责任,勇于实践,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
教育这件事。谁有资格当老师?四点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炼。
第二:要开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
自我修炼:当然很重要,好老师要用自己觉悟的道理去让别人觉悟。两点:1、要广博得学习摄取知识,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要详细的阐述。把自己领悟的道理,学到的知识,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
开拓心胸: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东山上,鲁国变小了,登到泰山上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孟子说:“故观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而难为言,”看见了大海,就不会被别的水所吸引,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学说所吸引了。老师和学生一样要开阔心胸,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几年后,就没有材料可发挥了。
知行配合:知识要与行动配合。讲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论与实际一致。
有教无类:先生开设课程,只要是诚心来学的,都接纳,学生中途离开也不追问。
其实,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饱受委屈的,他的伟大的才能未能被当时的国君所引用,甚至,两千多年来,孟子被当时的人们,乃至被后世一再误解、误读!
因为,对“仁、义”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所以,孟子现在被我们所理解,所推崇,所喜爱!亚圣孟子的一生是伟大不朽的,他把儒家的思想与精髓完整清晰的著书立作,流传后世!
孟子的读书心得篇三
说实话,我对《论语》的刻板印象并不好:零散的只言片语,初读者无法很快在脑海中建立严密的自闭逻辑体系;甚至有些时候,我会直觉地感到有些部分是不自洽的,需要靠自己去加以主观的判断。即便是背语文版教材《论语选读》的时候,作者刻意将同属的言论归纳至一课或几课内,我还是感到许多言论十分突兀,无因无果,难以接受。但当我写下「论语」这两个字的时候,分明又感觉到了无力承受的千年积淀的历史重量。
如同我这种不了解儒家,不了解孔子的人,未曾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感悟的人,往往会觉得,一个拥有「万世师表」圣名之人已超过人的范围;孔子被神化,变成了一个干枯的符号,变成家家户户墙上挂的、门上裱的孔子像,变成课本上日日需要背诵的「子曰」。仿佛只要说出他的名字,任何不值一提的小事都能套上一圈光环。这个到处碰壁的理论家,恐怕自己都没有想过会在千百年后得到这样的尊荣。有人说:「一个由政治的需要而提倡的所谓正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怀疑它的价值的。或许这是因为董仲舒在「独尊儒术」的时候对儒术进行的一些改造,是为了朝廷的统治,为了政治的需要;但我难以接受这个因此就否定儒学的观点。教材《论语选读》的前言说得很明白:「既要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与保守方面,又要分清「原生」的孔子与后人「改装」的孔子,还孔子以本来面目。」
我能感受的到,在「永不复返的人类童年时期」,孔子是那么一个真诚如孩子、充满魅力的活生生的人。在古代,在落后的物质生活中,人们的精神是那样的丰富。一个陌生的人遇到另一个陌生的人的态度,在自然里,在本真中,是符合孔子宣扬的「忠恕」和「仁」的观念的。他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一些广为人知的言论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没有他,我们照样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但是仅仅知晓是永远不够的,他也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些大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实践起来却总是会遇到主观意念和客观言论的阻挠。孔子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
面对这个世界,他站出来,倡导的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通过强调人的修身与自省,孔子宣扬当一个君主的自我修养达到完善,那么他的权力就可以通过最和平高贵的方式来保证。这不得不说是天真。后世虽然拜孔子为「万世师表」,却没有多少君王会忠实地按照他的原意去经营自己的天下。尽管如此,孔子的人格理想并没有被轻贱,在当今社会的道德和价值标尺重重围绕下,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我们所向往。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1959年,BBC采访伯特兰·罗素时所问的最后一个问题:「假定这段录像,将被我们后人看到,如同死海古卷一般,在一千年后被人看见,您觉得有什么该对他们那一代人说的呢?有关您的一生,以及一生的感悟。」他回答了两点。第一点有关智慧:「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第二点有关道德:「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生存。而假如我们想要共存,而非共亡,我们就必须学会这种宽容和忍让。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续,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如此。即便只有五十年的跨度,社会差异已如此巨大;何况是一千年这样足够改变世界的跨度。
只希望一千年后人们谈论孔子时,会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